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创新探索

2018-03-26王焱

关键词:文本解读高中语文方法

王焱

摘 要: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众多,教师需要筛选和创新,以提升文本解读的科学性、针对性。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内容和结构方面展开深度探究;展开多重诵读训练,从文本情感与立意角度进行感知;调动集体力量研读文本,从文本内涵与外延视角展开深度探究。这些操作设计都属于文本解读方法的实践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参数。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5-0026-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规范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无论必修还是选修,其内容和目标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为更好地贯彻这些教学思想,教师需要对教材文本展开多重解读研究,细读文本、诵读文本、研读文本,可以理顺文本结构和内容、感知文本情感和立意、厘清文本内涵与外延,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丰富信息支持。

一、细读文本,理顺内容与结构

文本解读不只是教师教学设计展开的学习行为,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研究的重要责任。师生合力细读文本,这本身就是一种教与学的合作互动。教师细读文本,要理顺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物、情节、事件过程、描写对象、阐理说文等,还要对文本结构形式、结构特点展开研讨,为教学设计提供第一手的信息材料。学生细读文本,教师要给出清晰的操作路线,让学生在个性阅读中形成独特感知,包括扫除阅读障碍、文本情境、结构方式等内容。师生互动细读文本,其操作价值更为显著。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小说巨匠欧·亨利的作品,小说情节设计非常有创意。琼珊因肺炎住院,但其精神极差,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落下,便要接受死神的来临。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画出了一棵常春藤,琼珊因此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而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而死去。这些故事情節设计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给出思考问题设计,发动学生展开集体探究。如: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尾合乎情理吗?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够挽救琼珊的生命?为什么是老贝尔曼来画这最后的一片叶子呢?学生经过仔细阅读,逐渐掌握了文本内容要义。有学生解读: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应该是老贝尔曼的死,揭示最后一片叶子的形成过程。因为这个情节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展示了老贝尔曼的人性之美;也有学生说:小说这样设计结构是非常精巧的,在最后解开谜底,让读者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其教育意义也更为真切。

二、诵读文本,感知情感与立意

诵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学生更需要反复进行诵读训练,并在诵读感知中形成体悟。文本包含作者情感和作品人物情感,也包含文本立意方向,由此展开教学引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抵达文本核心,还能够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语文素质。立意是文本的灵魂和轴心,教师从主旨角度展开阅读引导,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刻阅读认知。文本只是构建材料,是立意的载体,透过这些材料认识作者的根本意图,这才是阅读学习应把握的关键点。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写景散文,这篇散文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诵读训练价值。教师先给学生展开诵读示范,让学生注意诵读中各种技巧方法的运用。然后让学生自己揣摩,并展开诵读训练操作。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解决学生个性问题,对学生诵读情况展开具体指导。诵读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展开集体讨论,感受作者情感抒发,以及文本主旨呈现。学生经过一番热议,给出了不同的阅读感知,课堂辩论机会成熟。教师适时投放辩论话题:《荷塘月色》属于写景散文,作者借景抒情,意在表达“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有人认为,作者要表现的是愁闷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是闲适的心情,还有人说是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激愤心情。你赞同哪一种说法呢?学生展开了更为集中的争辩。有学生认为:朱自清是文学大家,其思想是深邃的,绝对不会为表达什么闲适的心情而写这篇散文。也有学生认为:从文本自身难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生拉硬套未免有些牵强。教师也参与辩论之中,给出自己的观点。不管辩论结果如何,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是实实在在的,其学习收获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研读文本,厘清内涵与外延

研读文本是一种更为全面而深刻的阅读学习方式,常规操作中,常常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展开合作探究学习。文本内涵与外延各有不同探索范围,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发动时,需要有不同策略。教师设计悬疑问题、争论话题、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实地考察、社会调查、课堂演绎等,都属于研读文本的基本方式。厘清文本内涵,为外延训练探索形成支持。阅读教学有自身规律,教师要有文本探究意识,也要培养学生进行文本研读自觉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沈从文的《边城》,是其小说的代表作。通过小说人物塑造,揭示了许多社会现实。为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认知机会,教师发动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并提交班级参加征文比赛。学生展开个性展示,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新鲜空气。有学生这样写道:“边城描写的是一种人生形式,而且是那种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都是淳朴的、自然的、勤劳的、善良的,他们的爱含蓄温情,体现的是一种优雅和深沉。这当然是最为健康的情感。……”也有学生给出更多感慨:“作者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其小说自然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相比现代文明的物欲横流,那份纯真更为可贵了。这不仅是一部描写淳朴农民的情感故事,也是对纯美人生的一种追求和讴歌,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展开深刻反思……”

文本解读是教师展开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解读方法展开创新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还能够通过针对性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文本解读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体现,创新解读方法,为教法创新提供启迪,可以极大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责任编辑 李晓旭】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高中语文方法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