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

2018-03-27吴安坤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2期
关键词:灾体易损性区划

吴安坤

(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贵阳 550081)

0 引言

灾害风险评价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将风险、风险管理学与灾害学相结合,提出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方法; 随后20世纪70年代,逐步由定性化评价向半定量、定量性评价转变[1]。 针对特定区域遭受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危害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因其先进的措施和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灾害管理者的重视[2-5]。在理论分析上,Blaikei等[6]认为灾害的产生是承灾体与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致灾因子难以改变,减少灾害风险的关键是降低承灾体脆弱性、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而后Petak等[7]分析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特征,总结灾害评价理论方法并推广应用。近年来,国内在灾害风险评估理论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黄崇福[8]针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中存在的信息不完备或是缺失的情况,提出基于信息扩散论的风险评价模型,在灾害风险评价与灾情评估预测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9-11]。史培军[12-13]提出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灾害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张继权等[14]指出灾害评价应注重多层面、多元化及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应用,提出气象灾害的形成是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以及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雷电灾害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诸多学者从自然灾害风险机制引入雷电灾害风险时,仅从灾害风险的危险性、暴露性或承灾体的脆弱性3个方面着手研究[15-18],没有考虑灾情承受或灾后恢复能力的影响。据此,文章以贵州省为例,从雷电灾害形成机制方面入手,建立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雷减灾能力的雷电灾害风险四要素,基于目标、准则、指标层建立雷电灾害风险结构体系模型,以此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价研究,为防雷减灾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1 地域环境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侧,属低纬高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年降水量1 300mm左右。东部全年受湿润的东南季风控制,西部则处于东南季风向西南季风过渡地带,地处低纬度高原,离海洋较近,境内山脉纵横,河流交错蜿蜒,地形地势复杂,致使山地、河谷的气候垂直变化特别明显,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呈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环境,造成境内局地气流变化明显、冷暖空气频繁交汇,极易出现雷暴天气过程,引发雷电灾害事故[19]。

2 资料来源及处理

该文使用的资料有:(1)贵州省近10年(2006~2015年)闪电监测资料,来源于贵州省闪电监测定位系统; (2)岩土电导率数据来源于世界土壤数据库(简称HWSD),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荷兰ISRIC-World Soil Information、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ISSCAS)、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于2009年3月共同发布,其分辨率可达1km; (3)贵州省2014年88个区县的总人口数、GDP 等会经济数据,取自贵州省统计年鉴[20]; (4)DEM数据,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EROS数据中心的GTOP30数据集,分辨率达30m。按切片下载后经栅格拼接,剪切生成贵州省dem栅格数据,坡度在dem数据的基础上生成; (5)贵州省基础地理数据(含区县边界、水系分布等)以及区县行政区域图。

基于GIS进行栅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均采用取样或插值生成分辨率0.005°×0.005°的栅格进行计算分析。

图1 雷电灾害风险形成四要素

图2 雷电灾害风险结构体系评价模型

3 体系构建与分析方法

3.1 体系构建

该文对雷电灾害风险的分析,除了考虑灾害风险的危险性、暴露性或承灾体的脆弱性外,还引入防雷减灾能力,认为形成雷电灾害必须具有条件:

(1)致灾因子:诱发雷电灾害的因素,主要由雷电活动规模、活动频次等决定,具体有雷电流强度、闪电密度。

(2)孕灾环境:形成雷电灾害的环境,主要由下垫面的性质、所处环境的气候因素等决定,包括土壤导电性能、地形海拔变化。

(3)承灾体:雷电影响的人类活动、社会财产等,直接直接作用于当地的人口、经济情况。

(4)防雷减灾能力:采取工程性、非工程性防雷措施对雷电灾害进行防御,以及灾后的应急处理、恢复能力。

据此,模拟雷电灾害风险形成过程,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雷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基于目标、准则、指标层建立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结构模型如图2,分别进行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以及防雷减灾能力分析,进一步完成雷电灾害风险区域划分。

3.2 技术流程

雷电灾害的形成与雷电空间分布以及海拔、坡度、人口、经济等下垫面密切相关,将数据地图化是进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关键。该文借助ArcGIS 10.2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能力,以区、县行政区域作为最小研究单位,建立贵州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流程(图3)。

图3 贵州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流程

表1 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风险因子权重指标权重雷电灾害风险致灾因子0 3786地闪密度[次/(km2·年)]0 5896地闪强度(kA)0 0083强电流密度[次/(km2·年)]0 4021孕灾环境0 2764土壤导电率(μs/cm)0 2349水系密度0 1391DEM0 3274坡度分布(°)0 2986承灾体0 1872人口密度(人/km2)0 4749地均GDP(万元/km2)0 5126第三产业比例0 0124防雷减灾能力0 1578人均GDP0 2076医疗服务0 2958灾害防护常识普及0 4967

3.3 评价方法

区域雷电灾害风险受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雷减灾能力的影响,根据建立的结构体系模型,采用GIS栅格空间分析,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计算。

LR=Ha+Eb+Sc-Rd

(1)

H=H1XH1+Λ+HmXHm

(2)

E=E1XE1+Λ+EnXEn

(3)

S=S1XS1+Λ+SiXSi

(4)

R=R1XR1+Λ+RjXRj

(5)

式(1)~(5)中,LR是雷电灾害风险值;H是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E是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S是承灾体易损性指数;R是防雷减灾能力指数;a、b、c、d、X分别为其所对应的权重系数。

采用投影寻踪模糊聚类(Projection Pursuit Classification,称PPC)的客观方法,直接由样本数据驱动进行数据挖掘,通过遗传迭代,寻求最优投影方向,将多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最终各指标的最佳投影方向即为各自的权重。

4 结果分析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建立以网格化后的风险区划因子(包括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防雷减灾能力)及其对应的指标为基础的风险评价集合,利用GIS技术获取各县区评价指标(风险因子)的均值,代入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逐一计算其最优投影方向向量,得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如表1。

4.2 等级划分

根据各风险评价指标因子及对应的权重,采用自然断点法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防雷减灾能力以及综合雷电灾害风险属性值进行等级划分,依次划分为高、次高、中、次低、低级5级。等级划分标准见表2。

表2 等级划分标准

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防雷减灾能力雷电灾害风险风险等级等级划分<0 2776<0 1084<0 1861<0 1137<0 1997低0 2778~0 39820 1085~0 19480 1862~0 26480 1138~0 20610 1998~0 3135次低0 3983~0 55490 1949~0 30200 2649~0 40320 2062~0 33280 3136~0 4912中0 5550~0 74780 3021~0 44140 4033~0 78960 3329~0 60630 4913~0 7778次高0 7479~1 00000 4415~0 98350 7897~0 99320 6064~0 99250 7779~1 2493高

图4 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图

4.3 风险评价

(1)致灾因子危险性

危险性整体西部高于东部,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贵阳白云、观山湖、修文、清镇、息烽,六盘水的水城、六枝,毕节的七星关、黔西、织金,黔西南的晴隆、望谟以及安顺的普定等区域; 低风险区分布在黔南的平塘、独山、荔波,黔东南的从江、黎平、台江、剑河等地。

(2)孕灾环境敏感性

从土壤电导率、水系密度、地形高程(DEM)和坡度分布4个方面构建敏感性指标,对贵州雷电灾害孕灾环境进行区划分析,孕灾环境敏感性中部整体呈现偏弱,低于周边。高及次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宁—水城—六枝—晴隆—关岭—望谟—罗甸—册亨、东南部的天柱—锦屏—剑河—雷山—三都—从江—榕江—黎平以及北部的赤水—习水—桐梓—正安—道真—务川—沿河—印江—江口一带。

(3)承灾体易损性

从人口密度、地均GDP、第三产业比例3个方面构建指标,对贵州雷电灾害承灾体进行区划分析。高易损性区域为贵阳的云岩、南明区及六盘水的钟山区,次高易损区主要分布在各市州的主城区及其周边区域,而低易损区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北部、黔东南的东南部以及黔南的南部区域,与人口和社会经济分布有很大的关系。

图5 孕灾环境敏感性区划图 图6 承灾体易损性区划图

图7 防雷减灾恢复能力区划图 图8 贵州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

(4)防雷减灾能力

从人均GDP、医疗服务以及灾害防护常识普及3个方面构建指标,对贵州防雷减灾能力进行区划分析,毕节、贵阳、铜仁的防雷减灾能力依次高于黔南、黔西南、遵义、六盘水、安顺、黔东南。

4.4 综合风险区划

受地理位置、闪电活动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全省雷电灾害风险西部高于东部,整体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

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中北部、乌当区西北部、水城、六枝、普定、晴隆、关岭西北部为雷电灾害高风险区; 次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盘县北部、普安北部、兴仁东北部、钟山区、七星关区的西南部及东北部、织金及纳雍南部、黔西、镇宁、紫云、望谟北部、仁怀南部、播州西部边缘、赤水河谷、修文、观山湖,以及北部习水、桐梓、正安、务川等地的部分区域,东南部麻江、丹寨、雷山等地部分区域; 次低及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威宁及赫章西部区域、开阳东北部、平塘中东部、独山、荔波、万山、玉屏、碧江、思南、石阡、沿河的部分区域。

5 结论与讨论

该文应用闪电监测资料、土壤数据库资料、GTOP30数据集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和相关地理信息数据,模拟雷电灾害形成过程,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采用投影寻踪客观赋权方法获取指标权重,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雷减灾能力强弱4个方面作定量化分析。通过灾前风险识别,开展定量化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可针对性的制定综合对策,为提高贵州省雷电灾害防御能力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但由于定量化分析雷电灾害风险受指标因子的选取、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等因素的影响,下一步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承灾体及防雷减灾能力中涉及的指标大多以各级行政单元为主,特别是人口、经济数据,其分布情况无法显示区域内部的差异。引入DMSP/OLS夜间灯光、NDVI植被指数等遥感数据,结合DEM、人口、经济(GDP)等资料,融合GIS、RS技术进行人口经济数据空间化处理。此外,优化指标因子的选取,完善评价体系模型。

[1] 章国材.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0

[2] Cutter S L.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6, 20: 529~539

[3] Smith D I.Flood damage estimation: A review of urban stage-damage curves and loss functions.Water Sa, 1994, 20(3): 231~238

[4] 张超, 吴瑞芬.内蒙古玉米干旱风险区划方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36(7): 134~141

[5] 肖志强, 樊明,赵彦锋.武都山区农业冰雹灾害发生规律及风险区划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34(6): 176~180

[6] Blaikei P,Cannon X, Davis I,et al. At risk:Natural hazard,people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s.London:Routledge, 1994: 147~167

[7] Petak W J,Atkisson A A.Natur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and public policy.Anticipating the Unexpected.New York:Springer, 1982: 18~27

[8] 黄崇福.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96~98

[9] 刘引鸽, 缪启龙,高庆九.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气象科学, 2005,(1): 84~89

[10]张丽娟, 李文亮,张冬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地理科学, 2009,29(2): 250~254

[11]吴安坤, 曾勇,张淑霞.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雷电灾害事故预测.安全, 2016, 37(3): 8~10

[12]史培军. 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1, 11: 37~42

[13]史培军. 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 1996, 5(4): 6~17

[14]张继权, 冈田宪夫,多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1): 29~37

[15]尹娜, 肖稳安.雷灾易损性分析、评估及易损度区划.热带气象学报, 2005, 21(4): 441~449

[16]严春银. 江西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其区划.江西科学, 2006, 24(2): 131~135

[17]殷娴, 肖稳安,冯民学,等.区域雷灾分布特征及易损度区划.气象科技, 2009, 37(2): 216~220

[18]吴安坤, 刘波,张淑霞,等.贵州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气象与环境研究, 2013, 4(2-3): 15~17

[19]吴安坤, 张淑霞,刘波,等.近50年贵州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3, 15(4): 87~91

[20]贵州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统计年鉴201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猜你喜欢

灾体易损性区划
基于受体易损性评估的区域环境风险应急管理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通信机柜地震易损性分析
基于三元链式传递结构的区域旱灾实际风险综合防范机制分析*
灾害脆弱性相关概念探讨
直升机易损性指标分配与实现方法研究
基于GIS与AHP法的岩溶塌陷易损性评价及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意义
社区治理如何密织服务网——成都安公社区划了“五条线”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西南地区承灾体数据采集与动态更新系统1
潖江蓄洪区洪灾承灾体脆弱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