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2018-03-27索朗次仁
索朗次仁
[摘 要]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网络资源教学。目前,在高中的教学设计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网络已经不断普及。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学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实施。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对教育课程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程设计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信息技术的运用在高中教学课堂中起到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习的根本,是民族发展之要,各行各业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开展逐渐成为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又一大着眼点,信息技术表现出的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就使得多数信息教育者以新课改作为教学思想。本文就结合新课改理念谈谈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
一、培养高中生的课程设计兴趣
数据表明,大多数信息科目能力较弱的学生都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兴趣是提升信息能力的关键。要想取得信息研究上的成功,前提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一些学生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并未对学习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实不然。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重视信息技术课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信息技术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兴趣就是老师给予他们的肯定,教导学生多观察发现新事物,树立他们学习信息课程的信心。据调查,高中生的好奇心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科学创新精神。设计是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思想,教师在平常的生活中多教导学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来。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及自己的领悟就会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一定的见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设计本身就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一般来说,学生的课余时间都非常有限,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写长篇大论的代码,学生就会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师应尽量让学生打开心扉,享受设计程序代码带来的乐趣。
二、高中信息课堂的教学设计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是以新课程目标作为教学理念,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计算机,高中教师在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同时,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与信息理念,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学生的信息传输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学、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信息人才的培养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就目前的教学形式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存在很多的问题。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其發展的根本是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教学还在于教师在学习中起引导作用,核心理念是一切以学生为本,及时要求学生巩固知识型技能训练,从而提高信息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优劣势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教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合作式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特殊性,它实行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翻转式的课堂中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课堂模式在教学研究上具有选择性、灵活性以及针对性等特点,而最重要的是合作式课堂具有长久性的重要特点。教学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保证信息的内外吸收。然而,从两者的差异上讲,合作式课堂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往往比较重视教学重点,这样做的不足之处在于导致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四、网络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研究性以及思维发展性等特点,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就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而言,许多教师的教学教案还不是很完善。网络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教学的核心思想,新一轮的资源设计改革始终存在一些教育弊端。当今社会,课程变革在学习方面存在缺陷,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案例严重偏离了学生的思维。网络学习平台是基于教学模式存在的,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学习模块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设计与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杨向前. 高考(综合版). 2013(06).
[2]优化教学 体验成功——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用范例的设计[J]. 姚雪娟. 新课程(上). 2013(02).
[3]浅析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 翁凌峰.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01).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王吉. 现代教育技术. 2011(01).
[5]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思考[J]. 于洋鹏. 教书育人. 2009(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