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继承性、民族性与时代性
2018-03-26杨威,刘宇
杨 威,刘 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明代是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亦可将其视为家训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家训日臻成熟,直至清代前期达到鼎盛之势。从德育内容来说,明代家训在基于“忠孝礼信”等道德规范教育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女子贞烈观念、个人气节以及民族信仰的教化;从德育路径来说,在官私相结合的教育背景下,明代家训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教化,试图将道德教育落实到民间,强调道德教育的社会基础,宗子教育、社会养成、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等形式尤为突出;从德育方法来说,明代家训多采用人伦日用语言,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教化方式,并通过身体力行、上行下效、因材施教等教育手段,将德育融入、内化进家庭生活之中,借以提升家庭成员的道德涵养。总之,“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乃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教育常态和永恒主题,也是中国人不断追求的生活信念与目标。虽然明代家训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王钺:《读书丛残》),但讲清楚明代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的继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当代家庭德育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体现继承性:承续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传统家训文化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和延续,是因为它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其中的德育思想不但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还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正因如此,传统家训虽历经岁月的淘洗,仍不失其时代价值。以明代家训为代表的传统家训既显示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延续性和继承性的集中体现。明代学者方孝孺告诫后世子孙:“君子之道,本于身,行诸家,而推于天下,则家者身之符,天下之本也。治之可无法乎?……作《宗仪》九篇,以告宗人。庶几贤者因言以趋善,不贤者畏义而远罪。”(《宗仪·序》)不言而喻,明代家训是将修身立德、齐家平天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将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视为家庭的首要任务。因此,承续与借鉴明代家训中的德育理念对于今天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一,承续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教育理念,要把握教育时机,遵循教育规律。家训能最为直观地反映出家庭的教育时机和教育方式。明人霍韬曰:“家之兴由子弟之贤,子弟之贤由乎蒙养。蒙养以正,岂曰保家,亦以作圣。”(《家训·蒙规》)即是强调教育时机的重要性,也就是古人所说“养正于蒙,学之至善也”(程颐:《伊川易传》)的道理。明人吕坤在《闺范·嘉言》中将胎教做到了极致,足以见他对不同教育阶段的重视,以及善于总结和把握教育规律。书中写道:“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方孝孺则认为,幼儿时期是道德习性养成的最佳阶段,他在《幼仪杂箴》中从“坐立行”等方面督促子女行为规范的养成。他要求道:坐要“维坐容,背欲直,貌端庄,手拱臆”;站要“其中也敬,而外也直。不为物迁,进退可式”;行要“步履欲重,容止欲舒,周旋迟速,与仁义俱”等。方孝孺还重视对教育时机的把握,要求子女在不同年龄段学习不同的礼仪和技艺,他指出:“树木生有枝,子弟教及时;七年异男女,八岁分尊卑。二五学书计,逢人多礼仪。三五学射御,四五加冠矮。”(《勉学诗》)综观明代家训的教育理念不难发现,家训是古人在教化过程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共同达成的“契约”范本,以此为基础能够使教育方式和教育规律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并且,明代家训对教育规律与时机的选择往往能因人而异且审时度势。正如明人王樵所言:“陶器初染之气,终于不去;童幼初闻之语,毕世难忘。”(《铎书》)以此为鉴,当代家庭德育就要重视教育时机的合理性,注重教育规律的科学性,这也是提高家庭德育效果最为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第二,承续明代家训的教育理念,要拓展教育资源,重拾经典读物。明代家训强调读书为本、诗礼传家的教育理念,注重阅读和背诵经典古籍。在众多明代家训文献中不但记录着鼓励家庭成员多读史、读经典的至理名言,还详实地制定了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法。譬如,明人徐云村在《许氏贻谋四则》中要求子女:“初读蒙训,日四句至六句,次读古文孝经,日二行至三行,次读古小学,朱子小学,日三行至四行,看读背读通读如后法,乃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集注,渐增至千字止,自孝经以下,读过书,日带温,倍不辍。”徐云村在家训中记录的读书方法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学习体系。明代文臣杨继盛要求子女“多记多作四书本经记文一千篇,读论一百篇,策一百问,表五十道,判语八十条,其余功惟熟读‘五经’、《周礼》《左传》。好古文读一二百篇,每日作文一篇,每月作论三篇,策二问。”(《杨忠愍公遗笔》)由此可见,传统家庭治学严谨且教育严格的学习之风可以逐渐演变成优良的家庭门风,使得古代书香门第或是文臣显宦等家族的文化气质和文学素养绵延不绝,影响后世。另外,明代家训中教育子女的名言警句同样比比皆是,这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譬如,明人吕坤用育儿诗教导后辈道:“要甜先苦,要逸先劳。须屈得下,才跳得高。白日所为,夜来省己。”(《续小儿语》)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教育读物不但种类繁多且流传甚广,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开蒙要训》《童蒙须知》《增广贤文》等,这些蒙学读物将德育内容表述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且寓教于乐。对于当代家庭而言,古代家训中的治学箴言在今日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诸如明代家训中的《了凡四训》《庞氏家训》《幼仪杂箴》以及其他朝代的《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家训名篇之中无不彰显出优秀家风、家教的德育精神,并且成为后世学习、效仿的典范。
第三,承续明代家训的教育理念,要优化教育环境,营造教育氛围。荀子曾强调君子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认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荀子·劝学》)颜之推更加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说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慕贤》)毋庸置疑,古人十分重视生活环境对教育效果的间接影响。关于这一点,明代家训中的例子同样不胜枚举。譬如杨继盛认为,与读书人为友,自然也成为正人君子,“拣着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相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杨忠愍公遗笔》)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战国策·齐策三》)姚舜牧同样认为,若与恶人相交并受其影响,小则倾尽家产,大则丧身性命,“交与宜亲正人,若比之匪人,小则诱之佚游以荡其家业,大则唆之交构以戕其本支,甚则导之淫欲以丧其身命,可畏哉”。(《药言》)由此可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不仅需要家人正面的谆谆教导,更需要在生活环境的熏陶下日渐生成。从古至今,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就是生活,离开具体的生活实践,道德教育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讲求择善而从、兼收并蓄的教育理念,乃是继承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以明代家训为借鉴,当代家庭德育的立足点应在继承优秀家训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理念——不但要利用教育时机,把握教育规律来促进家庭成员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转变,还要优化和营造家庭教育氛围,强调德育目的和教育环境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以期达到当代家庭道德教育的目标,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二、注重民族性:挖掘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价值
以明代家训为代表的传统家训文化集中体现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所固有的精神内核与气质秉性。这种精神内核在我国家庭发展与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民族性遗传”的效果,而气质秉性则在纷繁复杂的家庭变迁史中演绎着民族基因彼此整合、衍生和演化的内在运作形式。二者的共同合力才使得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的文化基因延续至今。也正是由于这种“遗传性的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将明代家训融会贯通,并运用到当代家庭德育的模式之中,从而彰显传统家训别具一格的精神魅力。
第一,挖掘明代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价值,要以以德立身为先,注重人格养成。在传统社会,家庭成员的品行修养与家庭德育密切相关。而传统家训不但在家庭德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还对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起到规范和监督的作用。古语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意即成人、成才都要以“德”为根本,以“德”为首位。孔子也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颜渊》)明代家训因受儒家思想影响,十分重视人格培养,并将立志树德、修身养性以及培育君子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遍览明代家训,其中有关道德品质与志向理想的教育内容不胜枚举。例如,明人袁衷将立德与立志并重,他说:“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庭帏杂录》)袁衷还指出了德行修为与学习的重要关系,“志欲大而心欲小,学欲博而业欲专,识欲高而气欲下,量欲宏而守欲洁”。(《庭帏杂录》)明代家训中还用浓重的笔墨强调立德为先与治学之道的关系。譬如,王阳明认为立志与学习的关系在于:“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示弟立志说》)此外,明代家训还将立德修身与齐家治国紧密地联系起来。譬如,方孝孺在教育子女时讲道:“圣人之道,必察乎物理,诚其念虑,以正其心,然后推之修身;身既修矣,然后推之齐家;家既可齐,而不忧于为国与天下者无有也”。(《逊志斋集·家人箴》)常言道:“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周易·渐·象传》)“德育为先”“德教在家”自古便是我国德育的优良传统。即便在今日,以德立身,教子做人依然是当代家庭德育的根本任务。正因如此,我们更应正确对待明代家训中的优秀德育思想,勿忘先祖赋予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第二,挖掘明代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价值,要提倡治家有道,勤俭持家。明代家训中的治家要略除了对家庭成员、家庭事务和财政收入进行有效地管理之外,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事无巨细,事必躬行。与以往各时期的家训不同,明代家训所记录的事项更加细致具体,这其中既包涵家国存亡的大事,也兼顾生活起居的小事,亦即共性的约定规范与个性的经验教导并存,在对生活现象的描述中又夹杂着对事物本质的深层剖析。一言以蔽之,但凡家务之事,详略得当,面面俱到。譬如,《孙简肃公家训》对子女衣食住行要求严格,其中记载道:“常服,葛苎紬布,非公服不衣纨绮;常食,早晚菜粥,午膳一肴,非宾、祭、老、病,不举酒、不重肉。”明人支大纶在《谱牒·立统纪》中对家庭事务的管理做出了翔实的规定:“一家产业赀财总造一册,以次相传:田若干,无大故不得轻售;米谷若干;器具若干。长子曰家督,无所不统……”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其二,俭以养德,勤俭持家。古人把节俭视为道德的基点,把奢侈视为最大的恶行,即“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隐公十一年》)从外在形式上来看,节俭与奢侈是关于如何对待金钱利益与物质享乐的态度,而究其根本则关系到人的品德和本性。明代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以家庭或家族为生产单位的情况下,就必须提倡勤俭持家。对此,明代家训讲得十分明白。明人吴麟徵曰:“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家诫要言》)明人庞尚鹏认为:“家累千金,毋忘饘粥;虽有千仓,毋轻半寂。”(《庞氏家训》)可见,“勤俭”是诸多明代家训中一以贯之的重要治家思想。
第三,挖掘明代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价值,要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美德。我们知道,民族精神就是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内容的思想精华,也可以说是对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凝练与升华。而传统家训中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即是儒家思想通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及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育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和民族精神融入到明代家训之中则体现在学习、生活、处世等诸多领域,包含了诸如孝悌、睦亲、友善、诚信及贵和等各个方面。例如,明人薛瑄在《诫子书》中就对伦理关系作出了解释,他说:“何谓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谓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姚舜牧则认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而在孝悌方面,他认为:“圣贤开口便说孝弟,孝弟是人之本,不孝不弟便不成人了”。(《药言》)明人曹端则认为孝道最为重要,“孝乃百行之原,万善之首。上足以感天,下足以感地……所以古之君子自生至死顷步而不敢忘孝”。(《夜行烛》)在讲求交友之道方面,温璜之母说:“汝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弗计其短”。(《温氏母训》)许相卿在《许云邨贻谋》中说道:“勿以小嫌而疏至亲,毋以新怨而忘旧恩。”关于诚信之道,杨继盛曰:“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杨忠愍公遗笔》)讲求贵和方面,仁孝文皇后曰:“内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国和,一国和而天下和矣,可不重哉!”(《内训》)纵观明代家训中的传统美德,即便在当代社会,这些优秀品质依然是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有鉴于此,挖掘明代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价值,传承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内涵,弘扬以德先行、修身养性、重视孝道、家庭和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具有民族认同感的价值理念,方能彰显家训独特的文化优势及其民族魅力。更进一步讲,这种源于中华民族千千万万家庭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能够反作用并应用到当代家庭德育与家庭伦理的建构之中,从而使家训中的优秀德育思想及其精神品质得以发扬光大。
三、彰显时代性:培育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文明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传统家训中世代传承的道德观念及价值体系,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成为涵养当代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将明代家训中的优秀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形成符合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的当代家庭文明新风尚,不仅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家庭道德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理论滋养。
第一,培育家庭道德文明新风尚,要转变家庭德育观念,赋予传统家训以新的时代内涵。近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对家庭德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应,赋予传统家训以新的时代内涵进而使之符合当代家庭德育的需求,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借鉴明代家训的教育形式,要注重情感性与自律性相结合,把握“言教”和“身教”的平衡点,即“慈者,上所以抚下也,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仁孝文皇后:《内训·慈幼章》)同时,还要做到严宽有度,要在尊重家庭成员人格和个性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独立的沟通交流,做到“教之者导之以美德、养之以廉逊、率之以勤俭、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格,以立其身,以成其德”。(仁孝文皇后:《内训·母仪章》)其二,在德育过程中转变教育原则,注重明代家训的现实意义,将传统道德规范要求与主流价值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将和谐民主之风融入到家庭氛围中,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自由、尊重与宽容等。在强化权利与义务双向关系的同时,建立和睦、亲善、友爱的家庭人伦关系。其三,合理开发与利用明代家训中有关读书明理、勤俭持家、自省慎独、与人为善等反映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与崇高民族气节的传统美德,通过当代家庭的德育践行,将这些美德植根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进而实现传统家训的借鉴与转化。
第二,培育家庭道德文明新风尚,要重塑家庭伦理,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明人姚儒曰:“古君子修身以教家,故民彝立而家道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以修身而治国、平天下,则是教家之推。”(《教家要略·序》)可见,古代家国同构的道德格局将人伦纲常从家庭扩展至社会和国家,形成关乎家族生存、社会生活乃至国家兴衰的“三位一体”。然而,时移俗易,世事变迁,当代家庭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因而,当代家庭德育的功能与定位应该立足于家庭伦理的重塑与再造,具体而言:其一,当代家庭伦理应具有社会适应性和相对独立性。众所周知,家庭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家庭伦理也是由社会性质决定并与社会相适应的。如果说在古代宗法社会中的家庭伦理同社会伦理表现出同构性,那么,今天的家庭伦理不但要具有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功能来实现人的社会化职能,还要具有独立选择的能力来符合各个独立家庭的特点和生活习惯。其二,当代家庭伦理应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民主性。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关系突破了传统人伦关系的“熟人圈子”,将家庭伦理引向开放性的公共范畴。与此同时,家庭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都不可逆转地融入到信息化、科技化的现代生活之中,这使得传统伦理视阈下的性别、年龄、血缘、位次等秩序关系进一步弱化,其结果是自由、平等、民主等具有社会公民性质的道德规范被人们普遍遵守。其三,当代家庭伦理应在理性中兼顾人情关怀。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合理诉求来保障人格独立和合法权益,强化权利和义务双向性,注重感情性和自律性相统一。在人伦关系层面重视夫妻平等、共同赡养老人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并通过理性方式来规范人情运作,进而实现人伦之情与道德礼法的和谐统一。
第三,培育家庭道德文明新风尚,要对接当代文化精髓,唱响醇正家风主旋律。何为家风?“风者,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3](P18)优秀家风不仅能监督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还能维系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为此,弘扬当代家风主旋律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方面,善于凝练优秀家风,形成与时俱进的德育观念。在传统道德观念受到重视与认同的大趋势下,抛弃传统中盲目崇古和封闭的德育模式,提炼出切合当今时代家庭自身实际的家风与家教形式。并且,在结合传统优秀家训、家风德育内容的同时,将当下多元教育因素融入到家庭德育之中,强调家庭德育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营造书香氛围,打造书香家庭,形成以读书为核心的家风、学风。通过持久、醇正的家风熏染,使每一代人的优良德行都能够绵延不绝,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4](P192),使好家风薪火相传。至于评判优秀家风的标准,我们认为,大体要符合以下三个方面要求:其一,好家风所承载的文化样态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且能够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有效对接;其二,好家风要具有真理性的特点,要符合普遍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评判标准;其三,好家风要适合社会的时代发展需要,并有利于推动现代家庭道德文明建设。毋庸置疑,当代家庭德育建设还要以良好的家风为基础,构建新型家庭德育模式势必要以汲取传统家训中的德育资源为前提和保障。只有将传统家训资源和家庭德育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使当代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才能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到家庭文明建设中来,进而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自身。”(《孟子·离娄上》)孟子所言道出了千百年来传统家训所传承的主导精神,亦道出中国家庭德育生生不息的文化理念。只有讲清楚了以明代家训为代表的传统家训的继承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才能充分运用其中的优秀德育资源,形成与时俱进且紧跟时代步伐的德育范本,才能与不断发展和求新的家庭德育体系相适应、相匹配。“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欧阳修:《三皇设言民不违论》)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正确对待包括明代家训在内的传统家训中的优秀德育思想,才能为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好家庭、文明好风尚”助推一臂之力。总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只有推动形成积善成德、崇德向善的家庭文明氛围,唤醒中华四亿多个家庭的道德自觉,我国家庭的整体德育水平才能得到显著提升,国家和民族才会不断走向繁荣与昌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 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 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3]王立群.家风家训[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