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018-03-26姚仕元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素养教育教师

姚仕元

【摘要】从所在学校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立德树人的瑰宝,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打造社会精英进行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贫困地区 高中学生 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我校是地处桂西北贫困山区的普通高中,去年7月,学校对在校高一、高二全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如下:

1.学生留守单亲离异重组家庭:41%(2012年为34.7%)。

2.学生离校期间不能与父母在一起:35%。

3.学生认为自己贫困的有31%,政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7%。

4.家庭农业户口:70%。

5.學生家长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父亲:79%,母亲85%。

6.超过半年未见过父母的:8.32%。

7.学生家中没有藏书的:9.83%。

8.男生认为自己居住地的多数同龄男孩读高中的:27%。

9.女生认为自己居住地的多数同龄女孩读高中的:48%。

10.学生认为居住地赌博成风的:25%;斗殴盗窃:25%;吸毒现象:15%。

这组数据全面真实反映了我校生源状况(摘自宜州区高级中学2016年春季学期调查情况表)。

我们认为,造成这样的现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农村地区的贫困,使得农村留守家庭比例增大。留守家庭比例越大,农村学生教育缺失的状况就更加突出,尤其是男孩的教育更多的是“短视行为”(打工赚钱),自然就出现农村中学男女生失衡比例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增的现象。

2.城乡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化差异,社会非主流意识带给边远山区认识差异,知识获取与个人成长难以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环境的恶劣加之学生家长本身文化程度较低,个体素质不高,“厌学”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

3.教育任重道远的责任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打造社会精英。而承担教育责任的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仅仅依靠学校担负起教育的全部责任是远远不够的。

法国作家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多一所好学校社会就少一所监狱。培养合格公民与社会精英都重要,可是为何在后者的道路上我们走得如此艰难?

2016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成果。该成果总体框架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光龙先生是这样阐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教育部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核心素养”迅速成为教育热词,可见人们渴望之程度、响应之热度。

我们学校多年来在坚持合格公民的培养与社会精英的打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合格公民培养与社会精英打造是一个话题的两个方面,本质还是在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发现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学生入学后,带着许多可爱的东西:他们诚实淳朴,热情上进,他们喜欢交流,喜欢被人肯定,喜欢用好奇维持自己的兴趣,这些闪光点,让校园每一届新生入学都带来了阳光的灿烂。同样,作为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他们身上也有你不喜欢的东西,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甚至一生——天真得不知道什么叫顽皮——对自然、社会从不细致的观察,也很少思考读书究竟为了什么,这样的单纯恐怕更多让我们看到了“无知才无畏”。我们看看现行社会流行的一些“热词”在高中校园里是如何受到“热捧”,在分析中感悟到什么是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先说“学霸”一词,这是我们大部分教师认可的,他来源于网络,褒奖于哪些“得意门生”。可是,有谁问过“学霸”一词出现在媒体而不是主流意识的代表?正规学术刊物、教科书、政府公文有谁在用这个词语呢?这不是小题大做,它实质上反映了社会非主流意识在校园的泛滥,而面对这种“精神鸦片”的非主流意识,我们主动接受,任其泛滥,令人忧患!

我不危言耸听。首先我们看看“学霸”一词的“前身”。读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一文,先生引经据典,对“学霸”颇有见地:为人才计,太祖洪武年间规定,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日给廪膳称为廪膳生员。到了宣统三年,府学、州学、县学各设增广生员,学额与廪膳生相同(他们没有领米的权利),但和廪膳生员一样,一家之内,除本身外,优免二丁差役。以后增广生员以外,又添附学生员,用现代术语来说为特别生,他们当然更谈不上廪米,但是免役的权利还是一样。廪生、增生、附生,这些秀才,有米可领,遇役可免。文理通顺,学问优长者,当然可以考举人、进士,为国家做事。但是,大多数永远只是个秀才,做一世的府、州、县学生员。成为地方特权阶级。这群人多了,发生连带关系,在地方上隐隐成为一种势力,可以欺侮一般民众,同样也可压迫地方官吏。他们尽管满口孔孟,圣经贤传,讲道德、说仁义,但事实上只是地方祸害。嘉靖十年提准:“生员内有刁泼无耻之徒,号称学霸,恣意非为,及被提学考校,或访察黜退,妄行讪毁,赴京奏扰者,奏词立案不行,仍行巡按御史拿问。”由此看来,“学霸”前生污浊。“学霸”今世除了网热一时,迄今仍登不了“大雅之堂”。至于它的“来生”,不遗臭当是有幸了。

所以,我们当有忧患意识:教育人的大环境流行的一些东西,缺少正能量,不具备时代主流的特征,却时刻影响着学生健康发展,这关系到“立德树人”国家方向,民族生存!

我们再来看看校园流行的另一个热词:“校草”。女生如花,符合传统审美,无可厚非。但“男生如草”,无传统审美注释,也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原则。试想,我们是园丁,为桃李明日芬芳,浇花除草,尽职尽责。而如今,要我们呵护“校草”,实在难以认同。更何况,明日长成参天大树的正是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把我男生誉为“草”,实在该批为“数典忘祖”,他们应该是树,一棵棵坚韧挺拔、甘为人先的大树!

看来,我们教育工作者得有眼光,得有脑子,得有思想,千万不要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中昏睡,并“安乐的死去。”幸好,我们没有“死去。”一批又一批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站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上力挽狂澜,始终把握住我们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把稳了“立德树人”方向之舵,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一批批品学兼优的人才。这里,我想从我们学校主题班会的创新尝试来谈一谈,看看教育一线教师如何探索、寻求青年学生成人成才之路上孜孜以求的,也可以印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能够引出有眼光、有思想的人们全方位、更深层次的思考。

设计创新主题班会有几个原则,一是主题班会的外在与内化的关系。德育与心育是主题班会外在与内化的途径。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潜移默化之效果。二是主题内容与形式载体的关系。主题教师定,内容学生集(集思广益),形式多样化,没有多样化的形式就缺少了艺术的基因,没有艺术的教育就是空洞的说教。三是学生思与辩的关系。思与辩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两种能力。主题班会上,能让学生思得多、思得广、思得深,能让学生在思的基础上辨得明、辨得清、辨出是非。四是学生积极参与与教师引导的关系。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紧扣主题开展,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教师只是在学生成长中碰到的困惑予以点拨,在主题班会结束前予以总结即可,重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自我教育的机会,从而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第一,高一新生入学阶段是起步阶段,也是对自己再认识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内容无论从深度、广度和难度都有较大改变,初中的学习方法已适应不了高中课程的学习,而方法的掌握往往又决定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因为解决学习的困难必须依靠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这一学习阶段又是学生“心理断奶”的重要时期,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要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自觉学习的习惯。学生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各种心态、思想都会从行动上表现出来,适应较快的则表现欲強烈;适应较慢的则焦虑烦躁;依赖心强的总希望老师多给辅导;意志脆弱的可能很快熄灭对读高中的兴趣之火。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班级、学校集体中来。告诉他们,你们是我们大集体中一员,你们的进步与退缩,荣誉与出丑,高兴与悲伤都与我们这个集体密切相关。依靠集体,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欣赏高中学习生活的紧张、热烈的气氛。我们来看看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主题班会课。

主题:让我们并肩前进!

形式:小品表演。

构思:以每个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出一个即兴小品,内容必须围绕主题进行。准备时间三天,负责人各小组组长。

内容:《听课》,叙述同学们在高中学习中不注重听课的事,正反面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如何学会学习这个主题。

《非诚勿扰》,表现高中生同学之间如何正确处理情感问题,采用反讽手法,很幽默,讽刺了那些轻浮对待感情、歪曲同学情的行为。

《新生》,在炼狱中获得新生。表现“被搁浅的梦”那种痛苦以及还“想梦”的追求。

《辩论赛》,红方蓝方就人生价值取向——读书的人生与打工的人生进行一场短兵相接式的辩论,虽然没有最终结果,却引出学生对高中生活意义的思考。

此外,还有一些小品,内容涉及学生成长,校园安全,人生梦想,这里从略。

这些小品都来自学生生活与思想活动的思考,主题表现十分鲜明,既有青少年生活的气息,也展现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采,充分表现了90后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现能力。在学生尽情表演中,我们发现我们不能帮他们思考问题,却看到学生自己如何解决问题,看到正能量在班会课的传递,我们必须让这种正能量无限传递下去。

第二,利用重大假节日活动等这些资源,注重挖掘假节日的意义。通过班会课形式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具有纪念意义节假日开展主题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孙学策著)。我们再来看看“留住我们的六一”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懂得轻松快乐的生活,源自童年。

2.寻找童年,完善人格。

3.感谢自然、感谢生命、感谢父母。

4.充分体会和认识成长的意义。

活动构思:我们学校95%的学生都来自乡村,面对在“留守”环境中成长的烦恼,思考:(1)如何告别逝去的童年,农村孩子有多少家长能够告诉他们?假如我能,这算是“迟来的爱”,也是及时给学生“补”这一课。(2)从人性方面看,缺失的爱是不完整的,缺失的人格也是不完整的,在活动中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去品味常流淌在我们身边而又容易被忽略的亲情,(3)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看,寻找童年,释放压力,把童年美好纯真、健康活泼留下来,不也是完善品格的一次行动吗?

活动步骤:

起:设计一个活动主题宣传板报,教师为这次活动写下主题词“轻轻地竖起耳朵 听听动人的童谣 轻轻地伸出双手 抓抓童年的尾巴 轻轻地敞开心灵,感受童年的乐趣——祝同学们儿童节快乐,永远都有一颗纯真的心!”

承:各学习小组开始设计本组活动内容,准备好童谣、童趣故事、童年感想。(十分钟讨论)

转:开展活动,选扑克牌形式确定各组先后展示活动内容的顺序。

合:教师对活动进行全面总结,挖掘这次活动意义,拓展学生人生规划。师生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活动评价:

1.看看同学们准备的童谣——《童年》《我在马路边》《让世界充满爱》《世上只有妈妈好》《隐形的翅膀》《感恩的心》。这些歌谣,同样也唤起教师已经沉睡的童心,同样会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唤醒的童年中去感受纯真与美好。

2.学生很用心去唱,去说,去呼唤生活美好东西。我们也一样身同感受。

3.没有矫揉造作,只有如月光般的清辉洒在整个活动的现场。

活动反思:美国名师罗恩克拉克《优秀是教出来的》一书,他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我想,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了爱,我们教师用爱心去爱孩子,用爱去发现孩子并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爱,在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赢得孩子们的爱戴与尊敬。

写到这里,我看到了灯光漂白了的墙壁——蓦然觉得,时间不等人。孔夫子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人,那是那时的标准。如今的我,在教育一线打拼了近30年,又为社会培养了多少合格公民与社会精英?愧叹中不由想起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这是《管子·权修》里的一段话,比喻人格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立德树人是我们中华文明共同传承的瑰宝。

参考文献:

[1]王光龙.学习素质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2]朱东润.张居正大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孙学策.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

猜你喜欢

素养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