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女性报纸的发展变迁
2018-03-27吕君怡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吕君怡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我国妇女报刊发端于1898年7月24日问世的《女学报》,至今已走过百余年的峥嵘岁月,在改革开放前夕,其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三个时期:初创期(1898-1918)、高潮期(1919-1948)、蜕变期(1949-1978)。
一、初创期(1898-1918)
在晚清至五四运动前期,我国女性报纸初现雏形,开始了探索期。晚清阶段的女性报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宣传女权、争取妇女解放。在国内,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先进思想的女报人成为办报的主力军,具有代表性的有《女学报》、《中国女报》和《神州女报》等等。在海外尤其是日本留学的中国女学生也为女性报刊的创办奔走呼号,她们所创办的报刊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07年燕斌创办的宣传妇女解放的《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年女子复权会在东京创办的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机关报《天义报》、1911年中国留日学生会在东京创办的《留日女学会杂志》。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政府倒行逆施,《妇女鉴》、《女子世界》、《妇女杂志》等极力宣扬封建道德和贤妻良母式教育,女性报刊的创办也遇到了重重阻碍,1914年以后迅速减少。为了抗击复古逆流,女报人做了艰苦斗争,《神州女报》、《女子白话旬报》、《万国女子参政会月刊》等都力争妇女的参政权。同时,这一阶段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女性报纸也出现了明显的商业化倾向,进行企业化经营。1911年,我国第一份商办妇女刊物《妇女时报》在上海创刊。随后,《香艳小品》、《眉语》、《香艳杂志》等商办女性刊物纷纷涌现。
二、高潮期(1919-1948)
在五四时期与抗日救亡时期,我国女性报刊随着国内的紧张局势大量涌现,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五四时期,在《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巨大影响下,妇女解放思想活跃,不但一般的报刊都以与妇女有关的问题作为它的主要内容之一,开始开设妇女专栏、专号与专刊,许多组织还创办了专门探讨妇女解放问题的妇女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1920年创刊的《新妇女》,抨击封建婚姻制度、提倡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主张改造旧家庭,对促成新妇女的诞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期间,《解放画报》、《玲珑》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新型妇女画报也逐渐问世。抗日救亡时期,妇女报刊空前繁荣,绝大多数密切结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局势、顺应社会发展。其主要内容是宣传抗日救亡、民族解放,讨论妇女就业、参政问题,争取妇女权益等。其中引起最大反响的就是两次关于“妇女回家”问题的讨论。第一次源于西方经济危机期间希特勒鼓吹3K主义(德语厨房、教堂、床铺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都是K),叫嚣妇女应回到家庭相夫教子,以便腾出更多就业位置给男性。这一论调传到中国,《晨报》、《申报》等具有影响力的大报纷纷响应,主张妇女应回家去做“贤妻良母”。罗琼等人在《妇女生活》对这种“妇女回家论”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与批判。第二次源于1940年端木露西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的《蔚蓝中的一点黯淡》一文中主张妇女应“安于治理小我家庭”,同时,国统区还出现了停用、禁用女职员的现象。面对这股逆流,沈兹九、胡子婴等都在《妇女生活》上提出了强烈批评和抗议。
三、蜕变期(1949-1978)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女性报纸因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而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进入不同于旧中国的蜕变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全国性的妇女组织、创办全国性的妇女报纸提上日程。中共将“男女平等”写入基本国策,并从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上保障女性权益,这为新阶段女性报刊的创办也提供了有利条件。1949年7月,全国民主妇联主办的《新中国妇女》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妇女报纸。50年代到60年代,杂志上曾开展“女人活着为什么”、“选择爱人的标准是什么”等大讨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1957年开始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影响到女性报纸事业的发展,女性报纸的内容开始变得沉闷。文革期间,许多女性报刊艰难度日甚至停刊。这一时期的妇女报刊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阐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问题,在新中国女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发挥着一定作用。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政治宣传工具,该时期的女性报纸的重要任务即把读者塑造成意识形态需要的理想女性,从而维护国家发展和政治稳定。依据国家当时“依靠女工,团结其他劳动妇女,争取知识妇女、自由职业妇女及其他各阶层妇女”的方针,劳动妇女成为报道的重点并备受推崇,而知识妇女因为“大多数出身地主、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家庭,一般都存在着轻视劳动人民、脱离群众的观点,有着个人主义及自高自大的思想毛病”而成为需要改造的对象。任劳任怨的家庭妇女则成为当时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女性形象。
[1]刘人锋.中国妇女报刊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刘胜枝.社会转型与女性杂志的变迁[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