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2018-03-26窦俊伟
窦俊伟 ,孙 鹏 ,张 笛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输水通道和调蓄湖泊,防治水污染是工程成败的关键。近年来,各相关机构树立绿色思维、底线思维和历史思维,始终把水污染防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南四湖流域水质连续13年持续改善。通过采用“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南四湖湖泊水质已于2012年由劣V类升至输水全线水质地表水III类标准。为控源头、防反弹,避免造成治污工作功亏一篑,亟需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长效体制机制,确保南四湖流域水质全面、稳定达标,从根本上改善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既保证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安全,又实现南四湖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1 南四湖流域水污染源现状
山东省辖南四湖流域(以下简称南四湖流域)涉及济宁、枣庄、菏泽、泰安4市,包括8区、4市、16县。流域常住人口总数于2015年达到2087万,且人口分布不均。南四湖流域是山东省重要经济区之一,2015年的GDP比2009年增长了4000多亿元,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涉及山东省的重要污染源有枣庄、济宁、菏泽三市,污染源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活面源、农业面源和企业。污染企业以热电厂、印染纺织、化工和水务为主。
南四湖流域在2002年时污染严重,据2003、2004年第二季度监测,济宁老运河、洸府河、洙水河等入湖口水质已属严重污染级。通过对2009—2016年南四湖COD和氨氮的浓度进行统计分析,南四湖COD浓度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2009—2013年达到III类水标准。
目前枣庄、济宁、菏泽三市的污染企业主要以点源的形式,集中分布在南四湖和入湖河流周围,每年大量的污水通过入湖河流和地表径流排入南四湖。南四湖湖区2016年的监测数据基本符合II类水水质标准,但流域仍面临部分企业、污水处理厂总氮、总磷等因子治理水平不高、面源污染和航运污染突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在城镇生活、农业农村、工业和船舶航运等方面进行污染防治。
2 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问题成因
2.1 自然因素
南四湖形状狭长,湖盆宽浅,比降平缓,加之圈围和围垦减少了调洪库容,形成大面积连续分布的行洪障碍。自然降水少,湖泊换水率低,换水周期长,芦苇、水草等植物密度较高、生长茂盛、易腐烂且死亡后的植物残体经细菌分解,易滋生富营养化等。
2.2 资源过度开发
南四湖流域经济高速增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导致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容量缩减,而且流域内经济结构不平衡,工业结构性污染严重,第二产业比重高于50%,养殖业、种植业等对COD贡献率高。农村污水收集管网等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多数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大量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流域自然水体。大量无序的圈围和围垦等,造成湖泊水体阻断,进一步降低了水体的水环境容量和水流速度,加剧了水体的自身污染。同时,船舶航运的废弃物与生活污水排入南四湖流域,旅游业带来日常生活污水、餐饮服务业污水等,对水质污染影响较大。
2.3 管理体制分散
目前流域存在分行业、分部门的分散管理体制:一是水利、渔业、林业、环保、航运、旅游等部门之间依据各自职权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二是水利部门以工程为依托分别实施管理。目前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有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下设的南四湖水利管理局和山东省编委批复的山东省南四湖水利管理局、山东南水北调南四湖至东平湖段管理局以及济宁、枣庄两市批准成立的济宁市南四湖水利管理局、枣庄市南四湖湖东堤管理局等单位。南四湖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等缺乏有效的统一性,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手段。
3 建议对策
建议依据南四湖流域水资源特点和管理现状,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长效体制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重要部署。
针对洸府河、老运河、西支河、梁济运河梁山段和赵王河等尚处于达标边缘的河流(段)实施污染防治,进一步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大力推行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深化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提升流域安全防控水平。
3.1 构建网络,细化责任
在南四湖流域内市、县(市、区)及部分乡(镇、街道)设立河长制办公室,成立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要河流“河长”,明确“河长”为包河治理的第一责任人,争取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网络全覆盖。方案设计实现“一河一策”,南四湖流域内每条河的“河长”根据各条河流的情况和工作重点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通过实行分段管理、分段监控、分段考核、分段问责,变九龙治水为合力治水,形成流域合力治水氛围。
3.2 健全机制,动态跟踪
依据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现状,分别制定近期、中期、长期不同的水污染防治计划。建设覆盖到县的交界断面水质监测网络,建设河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开发河长制工作相关软件,实名标注河段名和河长名,实时上传巡查图、河道对比图等,形成共同监督、共同管护的态势。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环保专项整治,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创新管理模式,成立一支整合水利、环保、林业、安监等部门行政执法职能的综合执法队伍,进行一体化、信息化管理,提升执法效率。
3.3 加强协调,全民参与
建议相邻省份、流域机构加强针对南四湖流域边界河湖管理的协调工作,使有关政策相衔接,互相学习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推进直管河湖河长制相关工作。组织协调各类媒体赴基层采访河长制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发动公众参与。通过网络征集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各级政府依法公开环境信息,排污单位依法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相关信息,加强微博、微信等运行,实现投诉、舆情和执法相联动。
3.4 交流学习,创新科技
建议定期组织治水经验交流活动,通过现场教学、观摩等方式,针对河道整治前期情况、具体治理方式、落实长效保洁及监管机制等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加强对河道治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难点进行探讨。整合科技资源,通过相关国家、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针对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现状,优先推荐对黑臭水体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控等进行立项研究,同时加强水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改善南四湖流域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