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转新闻中的受众自我阐释因素探析

2018-03-27

传媒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舆论受众材料

(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反转新闻是当下的一种新闻现象,既指对同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在事实、价值、情感等层面出现一次或者多次显著变化甚至是反向变化。它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又是媒体和受众选择性认知、构建和传播的产物。在浮躁的网络环境中,反转新闻的出现并不仅仅只是媒体的过失,受众在反转新闻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参与的传播者,纵观整个新闻的发展历程,从新闻的发布,到裂变传播、新闻评论以及最后的真相反转,受众无处不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受众习惯于以其本身的媒介印象与自我经验为基础的想象、阐释等反映影响报道的进展,进而影响受众认知。从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许多事件在报道的过程中出现一波三折,报道和舆论先后发生反转的现象,但是事件本身并不存在反转,所有的过程只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反转的只是报道和公众的认知与舆论。受众的自我阐释是如何影响新闻报道,导致其反转的?下面我们将通过三个方面分析,受众自我阐述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一、受众自我阐释为片面化报道提供主观材料

受众的自我阐述为不完整的报道添加了材料,影响其他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形成有偏差的判断,最后通过真正的新事实补充进来,形成新闻的反转。

当一则新闻报道出现时,如果新闻当事人一开始将自身装扮成弱者的形象,完全以受害者的姿态去面向受众,受众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主观上信以为真,在缺乏信息专业采访、编辑以及必要的新闻把关的情况下,以自我经验为基础通过图片以及部分当事人的说辞进行想象,为事件提供主观材料,发表言论。

碎片化的社交媒体报道无法完成对整个事件的全面呈现,为受众的自我阐释预留了巨大的空间。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局部性叙事将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置于一种对称且对等的关系中,不具备任何总体性姿态的碎片化报道对受众而言,只是完成了“对未知的生产”。新闻之所以能够成为反转新闻,是因为它映射出的社会矛盾发人深思,可以引起受众进行讨论,给受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互联网时代,以受众为中心逐渐成为大众传播的核心要义。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依据已有经验对事件进行自我想象、阐释和解读构成了新闻报道的“天然补充”。如前段时间发生的女大学生伤到小孩子的事件,因为最开始的已知材料是女童母亲在网上声讨,声称女儿被伤害,希望给自己和女儿一个公道,所以相应的衍生出许多关于女大学生的负面报道,如女大学生疑似和男友吵架失控,将小女孩当作出气筒,为最初的报道增加了新的材料进行佐证。大家的关注点在于当事人对孩子实行暴力,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当事人产生偏见,将人物标签化,先入为主,对新闻事件做出错误判断。在新闻事实材料没有补充的过程中,受众无法清醒地认识到自我已知材料出现错误,而是形成思维定式,通过自我阐释为事件补充主观材料,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探讨新闻当事人的行为,而是广而泛之大量寻找同一类事件进行对比,就实入虚,质疑当事人的过失,将当事人的行为瑕疵,主观补充扩大为新闻材料。当新的新闻事实报道材料出现时,证实起初的已知材料出现错误,是片面化的报道,没有全面客观地将事件发展的脉络呈现给大众,双方都存在行为上的过失,才扭转了新闻的发展走向。在整个过程中,新闻本身并没有出现反转,只是新闻的报道出现偏差,而受众的自我阐释又为片面化的报道提供了新的报道材料,引导受众认知,造成错误化判断,新闻势头进一步加深之后,引起媒体重视,通过多方位深入了解新闻事实,做出正确的新闻报道,才致使新闻事件走向正轨。

二、受众自我阐述带有个人偏见,为事件定性

认知上的模糊性以及碎片化的媒体报道为受众的自我阐述给足了动力与想象空间。受众在参与反转新闻的过程中,随着新媒体不断深入发挥其的新闻传播价值,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选择、认知、解读、传播由以往的被动认知转向主动认知,认知模式逐渐从静态向动态转化。但是受众并非真正的新闻媒体人,缺少专业的媒介素养,在信息传播与接收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罐头思维”、刻板印象的影响,难以确保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准确性。受众对于新闻的传播与评论往往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向,以自我经验为基础,局限于事物的表层现象,没有深入进行对新闻真实性的求证,先结论而后行,按照以往的认知模式,为事件定性,这种行为成为了反转新闻形成的源头。

“广场舞扰民、老人碰瓷、警民纠纷等”在传播的社会环境中,本就有一定的传播土壤,被标签化。当受众接收到这一信息,就会条件反射利用惯性思维去思考,被媒体以往设置的议程信息影响,在其营造的“拟态环境”下,无意识中形成刻板印象,忽视个体间信息存在的差异,对新闻产生主观上的个人偏见,进而为事件定性,认为它是真实的,在这种行为作用下潜藏着偏离事实真相的风险,个人的认知并不能判断事件的真相。在以往出现的反转新闻中,许多受众无疑充当了公民记者的角色,主观臆断的对事件进行带有标签化的信息陈述,将自身的情感置身于新闻报道中,在未核实事实真相的情况下,通过自我推测与想象,不负责任地发表带有个人偏见的信息,如河北女童父母被微博大V质疑对孩子采取消极治疗,存在重男轻女,消费公众爱心的新闻事件,她带有个人偏见的将人物事件定性,标签化的将其塑造为违背道德的社会形象,把错误的事件性质推广到大众的眼前,最后导致新闻走向反转。标签化是传播过程的一大诟病,它阻碍了公众正常获取信息,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及在刻板印象下形成的个人偏见,成为了反转新闻形成的推手。

拉扎斯菲尔德曾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指活跃在人际网络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是媒介信息影响的中续和过滤环节。微博大V拥有众多的粉丝群体,无疑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但是在事件发声过程中,他们很难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有可能只是单方面通过自我阐述,为事件定性,导致受众在详情尚明的情况下相信其的观点,进一步延伸新闻的发展走向。

三、受众自我阐述引发舆论转向促使报道转向

受众参与的社交微舆论逐渐成为反转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由于年纪层次与文化水平存在差异,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也会出现多方面不同,在事件扑朔迷离时,受众很容易受自我阐述的影响,心理指导行为,人们会强加自己的观念于新闻进行倾向性传播,对新闻的主要观点进行加工和评价,片面化的报道,倾向性的言论占据受众话语的表达中心,极具个人主观感情色彩。

在参与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会产生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界限不明的现象,网络世界里,受众都是以匿名的方式存在,没有明确的身份标识,巧妙地躲避了现实的规则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承担相应责任。在新闻的发布过程中,他们会利用网络的便利,去集体性对于一个事件进行攻击,大肆的发表言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他人,当受众看到舆论洪流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便会强化自己的思维,更加肆无忌惮进行情绪宣泄。随着群体观念的相互作用,持有该观点的人数日益增多,最后形成群体效应,将新闻事件推向风口浪尖,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深入,受众的群体情绪更为高涨,受众更难看清舆论背后的真相。

舆论引导报道风向,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驱动下,新媒体会以经济效益为基础,报道者会为了迎合受众的舆论方向进行片面化报道,舆论与片面化报道相互作用,报道者需要抓住受众的认知心理,推送受众所感兴趣,所认为的新闻,才能吸引到受众更多的注意力进而聚拢广大的流量群体,为其增加经济效应。因此受众一边倒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者拖延记者寻找真相的进程,将报道内容局限于已知材料方向进行延伸。但是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沉默的螺旋”又得到有效控制,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还原事实真相的重要推手,当新的事实进入,有足够的证据能够推翻原有材料时,受众会意识到自身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对新闻事件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认知,然后转变舆论风向,推翻自身早期立场,完成舆情反转。

新闻的发展周期可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扩展期和恢复期,受众自我认知在爆发期和扩展期通过舆论的方式进行推波助澜,加深新闻的反转力度。网络环境中,信息复杂多样,一个新闻事实的呈现,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受众往往会在事实真相还未明确的情况下,片面化地相信自媒体的爆料,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致使舆论的波及范围扩大,引起多方势力的介入,事件的发展方向更为难以预知。特别是出现一些与社会道德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时,公众的自我认知就会模糊,受众的情绪很容易被刺激,形成“情感认同”“盲目审判”“思维定式”“自我修正”的认知框架。“屈从式消费”让受众的舆论处于缺乏理性的状态下,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反转新闻的出现。

四、结语

反转新闻是指新闻前期与后期的报道出现反转性变化,是被动循环的过程。在此新闻现象中,可以体现出受众的自我阐述为不完整的报道添加了材料,以自我经验为基础为事件定性,影响其他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形成偏差判断,导致舆论错误化,而报道又为了迎合受众的舆论,进而发表片面化的报道,直至新的事实材料出现,新闻从报道以及舆论方面才出现反转。在整个事件本身并不存在反转,反转的只是报道和受众的舆论,本质上是新的材料对手中原有的认知和判断进行的颠覆。因此受众应该避免主观臆断,为事件添加材料,改变事实,学会全面看待事件,对于媒介给予的信息学会以审视的态度去观看,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谨慎合理地使用自身的话语权,避免片面化为事件定性,引发舆论,误导受众对信息的全面感知,以公正的心态推动新闻的传播。

猜你喜欢

舆论受众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最美材料人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材料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