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字化的传播研究
——以南部傩戏为例

2018-03-27

传媒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傩戏面具文化遗产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一、引言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的傩戏主要是以双峰乡胖土地村杜家班傩戏为主,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杜南楼是第七代传承人,杜南楼对于南部傩戏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针对以前的传统脸谱绘画、唱腔流派的设计以及舞蹈步伐造型等进行了大量的创新,能使有些剧目很好地进行传播和演出。2009年7月,南部傩戏被确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得到政府和各界的支持。南部傩戏主要分布于升钟、楠木、大坪、大桥一带,主要特点有独特的唱腔、音乐曲牌、锣鼓和不同性格的角色,深受群众喜爱,并享誉海内外,堪称“嘉陵奇葩——川北戏剧的活化石”。

佩戴面具是每一位傩戏演员在表演时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当然,傩戏的面具有些雕刻非常精细,用的色彩比较鲜艳,且有比较夸张的艺术手法。在人物造型上,双峰傩戏面具包括道人面具、丑角面具、将帅面具、动物面具、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七大类。

要想很好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部傩戏,可以依靠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主体内容丰富性、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传播对象的定位性和传播效果的互动性。本文从以上四个角度分别加以论述,使其在“互联网+”背景下能够更好进行传播。

二、传播主体内容丰富性

(一)音乐的韵律具备独特性

南部傩戏具有独特的唱腔,其唱腔的方式比较独特,在唱腔的过程中,时刻伴有一定的音乐和锣鼓声,这些音乐的节奏和韵律首先让其传播具有一定的空间。在民间的传播过程中,主要音乐种类和曲调有婚、丧、嫁、娶等。每一种曲调的传播内容在互联网传播上可能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四种曲调中,嫁的这种音乐韵律能够很好地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也能很好地与当地民间文化融合,进行有效地传播与推广。

(二)面具制作的精湛性

南部傩戏演员在表演的时候,都需要佩戴面具,而这个面具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但又精细。如:傩戏面具的材料一般为丁木和白杨。制作流程为:裁林,将一颗40厘米左右场的圆木进行截取;然后对半剖开,也就是常说的把它一分为二;把两个对半分的圆木进行剥皮;挖出一个布面,剥皮一面的圆木选择中间的位置进行弹墨线,然后以此为基准,主要面具的鼻子、头盔、嘴巴、耳朵等基础线,根据这些标出来的线条进行基本的雕刻;对雕刻出来的面具,我们称之为白面,进行基本的打磨、上色等,基本完成面具的色彩工作;最后完成装饰物的安装等。经过上面所有的工序以后,傩戏面具基本上就制作成功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南部傩戏的面具,也有后来的纸质面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继承。这些制作的过程,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表现了民间艺人的工匠精神。

(三)表演形式的多样化

2015年5月,南部县新编傩戏《钱迷心》应邀在陕西省汉中市参加陕川甘渝晋公共文化服务大联动南充、广安专场演出。这部新编傩戏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形式新颖,不仅吸收了杜家班傩戏的精华,而且加入川剧变脸、吐火、提灯影等绝活,增强了演出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剧目演出的时间是10分钟,主要讲述了北宋年间宛平县令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最后被捉拿的故事。整个故事情节比较丰富,让人觉得有点观看“话剧”表演的形式,可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傩戏的伴奏乐器,一般都是戏剧锣鼓、唢呐、二胡等。“耍坛”演出的灯戏,据杜南楼生前介绍,最早的“唱灯”是坐唱形式,不化妆,用一把胡琴伴奏,先是一人坐唱,后来增加到二到三人,再发展到灯戏,戏中的主角叫“灯官”,主要表演审案一类的戏。杜氏傩戏最初的灯戏剧目,有《张公道讨口》和《包公审城隍》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南部傩戏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演出形式,也更加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剧目表演形式,要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值得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考和深思的。

通过南部傩戏的音乐韵律具备独特性、面具制作的精湛性和表演形式的多样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说,都能很好地将传播类型中的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丰富起来,并更好地服务于互联网的传播内容,摒弃之前传统的传播方式,让这种传播内容的实质性更加真实和有效。

三、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人们都知道传播途径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不一样的传播内容都会选择不一样的传播途径,而传播途径中的媒介就显得比较重要。其媒介可以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关于“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南部傩戏的传播途径两者都可以进行选择,可以更好地选择不一样的媒介方式进行有效地传播。当然,可以选择媒介工具有广播、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方式。只不过,互联网的传播途径远要比其他媒介方式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南部傩戏要寻求一条发展之路,注定要选择互联网。如果要很好地传播南部傩戏,还要考虑以下四种传播和传承方式:家庭传承方式、学校教育方式,旅游开发的方式和数字化保护方式。

(一)家庭传承方式

一般情况下,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只传男不传女,只传本家族成员,不传外族成员。这种家庭传承的观念要改变,并且要适当传承更多人,让更多的人学习到南部傩戏的精髓。如南部傩戏传承人蒲七五,升钟镇小学的音乐教师,杜南楼的关门弟子。2004年,蒲七五拜杜南楼为师,杜南楼打破“传内不传外”的家族传统,破例收其为关门弟子。蒲七五编写了一套供小学3~6年级使用的校本教材《川北古傩》,把傩戏表演艺术引进了小学课堂。遗憾的是,蒲七五并未成为公认的傩戏传承人,由于其学习时间有限,并未完全掌握傩戏的要领。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而不是在自己这代手里消失,所要要改变这种传承方式。

(二)学校教育方式

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可以适当地开设相关的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南部傩戏为了继承和发扬这门民间艺术,让此门手艺的关门弟子蒲七五在小学进行授课,让更多的人学习和领会这门民间艺术的精髓。与此同时,还要与高校合作,建立更加广阔的学习和传播平台,不仅让中国人了解南部傩戏,还要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也了解此门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旅游开发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都可以借助当地的旅游资源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部傩戏刚好临近阆中古城,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南部傩戏完全可以开发旅游景区,采用舞台的形式进行演出。而演出的主要人员可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传承人,充分利用下班的时间,即可以为传承人带来收益,还能很好地达到宣传效果。如湖南省《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和《魅力湘西》;甘肃省《大梦敦煌》;云南省《云南印象》等。

(四)数字化保护方式

杜家班傩戏将说、唱、跳、演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可视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属于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服装、道具、表演者的肢体语言等来表达一种形态美、形式美、色彩美、韵律美、动态美、意境美。对于保护来说,可以进行相对应的视频拍摄和制作,对于声音方面可以进行一定的录制工作,以便有更多的原始资料和素材,供后人参考和研究,这些资料不只是拍摄和制作好就存档,而是要建立相应的播放渠道,最佳的方式就是建立互联网的传播平台,让更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在传播途径多样化中的四种传承方式,可以很好地宣传和传承南部傩戏,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方式,南部傩戏可以发挥它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传播对象的定位性

即便是同一个传播者,运用同一种方法传达同一内容的信息,在不同的对象哪里引起的反应都是不同的。南部傩戏的传播对象相对其他传统戏剧、地方曲艺来说,它的受众面确实非常窄。南部傩戏以前就有傩坛戏和傩阳戏两大种类,在封建社会主要表现祭祀、驱鬼等。有些南部傩戏的面具也不适应于现在许多场合,可能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甚至是可怕的。但这种民间文化的夸张性,表现了当地民众不惧怕、积极向上生活的状态。要想更好地定位好传播对象,就必须挖掘更多吸引年轻人目光的剧目。即可以更多地选择年轻人喜欢的平台,如抖音APP、虎牙直播、好看视频、斗鱼、哔哩哔哩、熊猫直播、花椒直播等,还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QQ朋友圈等发挥相应的互联网传播对象定位的优势平台。这些都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也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五、传播效果的互动性

互联网比传统传播媒介的优势在于传播出去的内容,可以及时地收到反馈信息,这些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南部傩戏在互联网平台上有选择性地传播时,都能收到不一样的传播效果,这种效果的反馈也能让传播内容更加优化和有选择性,以便更好地进行传播。现在,普遍流行的弹幕、点赞和评论等互联网的新形式已经为传播效果的好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些方式只会让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精彩。否则的话,传播的内容就会简单地走形式,不会跟上时代的脚步,注定要被淘汰。作为南部傩戏的传承人既要看到传播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还要想到的传播方式的转变,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六、结语

“互联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内容的传播、传承和发扬都需要借助互联网才能把传播的渠道拓展开来,不仅需要传播内容和方式转变,更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去关注,这样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傩戏面具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面具中的鱼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