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要相匹配

2018-03-26刘尚希

现代国企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市场化杠杆体制

刘尚希

改革的话题是一个热点的话题,怎样加快推进改革,全社会都很关注。现在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高速增长的阶段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过去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的高速增长,今天的改革怎么样服务于高质量的发展,其实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的思考。高速增长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当是有明显的区别,这是两个不同的阶段。过去也说“提质增效”,也讲究增长的质量,但是把高质量作为一个阶段的标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这是首次,也更表明我们对这一个阶段中国怎样发展有了更加清晰、更具有导向性的认识。

高速增长的这一阶段目标主要是做大。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主要是做好。做大相对容易,做好却很难,而且没有止境。全面深化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就明确提出来,我们进入了一个改革的新时代,就从过去的经济改革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我们现在的发展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应当是匹配的,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怎么去匹配?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了今后三年的任务,三大攻坚战。我认为,这三大任务要贯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个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个主线我们现在怎么去理解?过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主要是“三去一降一补”,也可以说“三去一降一补”是过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抓手。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了新的“破立降”,可以认为这是进入2018年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抓手。“三去一降一补”,尤其是去产能完成得差不多了。降杠杆这一任务完成的也不错。杠杆到底降多少合适?现在没有一个标准,我们只是跟过去比,杠杆率高了。去杠杆不是不要杠杆,问题是要有一个合适的杠杆。合适的杠杆是多少?这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三去一降一补”整体来说主要任务已完成,但是补短板、降成本这两项任务还得接着做,所以提出“破立降”。“破”是改革;“立”是新的含义,是加快培育新的动能;“降”就是降成本。

供给测改革就是要改革要素供给。要素供给改什么呢?要素供给应当是市场化。我们在商品领域已经有高度的市场化了,但是我们的要素供给却没有真正做到市场化。这导致我们的供给响应机制不灵敏。有需求却没有供给,这是违反经济学规则的。按照经济学的常识来看,有需求就要有供给,但现在供给的市场不灵敏。我们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商品市场上这种作用发挥的很充分,但恰恰是要素供给没有完全做到市场化。要素市场化指是生产要素,比如电、煤、天然气、石油等要素是不是完全市场化供给?还有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服务等要素市场化了吗?答案是,没有。

从这几项来看,实际上都没有真正做到要素市场化,是被我们的体制机制束缚了。在做降成本调研时,我发现电很贵。为什么电很贵,为什么电力企业的成本就降不下来?这与体制有关。这些要素的相关体制机制的问题不解决,要素便不能真正做到市场化的改革,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就很难,降成本就非常困难,推动创新也会非常困难。

所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遵循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从“破立降”这一思路来看关键是“破”。在哪里突破?就是第二次市场化改革。如果说第一次市场改革主要是在商品领域,已经是高度的市场化了。但是在要素市场,我们却还有各种各样的体制、机制的束缚。这个市场化的改革非常的艰难,有的涉及到是经济问题,有的实际上是社会问题。能源体制、金融体制等毫无疑问涉及到经济的问题。但劳动力、科技成果、科技服务这些方面就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的问题。我们以市场化推动了工业化,同时推动了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劳动力看起来很自由了,比如说农民想到哪打工就到哪打工,但是地位是不平等的。我们有城乡的差别,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差别,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这显然与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似是一个经济改革,实际上涉及到各个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例如,我们大量的人才在企业有,政府部门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大概有四千万人。这是以知识经营聚集的部门,事业单位体制是中国特色的体制。事业单位怎么管?按照机关模式去管事业单位,能把这几千万人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吗?我们现在谈创新驱动、人才兴国、科教强国,这些与科研院所的这些人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要落到企業身上,但在事业体制下,一些人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束缚。虽然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国家也有不少亮点,但不能说体制问题不大。凡是我们在科技上取得的一些重大突破往往是国家特殊的体制,用特殊的保障和特殊的方式搞起来的。但这种科技创新方式能够普及吗?能够全面推开吗?当然做不到。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现在要创新驱动发展,除了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科研人员、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怎么调动起来,这是改革的一个短板,导致科技成果、科技服务供给不能市场化。

中央高度重视人才的发展问题,要求各单位给人才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条件。关于科研院所放权也下了不少文件,提出来要增加支持价值导向的改革,扩大单位的分配自主权,但是这一些文件在现有的事业单位体制面前落实得还不理想。这是因为整个体制框架没变。

我们的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这种状态,类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营企业。国家想给国营企业放权但是不知道放到什么程度,因为没有一个定位,就一直在摸索。直到1992年才明白国营企业应当是一个市场主体。它应该有独立的自主权,应该按照法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是市场主体。所以,在没有一个定位的情况下,教育改革也好,科技单位改革也好,公立医院改革也好,放一点权就乱,一乱就收,收了以后又死,死了以后再放一点,在不断的反复。在社会领域的改革上,尤其涉及到事业单位的改革思路不清,导致我们现在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所迫切需要的创新就非常难。产品的创新基于技术的创新,科学的创新依赖基础理论的研究。如果没有基础理论上游的创新,下游慢慢的就会枯竭了。虽然我们的研发投入、论文和专利数量在世界上都排在前面,但是这些专利跟国外比起来质量还有很大的差距。

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改革。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也是依靠人民,就是依靠劳动力、依靠人才,依靠高素质的技工。这就是说,通过市场机制怎么让人力资本这些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提高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那就必须在要素市场上做文章。

猜你喜欢

市场化杠杆体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降杠杆引发股指冲高回落
经典来信
判断杠杆哪端下沉的方法和技巧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