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昌龄诗歌审美赏析

2018-03-26杜春霞

读写算 2018年22期
关键词:王昌龄

杜春霞

摘 要 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王昌龄是完整而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确立意境范畴的第一人。他不仅深入分析了意境重要的审美特征,而且还以其“三境说”,揭示了意境的深层特点,并又在其“三格说”中探讨了意境营造的方法和途径,为形成和丰富这一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的意境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意境理论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王昌龄;愁怨之美;悲豪之美;清正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2-0224-01

一、王昌龄宫怨、闺怨诗中的愁怨之美

在王昌龄的宫怨、闺怨诗中,大都反映了嫔妃、宫女和思妇的孤独、寂寞、无奈和伤感,表现了她们心中不尽的愁,体现了她们胸中无声的怨。她们心中的愁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她们胸中的怨有如万箭穿心,令人无比伤感。她们本可以有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不公,使她们失去了幸福。在这个受到压抑的社会里,她们愁荡心间,进而由愁产生希望和幻想,幻想自己能再一次得到幸福,但现实的残酷使她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滅以至于绝望。终于怒填前胸,悲愤难抑。这怨有如滚滚洪流,要将这压抑她们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的堤岸冲垮。这些现象在王昌龄的宫怨、闺怨诗中得到了大量体现,表现在审美观照上,那就是艺术化了以后的愁之美、怨之美。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王昌龄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称作“愁怨之美”。

二、王昌龄诗歌中的悲豪之美

这里所说的悲豪之美主要指诗人的一些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凉、悲痛、苍茫之美和豪气冲天的气势美。如《塞下曲》四首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这几句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寥的塞外风景图,那里环境艰苦,寒冷非常。而诗中最后两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则更是一幅悲凉的景象。诗人通过对塞外这一个个悲凉景象的描写,尤其是最后一句让人心痛的描写,控诉了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悲惨处境。又如“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万里云沙涨,平原水霰涩。夜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从军行》二首之二)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给士兵造成的心理创伤。读来最能引起人们同情使人悲痛难抑的是诗人的《代扶风主人答》。头两句“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杀气腾腾,残酷异常的场景。杀气像冻住了一样凝固在战场的上空,风悲愤地号叫着,日光也变得寒冷,没有了温度。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悲凉的基调。后面“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以一种悲愤难抑的口吻向读者历数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悲惨命运。“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这几句集中描写了战争的激烈程度和士兵们艰苦的生活。由于连年征战,兵员减少,所以连十五岁的孩子也拉去打仗。由于战争频繁,所以“连年不解甲”。由于生活困苦,所以“积日无所餐”。由于战争残酷,伤亡损失惨重,所以“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这一句句哭诉像针一样刺向了读者心中。“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是主人向客人拿出了见证沙场残酷的证据“刀箭”来证明战场的残酷。“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这句句哭诉又如尖刀一般划向读者心头。诗歌最后一句“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表现了主人对自己命运前途的不知所措和渺茫失望的心情,因为不管哪个边疆都是一样的残酷,一样的艰苦。全诗读来句句悲凉,使人心寒,塞外战场的残酷、艰苦和士兵命运的悲惨与不幸被活灵活现地刻画在了读者的眼前,使读者不由得同情广大将士,而憎恶统治阶级,这也是诗人在描写悲凉、悲惨景象时的深厚功力的体现。

三、王昌龄诗歌的清正之美

王昌龄诗歌的第三个审美特征是清正之美,即诗人的部分诗歌中给人的清爽、清纯之美以及诗人自己正直、清廉的人格之美。这些诗读来有如清风拂面,使人心平气和。又如冰心在壶,使人受到感染。如“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诗人以对偶句式描写了白马寺傍晚和夜晚的美景,写景见景,以景寄情。又如《斋心》中,诗人宛如一个清闲自得、无忧无虑的隐士,他所处的环境是“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朦胧。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他所过的生活是“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他所追求的是“日月荡精魄”。和题目所蕴涵的意蕴一样,诗人在这里要保持的是一颗向善之心,与世无争之心,清静无为之心。这些都是诗人清廉、正直的高尚人格的体现。在《观江淮名胜图》中,诗人用清淡的笔法描绘了江淮名胜的美景。诗人由观景知道了隐士隐居的妙处,“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下面“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是诗人对湖北和浙江名胜荆门和赤城的描绘。“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则描写了山中青翠葱茏的景色以及在山上所看到的远景。“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描写了江西庐山香炉峰幽静、缥缈的景色。末一句“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是诗人孤傲、正直性格的体现。全诗既有写景,又有对自己清傲性格的描写,结合紧密,手法巧妙,充分体现了诗人诗歌清正之美的特点。

总之,在王昌龄的诗歌中,有悲语,有怨语,有愁语,有妙语,有巧语,无论哪一点,都是诗人诗风的体现,代表着诗人创作风格的某一方面。当然,在诗人诗歌的这些审美特征中,表现愁怨之美和悲豪之美的宫怨、闺怨诗和边塞诗数量大,名篇多,代表着诗人创作的最高成就。另外,诗人的《采莲曲》对采莲女子的刻画巧夺天工,别有一番趣味,读来有如咀嚼几颗莲子,又如细品一杯龙井,沁人心脾,回味无穷。正因为蕴涵着这么多美感,所以,王昌龄的诗歌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为历代人们所喜爱。也正是这些诗歌奠定了王昌龄在盛唐和后世的独特地位。

猜你喜欢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七绝圣手”王昌龄
旗亭画壁
欲与谁养
驰骋边疆的王昌龄
接连被贬的“九品”芝麻官
欲与谁养
爱国情怀永流传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