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成条件构建知识生成
2018-03-26施长燕
施长燕
摘要: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突出数学知识生成过程的教与学。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理念,解读新教材知识生成过程的内涵,从数学本质和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学知识生成過程教与学活动,以激发和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提升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使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知识生成;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47-1
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这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也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应用而忽视结论的生成,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为此,我们应该努力探究生成,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数学综合素养得到发展。笔者下面阐述构建知识生成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创设情境,引导知识生成
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与生活相关的实际情境,因为这样的情境才能接近学生的生活,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困惑、矛盾等情绪体验的情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并生成新知。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打算先让学生欣赏巴金的《日出》,继而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看做太阳,用直尺代表地平线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巴金所描述的三种日出情境,最后让学生思考直线与圆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自己探究发现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所学知识是自己生成,相信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也乐在其中。
二、教师善于提问,激发知识生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找准问题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提问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要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提问要具体化,使学生思维有方向性;提问要难易适中,如果问题设置过难或过易,都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是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探究的知识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学习在教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节时,先由学生动手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接下来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索:
(1)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测量这点到线段两短点的距离的大小关系?
(2)猜想如果再取一点,这点到线段两短点的距离呢?
(3)垂直平分线上有多少个这样的点?
(4)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5)能对你的结论进行表达和论证吗?
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操作、想象、概括、论证、表达,最后自主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这样的教学降低了思维起点,减缓了知识坡度,学生思维积极,进程自然流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课堂提问是知识生成的指挥棒,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丰富课堂提问方式,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知识生成。
三、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知识生成
新课程中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是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教育者从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与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构建对数学、对世界、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的动态过程。
例如在讲授新课《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我给学生设计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剪纸,折纸等探究活动,大胆猜想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会大胆猜想给出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是“顶角的角平分线”,有的说是“底边上的高”,还有的说是“底边上的中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归纳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重要性质,同学们一旦体验了知识的生成,就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就会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四、巧设“阶梯”,帮助知识生成
数学是门极其抽象的功课,如果直接让学生接受知识,学生往往囫囵吞枣,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些“阶梯”,帮助学生来生成知识。
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先创设第一个“阶梯”借助简单而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去探讨根与系数的关系:
1.解下列方程,将得到的解填入下面的表格中,你发现表格中两个解的和与积和原来的方程有什么联系?
(1)x2-2x=0;
(2)x2+3x-4=0;
(3)x2-5x+6=0
方程x1x2x1+x2x1·x2
接下来再创设第二个“阶梯”:
猜想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的和与积和原来的方程有什么联系?小组交流。同学各抒已见后,老师归纳总结。
最后创设第三个“阶梯”让学生借助公式法所教的求根公式去验证上面得到的结论。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备课时巧设一定的“阶梯”,帮助知识的生成。教师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备课,而教学备课应该是根据教学的生成性,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的发展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成的观点来进行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准备组织、参与、引导学生,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让数学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充满活力。教师只有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生成的思维过程,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问题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入、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