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

2018-03-27宁荣华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作用小学数学

宁荣华

[摘 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堂训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作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就能使学生的操作切实有效,学生才会动而不乱,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操作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普遍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需要依靠大量的具体实例,总结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内容丰富的图形、操作学具,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数学新概念。在教授数学概念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给学生足够的体验过程的时间。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观察例子—形成表象—抽象概念”三个阶段,操作活动则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需要教师提供适量的操作活动,以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形成独特的感受,当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者能够达到从“形象—半具象—抽象”,从而形成概念。学生在自主观察、操作和合作探索中,逐渐接近概念、理解概念。动手操作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余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把7颗糖分到3个盒子里”的操作活动。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学生会对余数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知道那颗剩下来没有分到盒子里的糖就是“余数”,同时学生可以体验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不然的话就要把剩余的糖继续分到3个盒子里面,而往盒子里放糖的过程就是“试商”的过程。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子里想一想分糖的过程,不看实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糖的过程,帮助学生运用表象操作进一步体验“余数”的含义,最后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得出算式:7÷3=2……1。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活动边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概念的内涵,体会概念的外延,真正掌握数学概念。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抽象的物体在人脑海中出现的视觉表象,这是一种具体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其中,最为关键的渠道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具体特征,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各式各样的表象。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长方体模型观察具体的特征,经过触摸、伸展等具体的实践,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等,经过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全面认识,教师可以引导着学生探索点、线、面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上升至三维空间观念。

三、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这里的数学技能主要是指操作技能,是一种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才能完成活动任务的技能,如测量、绘图、制作等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不少是有关数学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如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画规定大小的圆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必须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相关的操作步骤,形成必要的技能。在課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利用数学工具完成特定的任务,并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熟练地利用数学工具开展学习。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要掌握操作技能,常常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后,再由学生模仿操作,并通过大量的反复训练而掌握的。但如果长期模仿和强化操作,会封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我们知道新技能的建构一定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技能之上的。所以教学中在教师讲解、示范之前,让学生先独立尝试操作,完全是可以的。如在学生知道了平行的定义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画平行线。学生会先画一条直线,再移动一下直尺,然后画出另一条直线。仔细观察会发现学生似乎有所顾忌,只是稍稍移动了一下直尺。在教师要求把直尺移动的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画平行线的问题也随之冒了出来。让学生量一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看看是否相等,不少学生就会发现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问题是出在画、移尺、再画这三步的哪一步上呢?学生一检查就能发现是移动尺子的时候出现了问题。那么怎样移动直尺才能避免直尺晃动呢?学生调动各种经验和技能,对移动尺子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演绎:有的学生把直尺沿着练习本的边上移动,有的学生把直尺一端靠在另一把尺子上移动……画平行线这一新的技能教师不必多说,学生已经是很有把握了。

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具有探索性的操作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把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设计好。要让学生自主设计,同学之间的合作研讨。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首先出示两道复习题:1.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想一想:这些公式我们是怎么推导的呢?在学生解决了以上问题后,问:“今天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一下就陷入了思考之中,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大胆实践,探索出了许多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发明者和创造者。这样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操作,思维空间被打开,想象力被激活,创造个性得到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需要。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动手实践操作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构建数学体系,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注意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氛围,基于充分的时间,选择恰当的操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作用小学数学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