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野圭吾的《信》
2018-03-27张浩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张浩 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东野圭吾,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代表作品有《放学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铺》等。从1985年写下《放学后》获得第31 届江户川乱步奖后,东野圭吾便开始从事职业写作,并成功创作出一大批优秀小说,其中1999年《秘密》获得日本第52 届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的《嫌疑人X 的献身》获得了日本第134 届直木奖,是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三冠王”。他的作品在早期时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注重逻辑至上,通过惊险离奇的情节与耐人寻味的轨迹推动故事发展。后期更注重写实,注重深挖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他的创作逐渐突破了传统推理的框架,在悬疑、科幻、社会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尤其是他的小说《信》,这部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问题的作品,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将谜团指向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并兼得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之趣,因此被东野圭吾研究者认为是其集大成的作品。
《信》中故事的主角是一对父母早逝的兄弟。哥哥刚志身无长物,又没有学历,只能靠做力工赚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这个家庭,后来为了替弟弟直贵筹升入大学的学费入室偷窃,失手杀人。为此刚志入狱服刑,兄弟两人只能用书信来联络。在狱中,哥哥刚志深感愧疚,他每天都在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忏悔救赎,在信中也多次请求弟弟直贵帮其去到受害人家里慰问及忏悔。但是这一行为直到过了很多年以后直贵才鼓起勇气去面对受害人家属。虽然直贵是无辜的,但是却因为哥哥的罪行背上了“杀人犯弟弟”的身份,在这个社会上一次次的被排挤、被歧视、被拒绝、被孤立……从此坠入社会歧视的轮回。因为贴上了“杀人犯”的标签,几乎所有的人都远离他,他失去了友情,失去了校园生活,失去了成为职业歌手的机会,失去了深爱的女友,失去了每一个正常人都应该享有的平凡生活,他还能为哥哥失去多少?开始的直贵在收到刚志的来信时还能予以回复,但随着正常的生活因为哥哥一次次被打乱,他开始拒绝回信,甚至在搬家后都没有将新居地址告诉哥哥,为的就是想隔绝与哥哥的联系,也是怕让别人知道有个坐牢的哥哥而再一次影响自己的生活。与女友的分手就是因为哥哥的来信被女友的朋友发现而发现了这一事实。“谁让他哥杀了人呢?”这是直贵同学在一次醉酒后无意之语。这其实也是产生所有问题的根源,这也是社会对于犯罪者和家属的
东野圭吾的《信》,用一篇的章幅来介绍罪的发生,剩下的内容都是用来描述罪带来的社会影响,也就是罚。一般小说大多数都是探讨罪犯的自赎和对被害人家属造成的伤害,而本书则是另辟蹊径,探讨了除了罪犯自身的自赎外,更多的是通过罪犯家属的境遇来反映社会对于罪犯家属的“罚”是怎样的。《女王的教室》中,有位顽劣的学生问:为什么不能杀人?真矢老师说:“犯了罪的人,一定会被捕。就算能逃出升天,一辈子也会或在负罪感中。被周围的人冷落,到死也是孤单一人。已经没有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了,永远都不可能得到幸福。”《信》则用另一种方式阐述了理由,正如书中社长所代表的道德批判一样:“犯罪者的亲属被区别对待,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就是对罪犯的惩罚。而无辜的亲属救赎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重新建立与社会的相容性。歧视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必须歧视你,这样做是为了让所有罪犯知道自己犯罪会使家人连带受害。”对于自认为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直贵总是在感叹,为什么犯罪的人是哥哥,而自己偏偏要收到罪的惩罚。其实纵观整部小说,除了刚志入室盗窃失手杀人是实实在在的错之外,其他的人其实都没有错,也不全是偏见的原因,只是各自立场不同。直贵放弃与哥哥的联系,是想正常的生活,想维护家人的安宁。所以他在自己和女儿妻子受到一次次不公平待遇后很容易会产生断绝 关系的想法,换了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这样。歧视他的人有错吗,也没有。“大多数人都想置身于远离罪犯的地方。和犯罪者,特别是犯下抢劫杀人这样恶心犯罪的人,哪怕是间接的关系也不想有。因为稍微有点什么关系,没准也会被卷入莫名其妙的事情中去。排斥犯罪者或是与其近似的人,是非常正当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正当防卫的本能。”哥哥刚志呢?虽然他杀了人,对被害者一家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好哥哥,关心弟弟,疼爱弟弟,为了弟弟付出了很多,但是他即使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也也想亲近弟弟,想通过信来维系他们之间的亲情,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他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杀了人,犯了罪。即使他深深忏悔,多种方式自我救赎,但仍需受到因罪而带来的罚,包括坐牢,包括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的不公平对待。这是每一个犯罪的人需要承担的后果。所以,犯罪者必须要有着这样的思想准备,就是自己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自己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为了显示这种客观事实,也需要存在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