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18-03-27陆嘉明

教育界·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陆逊都督孔明

陆嘉明

(续前)

66

再来续说三气周公瑾:明以顺应,暗中逆袭,却不料敢逼周郎“仰天长叹”终以气绝身亡矣。

东吴屡索荆州不成,周瑜便出“假途灭虢”之计,“虚名收川,实取荆州”,一旦刘备出城劳军,即“乘势杀之”夺其城而雪其恨也,是被孔明讥为“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于是明里应允,暗藏鱼钩,只“等周瑜到来,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

罗氏此番用笔,肆意泼墨渲染,巧用对照、反衬之法,极尽双方“智斗”之吊诡,刻画人物性格之差异,读来饶有趣味。

且说鲁肃奉命趋荆索城未果,双方僵峙而形势紧张,互不相让而各怀鬼胎,不是一触即发,就是暗斗无时。然罗氏着墨先渲染出一番轻松氛围——

鲁肃初闻都督之计可为二人雪恨解祸,是“大喜”,继见刘备、孔明“中计”,又“暗喜”。

周瑜则“以为孔明中计”,不是“大笑”不止,就是“时复欢笑”,于是便调兵遣将,“水陆大军五万,直往荆州而来”,然直近斯城却一无动静,方始“心疑”起来。

孔明识破其“假途灭虢”之计,也“大笑”,“笑”中即生藏钩钓鱼之策;刘备闻之也“大喜”,“喜”因自觉稳坐钓鱼台矣。一方之“呼”,明以“虚名”而暗以“实取”;一方之“应”,明以顺之而暗以逆之。一“呼”一“应”之间,明暗相悖,虚实背道,犹玩阴鸷反噬之术,察之者占其先,昧之者落其后,得失成败时在瞬息变化中。孔明明察秋毫循虚控实,智谋运筹多了三分心力,二分从容,便少了三分意外,二分激进;周瑜徒见表象,反虚为实,智谋运筹却多了三分小聪明,二分自信自傲,那就少了三分稳健,二分胜算。

于是,这场“智斗”,就没有悬念了。

当是时也,周瑜催船进发,发现“江面上静荡荡的”,荆州城头只见白旗,“并不见一人之影”,心生疑惑,上岸径至城下也“不见动静”,当闻得赵云在城楼上说:“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之计,故留赵云在此。”吾主公有言:“孤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安忍背义而取西川?若汝东吴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周瑜情知不妙,欲“勒马便回”,那知伏兵顿起,分别从四路杀来,“喊聲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眼见那位堂堂东吴大都督,那个气啊,本来“箭疮已渐平愈,身躯无事”,此时不觉“怒气填胸”,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当又听说斯时刘备、孔明正笃悠悠的“在前山顶上饮酒取乐”,更是怒气冲天,咬牙切齿说:“你道我真取不了西川,吾誓取之!”竟真个带伤催军前行,兵至巴兵又遇阻兵截住水路。愈怒之时又得孔明一“书”,“书”中痛陈利害句句恳切,兴兵远征,曹操倘乘虚而入,“江南齑粉矣!”“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英雄走了。果如他生前誓言,一语成谶:“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

幸耶?非幸耶?怒气、怨气随之消隐了,斯时却漫出一股忠贞之气,一股英烈之气。临终前“长叹一声”,作遗书致吴侯,所难以释怀的依然是东吴安危:“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提醒其日以“垂虑”而固守江东大业。赤胆忠心跃然而出;英雄气概一如当年!

智者走了。曾与曹操斗智,左右逢源,以弱胜强,终建赤壁奇功;与孔明相遇,和者得其时,背者失其机,终而受挫丧命,不由长叹而逝:“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

呜呼!悲且痛者也。

弘一法师李叔同认为,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不是吗?周瑜与孔明皆属有才有智者,前者之所以逊于后者,即在其性不“缓”,其气不“和”。当时“假途灭虢”一计告破,取荆不成反受其辱,一“怒”再“怒”,一“气”再“气”,其“性”失之“缓”也,其“气”失之“和”也,致旧疮复发,急火攻心,“才”未展且“智”未尽,贸然“斗气”率军西进,即又于巴丘受阻,不啻火上加油;又获孔明之书,不由仰天悲叹,“天命”于斯绝矣!

67

周瑜和孔明这两个文学形象,既互为映衬,又相与反衬。同为智者,孔明到底“性缓”而“气和”,“大才”“大智”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不徐不疾胸中自有丘壑,为人处事,调兵遣将,且疾且徐,张弛合度,自有大境界、大气象,时时皆“应”在“知”“智”“慧”相契相和的文化境界里;在“阴”与“阳”、“虚”与“实”、“有”与“无”、“生”与“死”相与对立又互为转化的哲学境界里。

智者与智者的对决,呈现出来的不仅是成败得失,而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境界。

周瑜死了。

气节还在,心气也在,英雄气更在。

这番情节许是小说虚构,不仅不失逻辑脉络,反使这一文学形象鲜明突出,令人扼腕长叹,唏嘘不已,又令人击节痛惜,心绪难平。历史上的周瑜形象或许并非如此小气量、小性子,而是一位豁达大度、气贯长虹的难得帅才。然经罗氏妙笔的一番渲染,使其“这一个”鲜明的形象更具审美魅力。历史学家吴晗认为,正因历史上未曾发生过,读来则更有趣味了。

瑜亮棋逢敌手智勇互显,实为一种成全,一种双璧的互为映照。

不知道孔明会不会感到顿失对手的寂寞?会不会感到东吴顿失大才而心生另一种忧虑?卧龙吊丧,其辞之悲,其情之痛,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虽为矫情,然赞誉其德、才并非虚言,出乎人道之悲也非毫无根由,因之一时感动东吴众将,鲁肃甚至感伤而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别的不说,尤其是“祭文”最后所言:“从此天下,更无知音”,确是一句真真切切的大实话。

谦谦智者,必是落落大度者也。

68

孔明“大梦”先觉,行走乱世,为匡汉建蜀、联吴抗曹之大计,为抑制强敌势力的无限膨胀,增强一己力量随时循势的发展,可失其“小”取其“大”,可舍其“末”取其“本”,可以其“退”取其“进”,可越其“近”取其“远”……出乎诸如此类的非凡用心和谋划,不仅可视曾经同心其谋并有效合作取胜强敌的周瑜为“知音”,惜其伤逝而“哀恸不已”,而且在烽火弥漫、你死我活的战局中更有出人意表的非常之举,每每令人起始生疑一时费解,继而深思则若有所悟而叹服不已。

诸葛孔明之可贵者,为实现“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现世蓝图,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可置之度外;甚至智设险局步步惊心而不顾一己之生命。乾坤在胸,始终立足文化的制高点,俯览天下势态的变化和走向;危情时在,智谋频出,始终抓住有利时机,权衡各方力量,攻城略地扩张自己的领地和势力。因而这“大度”,自然超越了个人狭窄的心理畛域和情感,恰恰建立在这“大势”的基石上,又恰恰落实在超常的大智慧和豁达的大襟怀之上。

就说曹操败走华容道,本可手到擒来,何以派遣感恩重义的关云长埋伏留守而放走他呢?就连刘备也大惑不解。果真如他所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吗?”

非也。时刘备羽毛未丰立足未稳,一旦曹操出事,北方或大乱,势必有利他人;或出兵报复,哀兵孤注一掷,权其双方实力,又岂能轻易抵挡?由此看来,夜观天象也许只是一种托词,实则时观天下大势宜乎三足鼎立,既互为对立又各自为政,既相与依存又相互牵制,从而可于相对稳定的局势下扩展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一待时机成熟即可强势出手以实现匡汉复兴之大计,此非脉续当年“隆中对”之远谋吗?

此等智慧和气度,高,高明啊!

前文叙及刘备为报关羽屈死之仇,率军亲征东吴,惨遭陆逊营烧七百里败走白帝城,而陆逊却也误入八阵“死门”,被困于诸葛亮早先于鱼腹浦用乱石巧布的八阵图。那么,何以孔明岳丈黄承彦恰在此阵中并毫不犹豫的力助敌方,引其由“生门”而出呢?果真有如此巧事,“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陆逊从“死门”而入吗?又果真因“老夫平生好善”,违背令婿所嘱:“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而私自助敌脱险吗?

非也。要不是孔明有意安排,黄老夫子真会放走这位重创蜀帝的东吴大都督吗?

这就怪了!

说怪也不怪,依然是这位乱世大智者的深谋远识和大家风度。

愚猜想起来,曹魏据北势大未当灭时,孙吴据东立基未当亡时,唯刘备初创西蜀立足未稳百废待兴,正当养精蓄锐以待兴时,诸葛审时度势,当今天下“三分”而治,各据一方势必相与抗衡。三方皆各树二敌,犹若一矢射二的,难免一心二用,顾此失彼。其时曹魏强,东吴、西蜀弱,觊觎二者久矣。吴、蜀虽有利害关系,但又不得不相互依赖。吴亡,蜀也不保;蜀亡,吴也岌岌可危,二者存,则可东、西照应,只有二者和好,持二矢同射一的,合两家之力以应一方强手,即可与北魏对峙也。

循沿这一思路想来,诸葛暗使岳丈放走东吴大都督陆逊,确乎高瞻远瞩的智慧之举。说到这一“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的“八阵图”,如此神乎其神,虽为小说家的虚构,然近似神话的情节,愚再三吟读,偶得三“示”之悟。

其一,“八阵图”是一种喻示,作为一种具象存在,近乎一种超常智慧的隐喻或象征。其实,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只不过于此利用地形地貌和山石形势,巧布石阵,妙设迷途,并借山中天气变化无常迷惑敌人而已。

果然先主猇亭兵败溃退白帝城,陆逊乘胜追击,前离夔关不远即见“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陡见石阵即认“惑人之术”,从而迷于其阵。昔大都督周瑜曾与孔明再三交手而自叹不如;今大都督陆逊才智不下周郎,并未与之直接交锋,便也叹道:“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

此非“八阵图”之喻示吗?

其二,“八阵图”是一种暗示,你陆逊“大获全功”,不依不饶“向西追袭”,而我诸葛自有先见之明,筑阵以防患于未然。今迷此阵,在劫难逃,如不暗中使人引你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是为诸葛远水救不了近火,所设退兵之策。陆逊出得阵来,惊魂甫定,无奈长叹一声,“于是下令班师”了。

此非“八阵图”之震慑对方的一种心理暗示吗?

其三,“八阵图”是一种警示,是为提醒东吴统帅,你“雄心方欲吞西蜀”,一旦曹魏乘虚而袭,未及西进即已亡国了。石阵犹若在陆逊后背击一猛掌,顿时醒悟过来:“胜算还须御北朝”啊!

此也为都督撤兵找到了一个合乎情理的台阶:“吾非惧石阵而退;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

果然不出所料,陆逊退兵不及二日,北魏曹丕、曹休、曹真率兵马数十万,分三路星夜兼程直逼江东。好在陆逊智算在先,“吾已令兵拒之矣”。

此非“八阵图”之阻挡吴兵启其撤退的一种迫不及待的警示吗?

如此想来,诸葛亮暗使岳丈引陆逊走出“八阵”,既为退兵之策,豈不是有意无意间帮了东吴一个大忙吗?

(待续)

猜你喜欢

陆逊都督孔明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吴孔明院士在晋指导植保工作
我爱孔明锁
陆逊的气量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民初安徽政局与都督人选
也说『个个孔明诸葛亮』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陆逊韬略撮要
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