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

2018-03-27陈晓丹许昌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话语权网络空间困境

陈晓丹 许昌学院

一、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面临的困境

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和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社会的转型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导致意识形态构建的环境、对象、范围和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也使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面临诸多困境。

首先是执行力困境

随着政务微博、微信的普遍运用,政府对网络新媒介的使用水平和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看到,一些政府部门对网络媒介的使用时应激式的,所以其无论是内容建设、信息互动还是功能应用都存在明显滞后性,造成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政府执行力困境。政府信息公开的滞后和缺失,会直接导致意识形态构建遭遇执行力困境。

2008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是浏览政府部门网站时,我们发现那些和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务信息,往往公开不及时或者不全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这些信息被网民以爆料的方式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后,因为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公众就会在新媒体平台迅速聚集并形成社会舆论,导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丧失。政务信息公开不及时或者不够,导致公众对政府行政行为错误理解,损害政府执政能力,导致执政困境。

其次是公信力困境

当下,网络监督和网络问责成为公众参与民主政治的主要手段,基于网络空间而形成的民间舆论因其自由表达的功能,打破了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介的话语权垄断,形成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的公信力困境。在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今天,公众的民主政治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当出现突发事件或者负面新闻时,主流媒体受宣传纪律约束失声,从而使得民间舆论场杂音纷纷,最后主流媒体不得不出面辟谣。比如,罗昌平在微博平台上实名举报国家发改委主任李铁男,一开始政府发言人说举报是造谣,罗昌平继续举报,最终李铁男接受组织调查。这种造谣——辟谣——再造谣——再辟谣——最终承认谣言是真的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民间舆论和主流舆论之间的对立,削弱了意识形态构建的政府公信力。

公信力困境还体现在网络叙事方式对传统叙事方式的解构。“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我爸是李刚”……这些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公众对某些政府官员执政方式和工作作风的嘲讽和不满。有时候传统媒体的“正面报道”被网民重新解构后,实现了官方话语和网络用语的意义倒置,在这样的语境中,如果主流意识形态依旧采用传统叙事方式势必遭遇公信力的困境。

第三是整合力困境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成功与否,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对其他意识形态整合能力的强弱。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开放性、无中心性和多元性,使得各种意识形态在互相碰撞并存,公众面对多元意识形态时的选择价值取向不明确,导致意识形态构建的整合力困境。

媒介是社会的折射,网络传播已经不仅仅是信息共享,而是转向了思想共享。各种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在网络空间多渠道、多途径分布,冲击和挑战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同时,新媒体的表达自由使得个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有着相同利益诉求的民众会结成利益群体,个人利益变成群体利益,这无疑加剧了意识形态构建整合力困境。

二、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构建的具体路径

网络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大众传媒产生巨大变革,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不再是从上而下的权威式的发布,通过对以上困境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网络空间已经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更为复杂的舆论场域,传播场域、传播内容和传播效度都发生了变革。在当下网络空间文化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具体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

首先,坚持一元主导和多元文化相结合。社会思想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是一元化的。在多元的网络空间,要想实现意识形态的有序就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原则,否则,且不论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即便是导向无力,就有可能使社会运转陷入混乱或停滞不前。如果不能坚持一元主导性,必然会导致多样性否定主导性,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丧失,带来思想混乱。

2017年12月26日,河南省文明办的官方微博“文明河南”发了一条微博“历史上的今天: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并宣布解散,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和国联盟正式解体——这一天,某一个个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宣部门,出现这样的言论令人瞠目。当天下午15时,河南省文明办发布了致歉声明,表明已经停止了值班编辑的职务,对出现的问题反思整改,对有关当事人严肃追责。虽然及时控制了舆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让我们认识到坚持一元主导性的重要性。随着网络空间技术尚未·急速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各种利益诉求汇聚地,在促进社会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容思想文化的对撞,此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进行自觉引领,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大众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此实现力量的凝聚。

其次,扩大网络平台塑造,提高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舆论掌控力。没有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作为支撑,就难以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做大做强网络平台,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才能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舆论掌控力,提高新媒介环境下的执政能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我国虽然是新媒介的新兴大国,但却不是信息核心技术的强国,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媒介信息传播依托的互联网上,中国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流量,占比分别是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均在85%之上。因此,面对各种网络谣言时,我国对信息的控制和防御能力相对有限,宣传和渗透的途径、力度、方式方法也无法和西方抗衡,从而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构建中处于弱势。

自1999年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政府网站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从2005年起,电子政务成为政府门户网站的主要形式和工具。政务微博也在2012年开始成为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党政机关近一步推广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建立多层级的政府新媒体平台,运用新媒介服务社会、联系群众。政府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者,更是意识形态构建的第一责任人。网络平台从建立到推广传播,最终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有效的表达和传播。

第三,转换话语模式,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创新。话语传播模式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主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理论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还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及扩散的广度和深度。”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必须打破旧有话语模式,开创更契合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流的多向话语传播模式,从而确立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

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模式是官方控制,公众被动接受的模式。首先由官方机构确定、制造意识形态的象征形式,通过其控制的大众传播机构传播给公众,并控制传播渠道,公众只有接受官方提供的信息,没有信息的自由选择权。网络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稳定可靠的传播环境不复存在,公众对信息接受的选择性不会被政治高压消灭。比如在我国常见的典型人物新闻报道中虽然采用了来自社会民间的素材,但是这些素材改编和加工时,为了使其负载主流意识形态,常常存在虚假和拔高行为,导致典型人物的报道让公众产生不真实感,甚至随着网络人肉的出现,导致典型人物的形象倒塌的现象出现,公众对典型人物所负载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也会抗拒。

新的媒介平台促使我们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成功构建必须转换话语传播模式,打破主流意识形态运作机构的“一言堂”格局,形成官方和非官方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既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更让非主流意识形态有表达空间。

2017年6月21日,新华社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了一条九个字的新闻:“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标题后面是一条短讯。一则平淡无奇的国际新闻却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和点赞,原因就在于编辑和网友的对话互动。有评论说“哇,仙女小编你要红了!”作者回复:“我一直很红,我们新华社的人都有红色气质……欢迎网上搜素新华社去年拍摄的微电影《红色气质》,你会回来给我鼓鼓掌举高高的。①”简单的一些回复对话,迅速打破了新华社一贯冷冰冰高高在上的旧有体验,有网友留言:“本来添加新华社公众号只是无聊,哇奥,这么严谨的团队,这么萌的仙女小编,这么简明吸引人的内容。我决定了,以后没事就来看看国家国际大事,点个赞。”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媒介,新华社既维护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又让非官方话语和意识形态有了表达空间。

三、结语

“互联网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网络空间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在于,既让公民个人权利的行使更有保证,又拓宽了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是有力的助推。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的构建,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注释:

①https://wx.qq.com/新华社,2017年6月21日

[1]冯刚主编.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2]李明.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变迁——以1949-2008年《人民日报》社论为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赵连章.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7(5).

[4]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理论学刊,2009(2).

[5]魏建国.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4(2).

猜你喜欢

话语权网络空间困境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困境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