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粮食生产变化及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基于1985~2016年统计数据
2018-03-27肖霞
肖 霞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
0 引言
近年来全球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供给充裕,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 2016年全球谷物产量25.71亿t,同比增长1.5%,大于消费量,且粮价持续低位运行,对国内粮食生产和流通造成冲击。我国粮食产量高,库存大,进口量大[1],流通成本高。连续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6 000亿kg以上,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以玉米为例,库存高达2.6亿t,超过年消费量30%以上。海关总署数据亦显示, 2016年我国进口大豆8 391万t,比上年增加2.7%,连续五年持续增加; 进口谷物及谷物粉2 199万t,处于高位。我国粮食流通成本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1倍多[2]。这对我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
当前,四川省粮食供需与全国粮食市场融为一体,也与国际粮价密切相关。四川省是粮食生产大省,在国家粮食供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西部地区粮食主产省。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3 000万~3 500万t之间,处于全国各省前列。但随着四川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酿酒、饲料等以粮食为原料的用粮企业对粮食的需求量增长迅速,且全省人口众多,口粮需求较大,使四川省粮食总消费量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四川省还承担着支持泛珠三角区域、服务西部、保障藏区粮源供应等重要任务。对四川省这样一个粮食消费大省来讲,如何推进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还有待于思考。因此,文章在对四川省最近32年(1985~2016年)粮食生产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四川省粮食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对策建议,为四川省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内陆地区,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连湘、鄂,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接青、甘、陕3省。东西长1 075 km以上,南北宽900 km以上,辖区面积48.6万km2,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和青海,居全国第5位。四川地形复杂,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是盆地,西南以山地为主,西北部则是高山峡谷高原。土壤类型多样、气候垂直变化大,适宜农业、林业、牧业综合发展。其中平原和丘陵地区是全省主要的农作物产区,全省共有平原256.6万hm2,丘陵624.4万hm2。四川省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区域差异明显,东暖西冷,气候类型多,垂直变化大,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范围大,种类多。四川省共有33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15个。201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 2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 065.7万人,乡村人口4 196.3万人。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68 1万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 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 3万元。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5.4万hm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0.7万hm2,粮食总产量3 483.5万t。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查阅《四川省统计年鉴》《四川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官方正式公布的文献材料,并收集自1985~2016年的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等机构相关统计资料。搜集的数据内容包括1985~2016年四川省粮食总产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粮食单产和主要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口数量等,其中1986~1989年豆类和薯类相关数据缺失。所收集到的数据按照1985~2016年的时间段序列逐年排列,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应用 Excel软件对各指标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统计和比较分析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及其供给侧结构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粮食产量结构变化分析
2.1.1 粮食总产的变化分析
四川地区的粮食总产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波动周期短,波动较频繁,年产量除个别年份外,基本稳定在3 000~3 500万t之间,从1985~2016年的32年中,增产年份23年,减产年份9年,持续增产时间为2~8年,减产多为1~3年(图1)。1985~1988年粮食产量较稳定,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产量低于3 000万t,直至1989年产量突破3 000万t; 1990~1992年粮食产量逐步提高,由1989年的3 058.9万t上升到1992年的3 367.4万t; 1992~1994年粮食产量有所下滑减少到1994年的3 029.9万t,但仍然在3 000万t以上; 1994~2000年四川省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粮食总产量增长至3 519.7万t(1998年),突破3 500万t,后继续增长至3 551.4万t(199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一阶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2001~2006年波动频繁,粮食生产不稳定,且2001年和2006年旱情较为严重导致大面积减产,使产量低出3 000万t, 2001年和2006年受灾面积分别达到371.70万hm2和293.04万hm2, 2001年粮食产量从3 372万t(2000年)减至2 926万t(2001年),减幅达13.21%, 2006年粮食产量从3 211.1万t(2005年)减至2 859.7万t(2006年),减幅达到10.94%; 2007~2016年粮食产量再次逐年増长,从2006年的2 859.7万t,增长至2016年的3 483.5万t。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从1985~2016年,中稻的总产最高,远高于其他品种,多年来变化趋势较稳定,变化范围为1 334万~1 708万t; 小麦的总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1998年之前居第2位,为470万~621万t,在1995年达到历史最高产621.2万t,后逐年下降, 2016年最低为413.4万t; 玉米总产整体呈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388万~1 402万t,变化幅度较大, 1998年之后超过小麦位居第2, 2014年开始急剧增加,在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产1 402万t; 薯类总产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为279万~531万t, 2002年之后总产波动增长,超过小麦位居第3,在2016年达到最高产531.1万t; 豆类总产最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63.0万~119.2万t, 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119.2万t。
图1 四川省粮食产量水平的变化
图2 四川省粮食单产水平的变化
图3 四川省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
2.1.2 粮食单产变化分析
四川地区的粮食单产总体变化如图2,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变化幅度范围为4 218.9~5 397.5kg/hm2,近11年来粮食单产连续增长,由2006年的4 429.6kg/hm2增长至2016年的5 397.5kg/hm2,增加了21.8%。对于主要的粮食作物品种的单位产量由高到低为:中稻>玉米>薯类>小麦>豆类,整体的变化趋势与全省粮食单产变化趋势一致。其中,中稻的单产大体处于6 500~8 000kg/hm2范围之间,在2016年达到最高峰,为7 830.1kg/hm2,整体高于四川省粮食的单位产量; 豆类的单产最低,大约在1 700~2 400kg/hm2范围内; 玉米的单产为3 335.6~5 669.8kg/hm2,同样是2016年达到最高峰; 薯类的单产范围为2 461.3~4 150.7kg/hm2; 小麦的单产范围为2 948.0~3 809.6kg/hm2。中稻、玉米和薯类受2001年和2006年自然灾害等原因影响较大,有明显的下降; 豆类虽受影响,但减幅较小; 小麦的单产一直趋于平稳,受旱情影响并不明显。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四川省粮食单产受中稻单产的影响最大。
表1 四川省粮食各增、减产阶段面积贡献率与单产贡献率
时段总产(万t)播种面积(万hm2)单位产量(kg/hm2)面积贡献率(%)单产贡献率(%)1985~1992452 839 3398 641 5858 421992~1994-337 5-1 4-471 51 7998 201994~1999521 528 17547 926 2973 701999~2001-632 9-59 43-512 740 8959 112006~2016623 8-0 16967 6116-0 14100 13
2.1.3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年来总体呈现先增后减最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在1998年达到最高峰为733.8万hm2,后开始大幅下降,降到最低谷为2003年的638.72万hm2,降幅为12.95%, 2004年开始有所上升,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在640万hm2左右。主要的粮食作物品种播种面积由高到低为:中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小麦的播种面积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从1985年开始持续增加,与总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相同,在1998年达到最高峰为186.5万hm2,后持续下降,到2016年降至最低为108.8万hm2,减幅高达41.65%; 中稻播种面积呈现平稳缓慢降低的趋势,从1985年的230.8万hm2逐步降低到2016年的199.0万hm2,与小麦相比,减幅较小为13.78%; 玉米播种面积变化较缓慢,呈现先增后减再持续增加的趋势,到2015年达到最高水平,为140.2万hm2,与2003年的相比增幅为17.17%; 薯类的播种面积前期缓慢持续增加,到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为128.5万hm2,后缓慢持续降低至2003年107.5万hm2,从2004年开始有所上升,并稳定在120万hm2以上; 豆类的播种面积变化略有增加,整体较平稳,在50万hm2左右。
2.1.4 粮食种植面积与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率分析
粮食的播种面积和单产量是影响粮食总产量变化的两个直接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都体现在面积和单产的增减上[3-4]。采用因素分解法计算不同阶段粮食总产量变化中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的贡献率,将各增减产阶段分别计算。由表1可知, 1985~1992年和1994~1999年两个增产阶段,面积贡献率均小于单产贡献率; 2006~2016年恢复性增长阶段,单产贡献率抵消了面积贡献率,而使总产增加; 1992~1994年减产阶段单产贡献率远大于面积贡献率; 1999~2001年快速减产阶段,面积贡献率小于单产贡献率。各阶段面积贡献率的绝对值均小于单产贡献率的绝对值,单产增加效应大于面积减少效应。因此可知四川省粮食各增、减产阶段,粮食总产量变化因素中,单产贡献率大于面积贡献率。
2.2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分析
2.2.1 总产
四川省过去32年间,粮食各增减产阶段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见表2。由表可知, 1985~1992年为增产阶段,粮食总产的增加量主要来自小麦、中稻、玉米和薯类,中稻增量最大,豆类略有下降; 1992~1994年为减产阶段,粮食总产的减少主要来自中稻、玉米和豆类,其中,中稻减产最多,而另外两种作物小麦和薯类产量却略有增加; 1994~1999年再次为增产阶段,粮食总产的增加量主要来自中稻、玉米、豆类和薯类,玉米和中稻增量较大,小麦产量有所降低; 1999~2001年为快速减产阶段,粮食总产的减少主要来自小麦、中稻、玉米和薯类,中稻减产最多,豆类有所增加; 2006~2016年为恢复性增长阶段,粮食总产的增加量主要来自中稻、玉米、豆类和薯类,小麦产量持续减少,玉米增加量最大。由此可见,四川省粮食增产中贡献最大的是玉米,减产中份额最多的是中稻,小麦产量在增减产阶段均持续减少,豆类产量整体表现持续增加,薯类产量的增加量多于减少量。
2.2.2 单产
四川省粮食单产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投入的增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表3可知, 2016年四川省全年粮食单产水平比1985年增长了22.89%,小麦、中稻、玉米、豆类、薯类单产水平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13.62%、18.48%、45.61%、14.21%和26.45%。全年粮食以及中稻和玉米单产水平突破了历史水平,不断达到新高,其中玉米增幅最大,其次为薯类。而小麦、豆类、薯类单产的历史最高年份分别在2015年、2005年和2003年,与历史最高单产相比,小麦单产下降了0.26%,豆类单产下降了14.01%,薯类单产下降0.33%。
表2 各增、减产阶段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 万t
表3 典型年份各粮食作物单产变化 kg/hm2
2.2.3 种植面积
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如图4。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为95%~99%。中稻占比最大为30%~35%,在1992年之前在32%~35%之间,后略有下降稳定在31%左右; 其次是小麦为17%~23%,小麦占比逐年减少; 两者主体地位突出,占比高达50%左右,两者整体占比近年来有所下降。玉米、薯类、豆类的播种面积占比逐渐增加,分别为16%~22%, 14%~20%, 5%~8%,与小麦和中稻呈互补趋势。
图4 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比重变化
2.3 供给侧结构特征分析
2.3.1 口粮需求保障
四川省居民口粮消费供需情况如表4,口粮总消费量总体呈现下降特征, 2005~2015年间,四川省口粮总消费量从1 629万t下降到1 499万t,下降了130.38万t,平均每年减少13万t; 消费量占生产量的比重下降了7.2%,年均减少0.7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变化趋势与口粮总消费量相似,而城镇人均口粮消费量相反。2005~2015年间,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从222.38kg/人下降到187.60kg/人, 2015年的口粮消费水平为2005年的84.36%, 10年间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34.78kg/人,平均每年减少3.48kg/人; 同期,城镇人均口粮消费量从76.89kg/人增长到112.60kg/人,增长了35.62kg/人,平均每年增长了3.56kg/人。从时间变化来看,尽管城镇人均粮食消费量有所增加,但口粮总消费量整体减少,与粮食总产量相比,足以满足口粮需求。
表4 四川省居民口粮消费供需情况
年份口粮消费(kg/人)人口(万人)口粮供需求平衡(万t)消费比例(%)农村a城镇b农村c城镇d口粮总消费e粮食总产量2005222 3876 98662820141629321150 732006211 1475 92665220711562286054 612007205 2277 60667521401536302750 742008183 30—670422031229314039 142009194 1281 33669822861486319546 522010178 2181 53664623551376322342 712011168 4080 71659624631309329239 782012161 8978 76658525121264331538 132013154 30121 30650026321322338739 042014176 17117 20646526941455337543 102015187 60112 60631727851499344343 53 注:b为全国城镇人均口粮消费,缺200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6)》;其他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06~2016)》;e=(a×c+b×d)/1000
2.3.2 饲料和酿酒用粮需求缺口较大
四川省白酒酿造、生猪养殖、饲料用粮等本土企业规模不断变大,以及省外、跨国大型企业的进驻,拉动四川省粮食转化用粮总量不断攀升。2004~2014年间,四川省白酒产量由50万kL 增加到349万kL,增长了6倍。酿酒的主要原料高粱2013年产量为39万t,与四川省生产纯高粱酿制白酒84.1万kL所需的高粱210万t相比,缺口为171万t; 2014年产量为50万t,与四川省生产纯高粱酿制白酒87.3万kL所需的高粱218万t相比,缺口为168万t[5]。
四川省饲料产量随着四川居民肉类、禽类、水产和奶制品的消费量总体上升,由2005年的542万t增加到2014年的1 038万t,增长了91.5%。《四川省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全省牛羊肉产量将达到73.19万t,比2015年增加13.08万t。到2020年,预测四川省玉米消费将达1 336.17万t,届时四川省玉米供需缺口将达到471.47万t[6]。随着近年来四川省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及扶持力度的加大,饲用作物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四川省粮食供需缺口出现大幅增长,用粮需要从省外调入,调入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和杂粮。四川省2012年调入粮食1 436万t,占当年全省粮食产量的43.3%,其中,玉米调入量为640万t占调入粮食的43.7%; 2013年粮食调入情况与2012年相近,调入粮食共1 434万t占当年全省粮食产量的42.3%,玉米调入700万t占调入粮食的49.9%; 2012年和2013年的玉米调入量分别占玉米总产量的83.6%和91.5%[5]。在口粮小幅度下降和饲料酿酒用粮消费量大幅度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四川省的粮食需求总量未来将继续增加。
2.3.3 粮食消费需求升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食物结构的改变,老百姓消费需求升级,对粮食消费体现为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7-8]。目前,四川全省有绿色农业基地20多万hm2,绿色食品产量达到13万t,包括水果、蔬菜、茶叶、粮食等,产品涵盖了农牧业各个领域[9],其中170多个产品已经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然而,四川粮食质量安全的状况并不乐观,中高端优质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四川高档面包、糕点专用粉和优质米面油等还需省外甚至国外调入。另外粮食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粮食质量安全受到威胁,四川农药、农膜、化肥的使用量逐年上升,化肥使用量长期排名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按照农药、化肥平均利用率30%和33%估算,仅2003~2011年四川省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就高达37.17万t和1 487.63万t,且土壤重金属超标,估算约有100万hm2的耕地受到污染,稻米品质令人担忧[10]。
3 结论
四川省粮食总产量总体表现平稳,年产量除个别年份外,基本稳定在3 000万~3 500万t之间,历史最高水平为3 551.4万t。过去的32年中,增产年份23年,减产年份9年,持续增产时间为2~8年,减产多为1~3年。四川省粮食增产中贡献最大的是玉米,减产中份额最多的是中稻,小麦产量多年在持续减少,豆类产量总体持续增加,薯类增加量多于减少量。四川省粮食总产量变化因素中,单产贡献率大于面积贡献率,面积减少效应低于单产增加效应。
四川省粮食单产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总体逐步提高,近11年来粮食单产连续增长,由2006年的4 429.6kg/hm2增长至2016年的5 397.5kg/hm2。主要粮食作物单位产量高低为:中稻>玉米>薯类>小麦>豆类,整体的变化趋势与全省粮食单产变化趋势一致,全年粮食以及中稻和玉米单产水平突破了历史水平,不断达到新高,其中玉米增幅最大,其次为薯类。四川省粮食单产受中稻单产的影响最大。
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在640万hm2左右。主要的粮食作物品种播种面积排名为:中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其中,中稻和小麦占粮食总播种面积比重较大,占比高达50%左右,但两者近年来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占比有所下降,而玉米、薯类、豆类的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占比变大,与小麦和中稻呈互补趋势。
四川省口粮总消费量整体减少,与粮食总产量相比,足以满足口粮需求; 但饲料和酿酒用粮需求缺口较大,需要从省外调入,调入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和杂粮; 全省粮食供求形势产不足需、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居民粮食消费升级需求迫切,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转变为追求高效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对质的需求。
4 对策建议
4.1 提高自给水平,保证市场供给
(1)调整种植结构,提高自给水平。随着白酒酿造、饲料用粮等消费逐步成为四川省粮食消费的主要用粮渠道,适当调整粮食种植的品种结构以适应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在稳定提高谷物单产,保障粮食种植面积,满足口粮消费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稳定其他作物如小麦、薯类和豆类的种植面积。与此同时,结合当地山区和牧区的实际情况,改变长期以来的耗粮型养殖结构,大力发展草食性畜牧业,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动物性蛋白的需要。
(2)完善流通体系,保证市场供给。提高粮食的运输能力,建设入川粮源绿色通道。加强与产粮大省的区域协作,引导大型粮食、酿酒和饲料企业到省外建设粮源基地,建立省际战略合作协议。结合“互联网+粮食”的销售新模式,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商平台建设,集中优化大宗粮食采购和“引粮入川”粮食物流模式,有效拓宽粮食营销渠道,提高供给效率。调整粮食储备品种结构比例,玉米和小麦储备重点增加,红高粱储备适当增加。
4.2 提高科技含量,保证粮食质量
(1)增加科技投入量,保证质量安全。加强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保证产量并进一步增强食物安全能力,如超高产中稻、小麦和玉米品种,新型饲用作物“薏苡1401”“玉淇淋58”等新品种的推广。加强对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做好粮食质量安全日常检验监测工作,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粮食消费升级需求。
(2)改善生产环境,建立诚信制度。提高肥水利用效率,降低农残重金属污染影响,培训科技种粮大户,减少农民对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的过度依赖,转向依靠科技种粮。加强防灾减灾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科技诚信制度,将申请项目、职务晋升与诚信档案挂钩,保障粮食产品安全。
4.3 完善科技政策,建立科学制度
(1)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制定粮食长期规划。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科学推进城镇化,确保四川省不低于全国6%的粮食耕地面积,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控制耕地复种指数在2.45以内。制定粮食发展长期规划,优先在农业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粮食产量的粮食作物,合理种植修复性作物在存在污染的地区。
(2)增加补贴机制,规范经营主体行为。增加政策性补贴,创立创新补贴机制,鼓励农产品安全生产,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倾向性补贴粮食主产地区和新型农业生产主体。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禁止掠夺性土地利用行为,限定土地流转规模,规范农民土地流转行为及流转后用途。
[1] 曹娜. 粮食安全视阈下我国粮食进口控制问题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7): 22~28
[2] 张冬书. 对做好新形势下四川粮食工作的思考.粮食问题研究, 2017,(3): 4~10
[3] 于智媛, 梁书民.我国不同区域在新阶段粮食连增中的贡献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8): 145~150
[4] 张锦宗, 朱瑜馨,赵飞,等.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增产贡献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7): 10~16
[5] 李跃建, 魏鹏,蒋小松,等.加速种植业结构性调整 促进四川从粮食安全转变到食物安全的思考.农业科技管理, 2017, 36(4): 1~3
[6] 王亚萍, 张社梅,葛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四川省玉米产业转型发展策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7): 172~177
[7] 刘开封. 基于食物消费视角的四川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研究.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6
[8] 辛良杰, 王佳月,王立新.基于居民膳食结构演变的中国粮食需求量研究.资源科学, 2015, 37(7): 1347~1356
[9] 王延安, 杨锦绣,曾勉,等.十一五期间四川粮食安全策略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5(2): 202~205
[10]周华强, 王敬东,冯文帅,等.四川粮食生产的科技挑战及对策.中国科技论坛, 2015,(3): 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