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亚文化网综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以《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为例

2018-03-27刘霞赵志豪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2期
关键词:网综亚文化受众

刘霞,赵志豪

随着近几年来,中国各类型综艺节目的全面爆发,无论是竞技类综艺节目,还是亲子类综艺节目,都以新兴的姿态呈现在受众面前。不同节目之间的相互模仿、抄袭使得各类综艺节目同质化严重,受众关注度也逐渐降低,因此寻求内容陌生化和新鲜感已经成为各类综艺节目发展转型的必需手段。

为了满足受众对于内容陌生化和新鲜感的需求,以“亚文化”元素为内容的节目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而所谓“亚文化”,是1950年美国人大卫·雷斯曼首次提出的概念,其认为亚文化是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亚文化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而这些价值观是散布在种种主导文化之间的。

2017年夏天,一档由爱奇艺自制,名为《中国有嘻哈》的节目横空出世,以“嘻哈”为主题的亚文化迅速成为一种潮流,引发大众的激情狂欢。随着《中国有嘻哈》的火爆,也将“亚文化”元素带入了中国综艺的行列。《中国有街舞》《这就是铁甲》等节目也相继推出,都掀起了比较大的热潮。

一、亚文化网综节目的萌发:政策助力与市场需求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纲要》中强调要发展网络文艺,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从国家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在《纲要》的风口上,《中国有嘻哈》这类以传播文化为宗旨的网综,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代表也抓住了机遇,迎来了春天。

此外,由于现今我国综艺市场各类型节目已达到饱和状态,我国受众对于各类综艺进入了审美疲劳期。所以,综艺受众市场急需寻求一类有创新、有激情、有亮点的节目来突出重围,吸引受众的眼球。在具备了天时地利的条件后,一系列亚文化网综节目才得以萌发。

再者,由于互联网的覆盖,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导致了移动客户端用户大量增加。在这其中,青年一代是最多且最活跃的用户流量。在这种大势所趋的情况下,网络视频媒体为了获得青年一代的点击率,打造了极具个性的青年亚文化类的系列节目,从而满足青年一代的精神需求。

二、亚文化网综节目的火爆:优质制作与多媒体传播

(一)情境化酷炫场景和淘汰制节目形式

以《中国有嘻哈》为首的一系列亚文化网综之所以能够一夜爆火,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节目通过舞台、灯光、音效、剪辑、包装等方式,以多元形式打造了多个情境化酷炫的场景。无论是《中国有嘻哈》中极具嘻哈风格的服饰、舞台,还是《这就是铁甲》中的铁甲格斗台,都是通过对某一亚文化比赛中场景和人物角色的还原,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更加真切地感受这些亚文化的热血与激情。从而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甚至是情感狂欢。

当今社会,大众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普遍较快,长此以往,被磨灭了激情,处于压抑的状态之中。这时候,《中国有嘻哈》这类淘汰制节目形式的亚文化网综就给了观众情感迸发的出口。紧凑的赛制,热血的内容,让观众为之呐喊、疯狂。就《中国有嘻哈》来看,该节目播出期间,在微博上的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超70亿人次,461次登陆热搜榜,这表明“嘻哈亚文化”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选手间的对战总是酣畅淋漓,让观众大饱眼福,也深切感受到了嘻哈文化自身的魅力。

(二)明星导师和选手自带流量和热度

众所周知,一档新节目的推出,想要吸引观众的关注点,利用流量明星的“粉丝”效应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无论是《中国有嘻哈》中的吴亦凡、《这就是街舞》中的易烊千玺,还是《这就是铁甲》中的郑爽、《热血街舞团》中的鹿晗,他们都是自带巨大流量的明星,有了他们的加盟,该类节目自然就有了话题度和传播影响力,能迅速吸引“粉丝”群体的关注和追捧。

除此之外,这类亚文化网综节目中的一些明星选手也是一大看点。《中国有嘻哈》的欧阳靖,《这就是街舞》的亮亮、何展成,他们本身都属于各自亚文化群体中的突出人物,他们的群体关注度让此类节目更有话题性。节目前期,这些群体的强势应援也为节目引来流量,使得这些亚文化群体能迅速从固定圈层突围,进入大众视野。这也是传播学集合行为中的“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现象,大众在亚文化热潮的感染下,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们失去理智,陷入狂欢,以致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强烈反馈。

(三)优质内容传递爱与梦想

在这类亚文化网综节目中,观众通常能看到,节目会通过语言、场景、音乐来烘托渲染情绪和氛围。在《中国有嘻哈》节目中,每个选手表演前,都会播放一段选手私下练习和生活的短片,短片中的解说、画面还有背景乐的融合,让观众对当时情景清晰的联想,设身处地与别人相处的相似情景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体验。

不管是在《中国有嘻哈》,还是在《这就是街舞》中,都表现了说唱和街舞的酷炫和感染力。将选手合作、相处的画面通过镜头展现出来,表达了“爱”这一主题,极富正能量。同时,也将选手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展现了出来。节目运用真实情境的画面,将内容与观众的心理感受联结,更好地展现了节目的魅力,让观众感受到除了娱乐有趣之外的真正情感体验。

(四)节目宣传打造“多媒体”传播渠道

亚文化网综节目利用互联网传播的高度互动性,它的宣传充分打造了“多媒体”的传播渠道。网络视频客户端、微信、微博,这一系列的社交媒体都参与其中,进行多循环多次数传播。特别是通过微博话题、热搜的宣传,更是带动了此类亚文化节目的火爆和全民参与讨论的热度。

不仅如此,以《中国有嘻哈》为首的亚文化网综在播出的同时,凭借自身优质的内容和持续不断的热度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而这些“粉丝”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偶像崇拜,对自己的偶像各种夸赞,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表情包、流行语式的追星方式,以此形成“粉丝”参与式追星的满足感。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如瀚海,“粉丝”很难区分信息的重要性,这时候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媒体信息流通渠道中,“粉丝”可以自己充当“把关人”。摆脱传统媒体对于明星信息的筛选与把关,自由选择与自主选取社交平台上各类支离破碎的信息。“粉丝”按照自己的喜好方式进行整合,且通过网络的传播优势,积极表达观点态度。曾默默无闻的“粉丝”受众得以成为传播的主导者,充分展现集体智慧,将偶像崇拜行为转化成一种丰富复杂的参与式文化。在以web2.0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技术的潮流中,积极主动地创造个性化的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以此达到传播的热度。

这也充分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大众生活中的渗透度越来越高。未来所有的产业都将与“多媒体”结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亚文化网综节目能够火爆的宣传策略。

三、亚文化网综的发展:坚持节目质量严格把关和创新

当今社会,亚文化网综是时下综艺节目的流行趋势,但对于它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媒体人还是受众都必须认真思考。如果没有好的发展方案,想必,此类亚文化网综也会走向瓶颈,直至衰落。

然而,要维持亚文化网综向更长久的方向发展,节目制作团队就要坚持节目质量的严格把关和节目内容形式的完善创新。这一点,要做到是不易的。同样是以“嘻哈亚文化”元素为节目内容,《中国新说唱》已播出两期。从1072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68位嘻哈歌手,这不到1%的人数比例,以及即将开始的60秒淘汰赛,是《中国新说唱》的开始。《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的总导演车澈说:“《中国新说唱》不存在是《中国有嘻哈》改名的说法,是一档全新的节目,新赛制、新选手、新的文化表达方式。”

但是,节目播出的内容却直观地展现了这样的事实:此次《中国新说唱》完全颠覆了之前那个以攻击性为标签的说唱风格。现在呈现的说唱,是为了获得大众的认可以及喜爱,放弃了原本的愤怒,更多的是平和友好的表达,缺少了说唱的文化核心。

迎合主流还是保持亚文化核心看似是一个矛盾,但在笔者看来,保持亚文化核心精神,又要容许多样性,是《中国新说唱》节目需要找到的平衡点。作为一个亚文化网综,此类节目的制作团队要始终保持初心,要以更加优质的内容去更深入地挖掘和展现亚文化的精神内涵。

只有节目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才能使节目能够长久发展。而“创新”始终是我国综艺节目的难点,从国外引进综艺节目版权是我国电视综艺界的常态,缺乏自我创新节目也是我国节目创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亚文化网综作为时下最为火爆的综艺类型,更应该主动去创造。不管是节目形式、制度,还是内容都应该推陈出新,因为观众的审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现代化快节奏环境下,亚文化网综节目想要持续吸引观众,就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节目内容。

综上所述,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对比,具有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代表了社会中某些少数群体。《中国有嘻哈》等亚文化节目的火爆,不断丰富了主流文化的体系,构成了综艺节目文化的多元,对我国主流文化的完善和综艺节目类型的丰富都具有推动力量和积极的影响作用。现如今,亚文化网综节目正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具有无限可能,这要求亚文化综艺节目创作者更应力求深入地挖掘其文化特征和思想内涵,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亚文化网络综艺节目,为我国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

猜你喜欢

网综亚文化受众
国产老牌综艺节目的困境与发展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主持人语言特征研究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从《饭局的诱惑》分析综艺节目创新式场景营销
“电综”转“网综”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