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高校“校园贷”现象频发原因浅析
2018-03-27任轶博江南大学
任轶博 江南大学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模式也在不断升级中,出门无卡无现金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样的消费模式在便利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犹如“双刃剑”一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金融诈骗花样层出不穷,过渡消费透支人群增加,从一个平台借款填补另一个平台贷款的漏洞等等,这其中就出现了“校园贷”这一金融乱象,本文以工作单位所在的苏南地区高校“校园贷”事件为抓手,通过走访部分曾经或者正陷入“校园贷”陷阱的学生,剖析“校园贷”出现的金融环境、学生消费模式及贷款学生的特点,对进一步研究如何防范“校园贷”风险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做好基础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与铺垫,为净化高校校园金融环境、提高高校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并提高整体社会对“校园贷”的认知和抵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金融背景下的贷款乱象
(一)社会消费贷款模式
整体社会消费观念前移,“当月花 下月还”的概念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模式,特别是苏南地区消费价格较高,生活成本、出行方式、商品售价等都对高校大学而言造成较大方面的经济支出,在每月零用钱额度有限的情况下,需要购买电子产品、学习用品或者服装等金额较大商品时,网络流行的“低利率”、“零利率”等分期付款方式为了迎合大学生的需求,种类不断增加,各类借贷平台应运而生,“花呗”、“借呗”等等名目繁多,就连各大银行、知名保险公司等也不忘分一杯羹,纷纷推出旗下相关借贷平台,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推出的“平安借钱”,打出的广告语是“平安借钱——额度高达50万,月利率低至1.1%”等。百度引擎搜索“借钱APP”,显示“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1,300,000个”,这些日趋庞大的借贷体系,迎合了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既可以大额消费,又缓解了部分还款压力。
(二)苏南地区网贷现象
通过走访陷入“校园贷”诈骗陷阱的同学,笔者发现,这部分同学存在的共性特点就是很容易对借贷型APP产生消费依赖,除去能够按月还款的同学不谈,一旦出现无法按时还款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滚雪球”式的增长,次月还款日之前发现不能填补上月的借款,从一个平台借钱,填补另一个平台的缺口,拆了东墙补西墙,而且,主动发起借贷行为的这部分同学,往往并不是家庭最困难的同学,有些甚至家庭条件还不错,大多是因为超支消费或者是填补心理需求,养成了大手大脚无计划消费的习惯,区别于被动被拉入借贷行为的那部分同学,被动陷入“校园贷”的同学,他们有些是由于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将身份证等证件借于他人,有些则是为了拿到所谓高额“利息”而“帮忙”套现,一旦放款的人消失,便要自己承受结果,补全资金。
二、当今高校学生消费模式
(一)社会消费模式影响下的高校学生消费模式
现在的电信诈骗,已经从早期的“恭喜您中奖了”、“您的好友给您发了一些照片”或者“您的信用卡在XX地已经欠费了N元”这种低级的骗术,上升为“您是我行优质客户,恭喜您获得免费办理信用贷款的机会”、“我们这边是专业办理贷款的平台,请问您近期是否需要办理贷款业务?”等,这种广泛撒网的借贷诈骗广告,如果遇上刚好陷入还款困难的学生,就很容易提高诈骗成功率,而他们同样打着“易借”、“低还款利率”的幌子引诱学生上当,一旦学生与之产生借贷行为,特别是盲目借钱没有仔细看过还款利率及还款期限时,就更容易出现越欠越多,无力偿还的后果,更有甚者,还会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
(二)网贷黑手伸向校园的原因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的学生及时告知家长,部分家长求助警方,将损失降到最低,还有部分家长不愿声张,想办法凑钱还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助长了“校园贷”放贷者的收益;有的学生则不愿意告知家长,想要自己想办法还款,殊不知越欠越多,东拼西凑,在放贷者的各种威逼利诱下,有些学生最终经不住精神压力,发生了悲剧。
1.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理财观念
目前高校在校学生多为1995年-2000年前后出生的学生,区别于85后的是,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且父母多为70后,70后的父母相较于60后的父母,拥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及较好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通过几年的学生群体购买力观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明显优于85后的学生,社会及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各类补助等形式也明显丰富,不少同学还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工作,获得更多的零用钱等,综上所述,95后学在消费观念上也更加不计成本、随心所欲,同时,欠缺理财计划,精打细算的消费观念已经不是主流消费观念,更多的同学认为课余依靠获得更多的物质满足。
2.苏南地区
苏南地区的物价,相较于国内大部分省市,属于中等偏上,虽然房价还不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但是物价、消费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很大的生活成本,例如两元的公交车费、较高的菜价等。
存在于苏南地区的另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家长多主张就近读书,苏南城市大多城市建设较好,各类设施环境齐全,工作压力相对一线城市较小等因素,而苏南家庭大多能够达到小康水平,造成了学生成长环境较好、消费水平较高的情况。
三、“校园贷”学生群体共性
(一)群体性
通过走访调研部分“校园贷”学生,笔者发现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同学是通过高校里的“老乡群”、“学长学姐”介绍等途径,向其他同学借钱还款或者转发借贷消息,这部分群体同学多相互信任,也有部分有警惕性的同学则碍于面子不好拒绝,还是陷入“校园贷”圈套。
(二)盲目性
多对照比较,不难发现,“校园贷”存在的共性就是打着“放款快、利息低、还款形式多样”等旗号,然而一旦无法按期还款,则会通过多种途径联系借款人,先电话催促,如仍不能还款,逐步发展为人身威胁、恐吓压榨等恶劣形式。
净化校园消费环境、营造合理的消费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目前苏南地区高校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后期,笔者将继续深入研究“校园贷”现象,调研高校学生消费情况,力争找到适合高校学生消费模式的风险防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