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建构1
2018-03-26胡建新
胡建新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构成元素。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以开发,使学生都从音乐教育中受益,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关键词】音乐课堂 教学模式 趣味型 创新型 情感型 生活型
一、音乐课堂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可分为单一课型和综合课型。
单一课型指在一节课中,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成一个主要任务,其内容集中、单纯、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唱歌课、器乐课、欣赏课、乐理课、视唱练耳课、节奏训练课等。
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丰富,有讲、有唱、有听,有艺术实际,有层次变化,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如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器乐、乐理与唱歌的综合课等。
二、激发学生兴趣,构建趣味型教学模式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一,趣味课堂导入,开启有趣的课堂之旅。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是通过课堂导入开始的,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要提高对课堂导入的重视,通过趣味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期待,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故事、搞笑音乐、趣味游戏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创设音乐情景,“搞活”课堂。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存在着不可抗的好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能够认真的参与课堂学习来。比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电教设备来丰富课堂形式,“搞活”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三、活跃课堂氛围,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从而活跃小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音乐是人类思维培养的重要源泉,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一定要注重“新”,只有在音乐内容、音乐形式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才能使得音乐课堂发挥其巨大的作用。课堂氛围是影响音乐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创新型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中,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得音乐课堂始终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適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师生感情,构建情感型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在对音乐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音乐具有很强的“新”性和灵活性,所以不能只靠教师的传授,要让学生对音乐进行亲身的体验,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换言之,音乐教学是一个由教师指导的,学生自我体会的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够使得音乐课堂更加的和谐,从而为情感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和学生要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够使音乐课堂的氛圍充分的燃烧起来,因此师生之间的情感培养至关重要。
五、理论联系实际,构建生活型教学模式
社会生活是音乐教学的源泉和基础,音乐教学也离不开社会生活的支撑。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融合起来,让音乐更加的具有生活性,从而构建生活型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的形式来开展具体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的素材和灵感,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活中通过大家新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学科交融教学模式
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比如,创作歌曲一般都是先有词,再根据词意谱曲,所以说,音乐是人类语言的升华与再创造。在学唱歌曲时,也要从理解、分析词意入手,再上升到音乐,这样,学生容易学懂弄通,达到传情达意、声情并茂的效果。如果一味从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等方面去指导学生,歌曲就会唱得机械乏味,失去对事物的理解、对情感的抒发。只有贴近生活、符合自然,才能体现音乐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向雯霞.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探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
[2]李琰.音乐体验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今日教育,2012,(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