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高校协同科研活动的理论分析

2018-03-26姜磊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

姜磊

[摘 要]行业高校具有较高的协同科研基础。因此,本文分析合作、协作、协同的基本概念,以及行业高校目前校际科研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研究行业高校科研活动协同的知识运动、内在机理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最后提出建立知识协同利益共同体等相关工作建议。

[关键词]科研活动;科研协同;知识运动;行业高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4.090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4-0-02

1 研究背景

行业高校科研协同是指,行业高校之间的一种校际共同进行科研创新的组织关系,其作用通常会大于合作关系和协作关系。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方式,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依托创新行为,无论是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必须全面贯彻“协同创新”这个理念。而实现协同创新的关键就是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相互之间的劣势,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2011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计划”以来,我国高校的“协同”理念逐渐增强,成为促进学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动力。但目前高校的科研协同成效还不够突出,特别是众多行业高校在组织科研活动中“一亩三分地”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仍有许多需要加强的领域。因此,本文对行业高校的协同科研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2 科研协同的基本概念

2.1 科研协同的涵义

协同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或指协同过程中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指元素對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促使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即为协同性。

2.2 科研协同的作用

协同可实现“1+1>2”的“协同效应”。①外部协同:不同组织相互协作共享特定资源,获得组织单独运作更高的绩效。②内部协同:组织在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常见的协同效应有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其中,协同效应主要是通过使用隐性资产实现组织更高的绩效。多元化战略的协同效应指通过人力、设备、资金、知识、技能、关系、品牌等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实现组织的规模效益。

2.3 协作、合作、协同关系的辨识

高校校际科研组织主要有合作、协作、协同三种关系范式。实践中这三种关系的表述常常混用,实际上在发挥成效方面存在合作<协作<协同的递进关系。表1归纳了合作、协作、协同的区别。

2.4 协同创新

协同学原理追求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而这种转化的关键是组成该系统的各子系统在协同创新,这是协同学原理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的结果。即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相干效应及协同作用,实现技术领域结构及功能上的有序化。

2.5 知识协同

协同创新的过程是协同各主体之间通过知识共享、知识协同与知识创造,进而形成知识优势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阶段。知识协同在对一复杂问题决策过程中应用协作和知识创造技术,可使有组织的群体工作更加有效,。

3 目前行业高校校际科研组织的主要问题

3.1 科研组织体量偏小

在一些行业高校中,科研组织小型化、近亲化的趋势依然存在。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大多是由少数几名教师组成的科研小组,难以组织和承接重大的科研项目,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技术集成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难以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做出更重要的贡献。

3.2 科研组织运行低效

一些行业高校科研组织运行机制僵化,存在研究方向一成不变、队伍近亲繁殖、资源固化、阻碍合作等方面的问题,难以形成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局面,进而造成科研组织运行的低效。

3.3 科研资源分散

一些行业高校在科研发展过程中,在科研资源利用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弊端,尤其是重复购置科研设备,甚至为每个教授配置独立、封闭的科研实验室,科研资源难以共享,贵重设备得不到充分运用,造成闲置浪费。

在上述主要问题的影响下,一些行业高校的校际科研组织整体呈现简单“合作”的特征,各合作单位和人员仅停留在共同申报项目上。项目一旦立项,各合作方首先忙于分割经费,然后各自为战,鲜有共济交流,其结果是将校内的壁垒带到校际环境中。

4 行业高校科研活动协同的内在机理

4.1 行业高校

行业高校有两层涵义,一是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形成的一大批行业特色院校;二是指具有行业特色办学理念的高校。

第一,行业高校。行业高校指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前,隶属于国务院部委、行业办学特色鲜明、学科群优势突出的高校,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发展形成的一类高校,简称“行业高校”或“特色高校”。

第二,行业性高校。行业性高校指具有行业特色的一类高校。这类高校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一方面担忧行业性高校“去行业化”的倾向,一方面大声疾呼特色是这些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提醒行业高校寻找“中国特色”,甚至建议用“私人定制”的方式推高行业院校就业率。

第三,行业高校与行业性高校的共同特点。这种特点就是相似性。一方面,在这类高校内部,其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办学效果的相似性明显,彼此之间的共同话题广泛;另一方面,因与国民经济的特定领域高校密切,专业特点突出,容易区分辨识。正是因为如此,本文将它们视为同一类群体并统称为“行业高校”加以研究。

4.2 高校的知识运动

知识运动是酝酿探索、创造更新、实际应用、整理存贮、传播继承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动过程。高校知识运动是高级的、系统化的知识运动,它推动各种高级、专门知识在校内、校际和社会各种知识主体之间的移动和转化。

但在传统体制机制下,高校之间的知识运动由于各种主客观隔离性障碍,逐渐了产生种种壁垒和碎片的现象,这些壁垒的阈值和作用各不相同,有的浅显,有的深隐,一般来讲:专业壁垒<学科壁垒<单位壁垒<机制壁垒<体制壁垒<观念壁垒。专业壁垒最为浅显,观念壁垒最为深隐。这些壁垒既可以各自构成单一壁垒,也可以合拢起来构成叠加壁垒。高校知识运动中的壁垒和碎片,阻碍了知识运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展。

4.3 高校协同的内部机理

在宏观上,协同可避免长期盲目低水平攀比造成的相似效应后果。协同体制要求的是各尽所能、共同得利;为了共同的目标,聚集分散的科研资源办大事,同时优化各校内部资源的配置方式。一旦共同目标得以实现,协同关系即告结束。

在微观上,协同要求的是相关体制机制变量的“有序”,既不是“杂乱”,也不是“照搬”“克隆”。协同要求的是资源要素的适时适度共享,而不是相似或雷同。

4.4 行业高校的知识协同

行业高校多为工科类(或工科为主类)高校,它们在办学模式、学科專业、科研资源、发展理念等方面都具有相似、雷同的因素,这些因素通常被看作知识运动的阻滞因素。但从科研协同的角度来看,这些因素为构成科研协同关系创造了物质条件,高校知识协同与高校科研协同互为因果。阻碍知识运动的主因实际上是各校仍然看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高校宏观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要求耦合不强,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5 行业高校科研活动协同的相关工作建议

5.1 组建知识协同的利益共同体

在原有的高校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或升级为知识协同的利益共同体,参加协同的各高校必须要强调协同主体的共同利益,向顶层设计的方向凝聚。行业高校更应促进共同体全要素、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形成知识协同的利益共同体。

5.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知识协同的稳定

协同共同体应在建设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宽松轻负、平等稳定、容忍失败、求实诚信”为特征的学术发展体系方面发挥中坚作用。

5.3 建设适合知识协同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是关系知识协同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高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建设知识协同文化的价值基础。不同协同主体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走到一起,不单是为了承担的项目取得成功,更是为了倡导一种超越个体、范围更广的文化价值。知识协同必须要一种真正的、能够协同一致的团队精神。

5.4 按科学发展规律办事

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是知识协同创新的根本保证。知识协同是当代科技资源整合的产物。经过知识协同,资源利用效率能够得以提高,并能产生可观的协同效应,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5.5 强化现有协同科研组织的示范作用

目前,在高校,特别是行业高校,已经组建了许多协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协同科研理念的现实模板。高校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应注重这些协同科研组织的运行管理,提炼它们在促进科研要素的有序化、消除知识运动障碍、科技创新工作新机制等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并在高校的科研组织中加以应用推广,发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示范作用,引导行业高校的科研工作向协同方式过渡。

主要参考文献

[1]学习大军.习近平用“协同创新”思维促发展[EB/OL].(2014-10-30)[2018-01-25].http://pinglun.youth.cn/wywy/shsz/201410/t20141030_5944054.htm.

[2]姚冬琴,陈惟杉.习近平给京津冀注入国家动力: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EB/OL].(2014-12-02)[2018-01-25].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2-02/6833613.shtml.

[3]刘怡君,唐锡晋.一种支持协作与知识创造的“场”[J].管理科学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就业视角下某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调查分析
科技评估在科技管理中的分析与认识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依托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高校研究性教育和教学的思考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