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2018-03-26金万卷潘璐霖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

金万卷 潘璐霖

摘 要:政治和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政治语言十分抽象、枯燥,不易为听众理解,政治家们在公开发表政治演讲时,常常将隐喻作为工具来激发群众热情,获得听众认同感,以达到宣传自己政治目的、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目的。本文选取了中国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韩国现任总统文在寅发表的影响力较大的政治演讲各5篇作为语料,建立一个小型语料库。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研究语篇中出现的隐喻表达,对韩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类型进行概括。对韩中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并剖析差异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政治语篇 概念隐喻 政治演讲

一、引言

隐喻可以理解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即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源域即喻体,是一个比较具体的、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概念。目标域即本体,是一个较抽象的、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概念。概念隐喻就是基于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将具体的源域映射到抽象的目标语,用源域来解释目标域,已达到认知的目的。

隐喻如今已成为国内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也不乏将隐喻理论与政治话语相结合,剖析政治话语背后世界观与意识形态的研究。韩中学界对政治语篇概念隐喻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某一国家的有关政治语篇的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的有关政治语篇的隐喻对比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中美政治语篇的隐喻对比研究,中韩政治语篇的隐喻对比研究还未见。本文选取了中国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韩国总统文在寅发表的政治演讲各5篇作为语料,建立一个小型语料库,共48790个字符。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研究语篇中出现的隐喻表达,对韩汉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类型进行概括。对韩中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并剖析差异背后的原因。

二、中韩元首演讲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共同性

人类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思维都根植于人类基本的身体体验,而基本的经验应该是人类共有的,这使得中韩两国人民对抽象事物进行感知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两国元首政治演讲中对抽象概念进行隐喻表达时呈现相似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对语料库中政治语篇全面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韩中政治语篇中存在着许多的隐喻模式,但有些隐喻只出现了一两次,不具有典型性。因此,下面笔者只对韩中政治语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即排名前八的政治隐喻表达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习近平演讲中涉及的隐喻类型有旅途(25.91%)、建筑(22.60%)、人(20.60%)、战争(14.95%)、家庭(4.65%)、圆圈(4.32%)、容器(3.65%)、象棋(3.32%);文在寅演讲中涉及的隐喻有旅程(25.17%)、戰争(20.81%)、人(20.13%)、建筑(18.46%)、容器(6.71%)、疾病(4.36%)、戏剧(2.35%)、家庭(2.01%)。由统计数据可知,中韩政治语篇中相同的隐喻有:旅程、建筑、人、战争、家庭、容器。其中,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隐喻都为旅程隐喻,韩国使用战争隐喻的频率比中国高,中国使用建筑隐喻的频率较韩国高。考虑到篇幅问题,本文只分析使用频率较高的三种隐喻类型来说明韩中政治隐喻的相似性。

(一)旅程隐喻

旅程是每个人都比较熟悉的身体体验,是某种长期而有目的的活动。起点、终点、方向、目的地、旅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或困难、到达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方式都是构成旅程的重要要素。

当我们把“国家发展”比作“旅程”时,就激活了“共同目标是终点”、“国家领导人是导游”等映射关系,用“旅程”模式去思考和理解“国家发展”。例如:

例1: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将探索消除地区、阶层、年龄层间的矛盾和解决非正式工问题的道路。)

众所周知,旅行是在导游的协助下,旅行同伴相互鼓励和协助下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例1中所蕴含的概念隐喻为“共同富裕”是旅程。习近平在共同富裕隐喻为旅程,从认知上将“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形象地传达给人民,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鼓励所有中国人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前进。例2所涉及的概念隐喻为“解决韩国社会问题是旅程”。始源域“旅程”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旅行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到达预设终点。例句中将旅程所具有的属性投射到政治上,暗示解决社会问题也要付出一定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

(二)建筑隐喻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基于我们对具体事物的体验,建筑贴近人们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这一有形概念来理解政治语篇中的一些抽象的事物,本文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建筑隐喻”。

例3: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致

以崇高的敬意!

例3将人们比较熟悉的建筑用语“建设”投射到了比较抽象的国策和奋斗目标上,而建设者正是我国的劳动人民。习近平运用“建筑”一词,旨在告诉劳动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厦要靠他们一砖一瓦去砌成,把劳动人民推向一个无比重要的位置,极大地鼓舞了劳动者为中国长远发展而努力,让“劳动最光荣”蔚然成风。例4将“朝核问题的解决”隐喻为一项建筑工程,句中的“ ”是地基的意思,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地基对于建筑物来说至关重要,文在寅把自己形象化为了“打地基的人”,显示出自己对于朝核问题解决的重要作用,以赢得更多群众的支持。

(三)人隐喻

“人隐喻”就是把无生命的某物隐喻为具有生命的个人。最典型的人隐喻就是将无生命的国家组织形象化为具有生命的个人,用人的模式去思考国家。国家是人的隐喻模式包括“国家是人”、“邻国是邻居”等映射关系。

把一个国家看成是一个人,这样就凸显了国家的整体性而掩盖了国家内部的复杂性。隐喻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帮助受众对信息进行筛选,即通过映射把复杂的政治概念简化为人们熟知的概念,与受众达到意识上的认知共识。人隐喻恰到好处得实现了隐喻的筛选功能,能够引起与群众的共鸣,在中韩元首演讲中备受青睐。

例5: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

朋友和真诚伙伴。

(青年就职问题不仅是子女的难题,还是父母的难题,我再次嘱咐政府和国会要手挽手一起站出来解决。)

例5中习近平将各发展中国家隐喻为个人,将中国隐喻为各国家的“可靠朋友”、“真诚伙伴”, 将中国这一形象具体化,在“人”与“国家”间建立联系,将人具有的优秀品质,即“可靠”、“真诚”投射到国家中。习近平使用这一隐喻旨在把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转化为人们熟知的概念,使这些概念更贴近普通民众,进而和人民达成认知上的共识。

政治家们在通过演讲传达政见时,往往会结合民众的知识结构使用一些新奇的隐喻。例6中文在寅将政府和国会隐喻为两个“手挽手”的人,使演说更加生动。他使用这个隐喻旨在说明,广大韩国人选择他做领导是正确的,他能够解决广大韩国国民所关心的青年就业问题。

三、中韩元首演讲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独特性

根据Lakoff(1993:245)的相关理论,隐喻映射除了具有认知上的普遍性外,还具有文化上的特殊性。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通过概念隐喻体现出来。政治语篇也是一样,韩汉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韩汉政治语篇中独具特色的概念隐喻。

(一)圆圈隐喻

圆圈隐喻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概念隐喻,它在中国人的社会和政治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圆圈之于中国人象征着太阳、天地,有着统一、归一、整体、美满等附加意义。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中国政治语篇中的表征就是圆圈隐喻。习近平在政治演讲中多次使用圆圈隐喻,用圆圈表示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将中国共产党概念化为圆心,将人民群众比喻为团结在圆心周围的圆圈的组成部分。

例7: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更加緊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勤奋劳动、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再创新的业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例7的“党中央”是圆圈隐喻的典型表达,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把全中国人们团结在一起,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利用圆圈隐喻对中国人民的情感进行诉求,告诉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广大人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民只要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就一定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种方式不仅能加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政府的信任,还可以增强中国人民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二)戏剧隐喻

韩国戏剧起源于史前的宗教仪式,假面舞、木偶戏是这类古典戏剧形式的典型范例。可以说,戏剧是韩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文在寅在他的政治演讲中7次将国民熟悉的戏剧投射到政治领域,使一些难以理解的政治概念更贴近普通民众。

戏剧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戏剧和正剧。也就是说例8中的“(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例8中,文在寅充分利用大多数韩国国民都熟知戏剧的事实,用“(悲剧)”一词形象得向国民传达了战争、事故的严重性、破坏性。

四、结语

隐喻与政治的关系就如同鱼与水,隐喻是构筑政治语篇的重要手段。分析语料可知,概念隐喻在中韩元首政治演讲语篇中俯首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某些相似之处为中韩概念隐喻的共性提供了物质基础,比如中韩元首都善用旅行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等来向受众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但是中韩两个民族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政治语篇中,中韩元首的政治语篇中又展现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概念隐喻体系,如中国的圆圈隐喻和象棋隐喻,韩国的疾病隐喻和戏剧隐喻。

参考文献

[1]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 杜凤兰,韩颖.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探微[J].语文学刊,2015(6):4-6.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化妆品广告中概念隐喻的差异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徐志摩与叶芝诗作中“爱”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中红色隐喻英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