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脆弱性相关概念探讨
2021-08-09钱洪伟副教授王建东高级工程师金英淑讲师
钱洪伟 副教授 刘 畅 王建东高级工程师 金英淑讲师
(1.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2.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3.郑州华骏技术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2)
0 引言
脆弱性(Vulnerability)源于自然灾害领域,反映承灾体能够应对灾害的程度,它作为衡量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脆弱性这一概念从科学领域向社会学领域渗透,在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也得到广泛关注,脆弱性的概念被不断修正和重新定义,见表1。
表1 脆弱性的相关概念
灾害脆弱性概念界定与风险类似,与韧性、抗逆性相悖,由突发事件作用于承灾体所显现,受暴露度、敏感性及恢复能力影响,三者因承灾体本身、致灾因子及孕灾环境的差异而相异。通过分析灾害脆弱性研究成果可推动灾害应急管理、风险管理的发展,提高灾害预防、灾害应对能力以减少损失。明确灾害脆弱性相关基础概念的含义有利于应急管理、风险管理的发展,本文针对灾害脆弱性系列概念进行阐释。
1 应急管理、风险管理、突发事件、风险
因灾害发生以及保护公共安全的需要,倒逼社会开始研究灾害应对,从而出现应急管理,又称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最早在国外兴起,国内应急管理发展开始于2003年“非典”疫情防控,至今“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已有近20年历史。我国应急管理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对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应急管理工作针对突发事件形成全过程管理,以政府为主体结合社会力量,是以增加承灾体韧性、降低脆弱性为目的的活动。应急管理的4过程包括常态化灾害预防减除工作,灾前及时预警与准备工作,灾时协调各方与救援工作及灾后的长期恢复重建与优化工作。近年应急管理领域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学者从不同学科进行多方位交叉研究,脆弱性、风险、韧性、抗逆性等概念也由此引入,充实丰富应急管理理论,推动其发展。
与应急管理不同,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管理。风险管理是识别、评估、改善和处置风险的主动管理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风险评估,其通过研究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烈度,结合研究承灾体的韧性与脆弱性,划定风险等级和对重特大风险的改善,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风险程度降低。风险管理比应急管理更注重降低灾前致灾因子产生的可能性即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工作,也从更基础层面实现管理的优化。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对象,研究风险概念及要素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风险(Risk)的概念在不同学术领域存在异质性,各界界定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2个要素: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变为现实后对承灾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不利后果可分为有形损害和无形影响2种。本文所指风险是一种尚未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可能性的极大不确定性,阻碍风险评估顺利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是风险分级工作,即根据风险影响严重程度及承灾体脆弱性对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造成的后果(风险的烈度)进行分级。风险评估指标与脆弱性影响指标相对应,即暴露度、敏感性和恢复适应能力。承灾体所具有的脆弱性是承灾体自身能力的不健全,其导致的潜在风险在破坏诱发机制后在灾害发生时会造成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故有关风险对脆弱性形成机制的研究要重视其因果联系。下面列举有关风险概念界定,见表2。
表2 风险概念界定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要求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及风险源排查管控工作的进行,强调风险管理、评估的重要性。但近年应急管理工作“关口再前移”提出,使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同质性逐步增加,故二者工作往往同时开展。二者都是进行灾害脆弱性研究的初级目标,都是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降低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目的。二者定义,见表3。
表3 概念介绍
应急管理本质是计划、组织、决策、领导、控制等活动,突出“应急”,即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的对象,有酝酿期、爆发期、缓解期和善后期,分别与下文中应急管理4过程相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定义,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对于这4大类突发事件,见表4。其中,一个突发事件可被同时归类于一个或多个事件类型。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急迫性、破坏性、不定性,影响通常较大、造成损失严重且个人力量无法抗拒,是政府必须作为主体进行反应和管制行动的事件或状态。对突发事件分析也是政府进行应急管理活动的前提,研究突发事件演变阶段期间遭受打击的承灾体脆弱性变化机理是进行脆弱性变量分析、评估的依据。
表4 4大类突发事件
对4大类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分期及破坏程度分级,有利于国家、社会等针对突发事件形成系统性科学化的物资储备调动、初期响应、部门协调合作及恢复与重建工作,以达到降低损失的目的。突发事件具有连贯性,一个突发事件能够打击多个多种承灾体,这些承灾体有成为新的致灾因子引发次生事件的可能,对4大类突发事件分别进行脆弱性评估、辨识工作有助于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等级或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发生。
2 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及暴露度、敏感性、恢复能力
灾害脆弱性的研究主体是承灾体、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3者也是突发事件形成打击机制的主体要素,其概念也是脆弱性研究的基础概念,见表5。
表5 概念介绍
灾害系统论中灾害是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承灾体同向发展,决定灾害破坏影响程度。孕灾环境决定致灾因子的类型、特性和打击程度。故改善孕灾环境能有效减少致灾因子产生,减少伤亡及损失。不同类型、不同烈度的致灾因子与承灾体固有的脆弱性共同决定承灾体的受灾程度。三者的属性作用于脆弱性影响因子,左右脆弱性评估结果。故研究脆弱性,即承灾体在孕灾环境下的暴露度、承灾体遭受致灾因子打击的敏感性和承灾体在遭受打击过后的恢复能力,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脆弱性研究重要任务即明确脆弱性影响因子。脆弱性影响因子,学术界存在单影响因素观点、双因素观点和三因素观点。本文侧重探讨三因素观点,认为脆弱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承灾体对于所受打击的暴露程度、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笔者倾向将适应能力形象地称之为恢复能力,见表6。
表6 概念介绍
突发事件打击过程中承灾体的暴露度由暴露时间、暴露频率、暴露范围等因素所决定,暴露度越高,脆弱性越高,故降低承灾体暴露度的最简单方式就是减少承灾体暴露于孕灾环境的频率、可能性和范围。敏感性一般是由承灾体受打击的严重程度、应对速度及应对的科学有效性所决定,承灾体敏感性越高,脆弱性越高。降低敏感性就是使承灾体自身从本质上加强对致灾因子打击的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则要研究承灾体的韧性、抗逆性及外界因素的作用,具体研究对象为其恢复所需时间、恢复速度和恢复能达到的灾前水平。恢复能力也可理解为承灾体受到致灾因子打击做出的反应程度。承灾体恢复能力的提高,要增加承灾体的韧性及抗逆性的有利因素,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3 韧性、抗逆性
韧性(Resilience)与脆弱性相反,是针对如何应对外来风险压力和破坏的概念,源自物理学中测量物体受外部压力后反弹恢复到原状态的程度,恢复程度与韧性成正比。后期学者将韧性理论引入社会学,研究社会应对风险的动态过程等因素,韧性的概念逐步包含恢复适应能力、应对能力、学习能力、综合调试生存能力等。相比弹性和柔性,韧性包含的改进、学习、吸取教训而进一步发展提高完善的能力是二者所不具备的,见表7。
表7 韧性概念界定
本文认为韧性是承灾体暴露在孕灾环境中所固有的抵御破坏并产生反抗的能力,科学应对并适应灾害打击的能力及自我恢复、保证良好运转的能力和学习进步优化发展自身能力的总和。韧性与脆弱性恰好相反,提高承灾体韧性就是降低承灾体脆弱性。灾害风险发生日益复合化、复杂化,所造成打击日益扩大化、深远化,在这严峻形势下,现有的应急管理理论亟需注入新鲜血液,即引入韧性治理构想,促进应急管理更深层次研究。对承灾体韧性的提高在于提高承灾体自身的“免疫力”,可以有效缓解灾害打击造成的影响,为减灾机制建设提供新方向。研究韧性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减灾工作、拓展降低承灾体脆弱性的渠道及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的路径与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学术界所说的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多为植物的抗逆性,指某种植物在特定环境(尤其是环境)影响下保存稳定不变的某些性状。一般来说,植物在受到某种恶劣因素影响后,受植物自身性状强弱影响,一部分被打击致死,另外一部分承受打击存活下来。如果植物长期受到这种恶劣因素影响,淘汰到最后只有小部分存活下来,存活植物抵抗各种恶劣因素影响的能力,称为抗逆性。
我们将抗逆性引入到应急管理领域。笔者认为抗逆性是在面对灾害打击及打击所造成的各种后果时,承灾体具有不同方式抵抗并保持灾前状态的能力。在相似的孕灾环境及致灾因子打击的作用下,承灾体产生变化越小,抗逆性越大。因抗逆性强调承灾体受灾害打击时和打击后保持灾前状态不变的特性,这一点与韧性的概念相类似。故在承灾体遭受灾害打击时,抗逆性固然是有利于减轻灾害损失,但抗逆性一定程度上阻碍承灾体在灾害打击过后的学习改善,即灾害过后产生的优良抗灾能力对承灾体进行的改变。由此可见,抗逆性与韧性存在不同,在应对灾害的前后时期各有利弊,但对于应急管理领域,抗逆性概念的引入对于研究韧性、承灾体的脆弱性及突发事件的应对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论
(1)对于灾害脆弱性及相关概念目前学术界研究进度不一,虽然许多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显著且已经运用到实际减灾工作中,但还有许多概念界定模糊、研究欠缺。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汇总对比,为灾害脆弱性相关概念的标准化研究提供思路。
(2)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脆弱性文献,分析应急管理及风险管理概念等;承灾体、致灾因子及孕灾环境概念;暴露度、敏感性及恢复能力概念;风险及韧性概念;并引入抗逆性,强调基本概念研究对灾害脆弱性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