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友善家风的传统文化意蕴及当代价值
2018-03-26孙亚男
王 磊,孙亚男
(天津财经大学 珠江学院,天津 301811)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无论是古代家规、家训中体现出的耕读家风、诗书家风,还是当代家庭教育中折射出的友善家风、仁爱家风,都如同流淌在民族肌体之中浓浓的血液,让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衍生息、永续发展。现代友善家风传承和发展了古代仁善家风,它不仅是中华传统道德文明的当代展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路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具有深厚的思想意蕴和当代价值。
一、友善家风内涵的传统文化意蕴
(一)“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奠定了友善家风的思想根基
众善奉行原是佛教用语,它告诫信徒凡是善事,不管是大善小善、真善假善或是阳善阴德,都应该努力践行。只有积德行善,才能够得到神灵的庇护。其中虽然有唯心主义成分,但是也不乏正确的做人处事道理,即“勿以善小而不为”[1](P743);而“诸恶莫作”即不论大恶小恶、真恶假恶、恶行恶念,凡是与恶有关联的,都应极力避免,一律不做不想,即“勿以恶小而为之”[1](P743)。古人将佛教思想融入儒家伦理道德,告诫后代子孙只有多行善事、恶事不做,才能驱害避祸,保佑平安。正如儒家典籍《增广贤文》中所述:“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2](P70)善恶就在一念之差,恶事不做,善事多为,才是儒家传道治学的真谛。可见,除恶扬善是儒家道德思想的精华,友善家风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并且逐渐产生了与之相关的美好的家庭品格,例如仁义、孝顺、谦让、礼敬等。
践行友善家风,将会恩泽后代。《三字经》中有言:“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3](P8)窦燕山即窦禹钧,五代末期蓟州人,其家风以仁善著称,五个儿子秉承优良家风,处处与人为善,最终科第上榜,功名在身,民间称为“五子登科”。可见,友善的家风是家族繁衍不息、兴旺发达的根基,是家族平安昌顺、福禄绵长的前提。俗语讲“某人升官发财是祖上积了厚德”“儿女出息是祖辈为后代积了阴德”。这些说法在先贤们的家族史中得到了印证:至圣先师孔子著《论语》,积万世之德,其后世子孙不乏一些名师匠才、国之栋梁;明代袁了凡留《了凡四训》于后世,其子孙传承好家风、恩泽天下;清代曾国藩撰写家规家训、教子有方,儿女各个知书达理、成就杰出。良好的家风可谓是家族绵延不绝的根基,是家庭人杰辈出的命脉。任何一个家族都希望后世子孙兴旺发达、功成名就,而友善家风的培育和践行至关重要。
(二)“善待亲朋、关爱邻里”构筑了友善家风的思想起点
秉承友善家风,就应该对家人、亲戚和朋友仁爱相敬,关怀备至。既要珍视兄弟姊妹之间的骨肉亲情,又要珍重与亲朋同事之间结成的深厚感情,同时还要与邻里乡亲和睦相处,提携互助。只有在这样处处与人为善的家庭氛围里,才能形成仁爱友善的好家风。成长在充满爱与善的家庭里的孩子,当然更具有爱心,更懂得付出,为社会奉献出的价值也更大。因此,友善家风必定是从“善待亲朋、关爱邻里”开始的。
友善家风首先体现在对家人好,只有对待家人善心满怀,无微不至,才能友善地对待他人,才能把友善之心传递给亲朋邻里,再传递到社会上的其他人。如果对待家人都不能亲切温和、充满爱心,则很难做到友善地对待他人。所以,友善家风必然从自家做起。在家庭生活中,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应该承担起培育和践行好家风的责任,共同营造爱心满满、情意浓浓的家庭氛围。家长应从细小之处入手,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让其懂得孝顺、关爱、礼让、温和的处事道理,使其成长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充满爱心的人。家风和谐友善,家庭成员心地善良,不仅会对自己的家人仁爱亲切,而且会把这样的家风传播到社会上去,对所有的人都会善良以对,真诚相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不仅指家庭之内,也包括家庭之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P66)就是友善家风的社会体现,这样的家风才是把“友善”做到了极致。
(三)“家国情怀、乐善好施”体现了友善家风的思想升华
家国情怀是中国式家风的鲜明特色,这与西方人的家风有明显不同。在西方人看来,家国是分离的;而在中国人眼中,家与国是融为一体的,“有国才有家,国泰才民安”,这是炎黄子孙坚定不移的信念。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家国一体”观念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华文明源自于农耕文明,一般来说,是在家族的基础上形成了村落,而后在村落的基础上形成城邦,最终形成国家。通过“家庭-村落-国家”的路径,使得中国社会成为家与国、国与家相互融合、互为一体的政治结构。在古人看来,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治国与治家的道理是相通的,正如《周易·家人》所言:“正家而天下定矣”[4](P172)。因此,在中国文字中,“国家”二字是分割不开的。相反,在西方社会,尤其是近代以来,国和家往往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是以地缘关系为原则构成的。特别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日益繁荣,西方人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生活、生产和交往的区域,因此,他们不可能长期地聚族而居,这也就造成了血缘关系的相对松散,并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家国关系的分离。
家国情怀既是中华好家风的鲜明特征,也是乐善好施家风形成的思想根基。在家国情怀的影响下,志士仁人无不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P594)作为自己的人生夙愿,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不再仅仅局限在家族或家庭的小范围内,而是延伸、扩展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可见,乐善好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品格,它和“扶贫济困”“周济医药”“赈灾济危”“开粥布施”等一起,构成了中国百姓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正是在这种道德规范和仁爱善举的指引下,当代中国公益事业有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善良是家风最好的底色,而公益事业、慈善之举则是友善家风形成的重要助推器。当前,无数家庭成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捐钱捐物,无偿献血,担当志愿者和义工,无私地向社会奉献爱心,这些善良之举,让每个人的内心都透射出纯净的光芒,让爱的种子在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心田中孕育萌发,进而使人们心胸豁达和宽广。
二、友善家风传承和发展的当代价值
(一)友善家风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家风建设的民族,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家规、家训非常重视,并以此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和范本。从最早的“周公训子”到今天的“家家有家风”,几千年来,众多的家规家训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为先、勤俭持家、诚信为本、恭敬谦让、友善待人等等。这些家规家训既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它不仅内涵丰富,语言精辟,而且思想深远,经久不衰,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因此,传承中华好家风,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仁善即仁爱善良,它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也是儒家道德的中心。儒家的道德观念都是从仁善出发的,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仁善家风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几千年来,“仁者爱人、积德行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信奉的家训之一,也是现代家庭教育子女友善待人、关爱他人和乐于助人的重要价值标尺。仁善家风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典籍《周易》中就有“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秧”[4](P144)的家风传教。 在《论语·卫灵公》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P50),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有“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5](P79)的儒家经典语句,这些都是传统仁善家风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当前,我们传承和发展友善家风,不仅是在延续和发展祖先的仁善家风,而且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基本范式,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6]贡献力量。
友善家风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范式,也是其他中华好家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善良是一切美好的来源,也是所有家风最基本的品质。它能够衍生出孝顺、勤俭、诚信、谦恭等美好品质。一个家庭要传承好家风,就必须教育和引导子孙保持善良的天性,心怀善良之心,处处与人为善。这是友善家风的根本,也是好家风传承和发展的前提。
(二)友善家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号召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非常重大。党的十九大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了一个基本路径,即“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7]。因此,我们应该从家庭生活的基本方面做起,从细小事务做起,让核心价值观思想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价值导向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6]显然,良好家风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风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家风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有效路径。
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和个人的亲情港湾,更是中华伦理和道德文明的起点。家风好,社会风气才会好,党风、社会风气才会正。重视家风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在无数中华好家风中,友善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中的友善思想直接联通,它深刻地诠释了友善的价值真谛,践行了友善的价值思想。
“美德,无非两类:高级的、亦即善待他人的美德与低级的、亦即善待自己的美德。”[8](P603)按照这一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即善待自己与善待他人。在古人看来,善待自己最重要的是“修身”,正如《礼记》中所述:“自天子而至庶人,壹是皆之修身为本”[5](P594)。因此,只有修好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关于修身,孔子曾给弟子与子孙留下真言:“吾日三省吾身”[4](P17),告诫后人要经常自查自省,懂得“克己”“慎独”“自尊”“自爱”等善待自我的道理。只有修身养德、善待自己,才能立身于社会之中,做出不凡的业绩。另外,古人认为,善待自己还要珍爱生命、珍惜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9](P163),不懂得珍爱生命和身体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大爱、大孝之人。古人的谆谆告诫,为后世子孙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试想,一个不懂得珍爱自己生命、或者自己健康的人,又怎能友善地对待他人、奉献社会。因此,善待他人首先应善待自己。当然,人在善待自己的同时,更应做到的是善待他人。
善待他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思想的核心内容,不仅包括与人友善相处、与社会和谐共处,还包括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与人友善是传统家风的重要内容,几乎体现在所有家规家训之中。陶渊明在弥留之际仍不忘告诫子孙“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10](P159);朱熹晚年在子孙面前严正指出:“君子所贵者,仁也”;“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11](P13)。历代先贤都在家训中告诫后世子孙应与人友善相处。人不仅要与人友善,还要与社会友善,而与社会友善的根本就是诚实守信。中华民族向来非常重视诚信,在传统家风语录中,有关诚信的佳句不胜枚举,其中,堪称持家教子的典籍《弟子规》中有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12](P2),“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12](P75)。 在《袁氏世范》中,袁采教导子女:“言中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13](P289)。可见,古人非常重视对子女的诚信教育,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美德,是立命处事的根本。因此,诚信家风可谓是传统家风中最广受推崇的内容之一,它与友善家风紧密相连,相互融通。友善家风的形成也有利于敬业家风的形成,当人们愿意奉献、乐于奉献之时,必然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计得失、认真负责,让自己的事业绽放出光彩。从教者,严谨治学,有教无类;从医者,仁心仁术,大爱无疆;从商者,童叟无欺,诚信为本;从工者,精益求精,品质至上;从政者,爱国爱民,甘为公仆……这样的好家风,正是仁爱精神、友善家风的延续和体现。我们以善良的美德,做好每一项工作或事业,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取他人对我们的好评,而是要把这种美德传递下去,把好家风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地继承和发展下去。此外,善待他人还包括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4](P93)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5](P44)虽然老庄思想不能简单地归纳到家训、家规的体系中,但是,他们的至理名言却深深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家庭的发展,是中华家风形成的重要文化根脉。
(三)友善家风是推进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6]在总书记看来,家庭建设、家风传承和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相互融通的,正所谓“欲治其国,先治其家”[5](P594)。家风如同人类的基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作用,支撑着生命有机体的运转。一个好的基因会给人带来健康和快乐,而一个坏的基因则会给人带来疾病和痛苦,甚至是死亡。同理,一种好的家风,能够使家庭(家族)和谐美满、幸福安康、兴旺发达;而一种坏的家风,则会使家庭(家族)矛盾四起、多灾多难,甚至走向灭亡。家风连着社会和国家,家风好,则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家风坏,则社会混乱、国力羸弱。因此,重视家风建设,就是在推进社会建设和国家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发展目标和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当前,党和政府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家风,不断推动现代家风建设,就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梦想注入磅礴的文化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视阈中,家风不仅仅是家规家训和家庭风气,而且是民族的血脉和国家的软实力,家风建设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紧密相连。在现代家风建设中,我们应积极培育和弘扬友善家风,因为它是一切好家风形成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根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2001年,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地将“团结友善”纳入到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中。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强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诚信友爱”成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把友善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此后,友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国人行为道德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文化视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把文化自信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并且鲜明地提出文化发展和国家建设相统一的目标,即“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可见,友善既是一种家风,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和文化力量,它约束人的道德品行,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成为国家日益强盛的重要支撑。友善家风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构筑民族梦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使家风友善升华为社会友善和国际友善,不断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增添新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金缨,等,编.增广贤文[M].张齐明,注评.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3]三字经·百家姓[M].李逸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四书五经[M].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14.
[5]丁鼎.礼记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8]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礼记[M].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陶渊明.陶渊明全集[M].陶澍,注.龚斌,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1]朱锦富.朱氏家训[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12]李毓秀.弟子规[M].房春草,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3]杨萧,主编.颜之推,袁采.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通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14]陈剑.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5]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6]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