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学教研”四柱并举促新时代教师高质量

2018-03-26文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卢兆明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师德教研教育

□文重庆市云阳教师进修学院 卢兆明

重庆市云阳县云硐初级中学 蒲文华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新时期要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顾明远教授说:“抓住了教师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可见,教师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时代性不容置疑。那么,究竟从哪些方面发展教师?众所周知“年月日时”乃生辰四柱,是一个个生命的起点,而“德学教研”乃教师四柱,是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支柱,新时代教师“四柱”缺一不可。

教师要发展,“德”是灵魂、“学”是基础、“教”是本位、“研”是上策。然而,部分教师只注重“教”,淡化“德”,忽视“学”和“研”。某些教师戏言教研无用,称教育科研是大学教授的事,出现中小学教师只管教好书的错误认识。倘若教师教书不去琢磨教书,能教得好书吗?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仅要结合国家实际、地区实际、学校实际,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学生实际,而这一切都是动态的,师生活动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大学教授往往把一个大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强调覆盖广,行动路线多为自上而下,即使把研究聚焦到某一个人身上,也是个案研究居多。因此,中小学教师要解决个人教学问题,应主要靠自己结合工作实际多开展实践研究,行动路线多为自下而上。再者,“德”“学”是教师发展的基石,“德”的修炼和“学”的坚持能让教师内能不断增加,能对发展引擎不断给力。可见,只要教师“德学教研”循环递进,蹄疾步稳,就能有力促进教师综合素养滚雪球式膨胀,快速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还能有效避免或推迟教学更年期。

一、“德正为范”铸师魂

《意见》中指出:“要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以弘扬高尚师德。”师德在任何时代均应摆在教师素质的首要位置,德正才行正,行正才能示范。

当下,仍有不少教师无视师德底线,出现有损师德的种种丑态。前不久,某地一名村小教师,担任语文和数学学科教学,该教师常常对学生罚款,学生没完成作业罚款,做错了题罚款。在西部广大农村,一个教师带一个班,管一所村校的类似情况还为数不少,他们的行为不能直接被上级部门监管,也没有同事间的相互约束,这就需要有高尚师德这一“紧箍咒”。在城里,有极少数教师利用班里学生资源,向学生家长推销产品、保险,把心思转向了金钱。另外,仍有部分不理智的教师在课堂上出现对学生奇打、奇骂、奇罚的极端行为。如此这般,教师怎么去塑造灵魂、塑造生命?何以配得上光荣、神圣的职业。

重庆华夏国学研究院黄明超认为:“人一心正德、二心坏德、三心乱德、多心缺德、乱心失德。”故一心才德正,德正才为范,道法才自然。新时代教师修身立德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在灵魂层面上。灵魂是德的内核,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力量才有能量,正德才有正能量,无德会生负能量,浮躁中灵魂永远是浑浊的,塌实中才能净化灵魂;二是体现在心灵层面上。心灵包裹着灵魂,灵魂植根于心灵,心灵美才会生心灵鸡汤,既滋补自己又滋养他人。教师充溢着心灵鸡汤,会一心一意做教育、爱教育、享受教育,真正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教如蜜,把责任心和事业心深度植根于从教生涯中;三是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心灵与精神紧密相连,精神面貌反映心灵世界,一个人精神抖擞说明其心灵世界十分繁荣。新时期的“德”应是大德,精神境界要求更高,比如教师更需要有“工匠精神”,课前准备不马虎,课堂教学不放水,批阅作业不流于形式,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成果定会不一般。“德”的这三个层面在能量释放过程中由里向外,在修身立德过程中由表及里。

二、“学高为师”夯基础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知识渊博,方得学高为师,“学高”不是指学历高,有学历不一定有学习力。习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其中之一就是教师要“有扎实学识”,即有学问。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诫天下教师要超前学习,要紧跟时代,比如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教师要主动学习与运用,要以超前的思维引领知识时尚,做才华横溢并饱含知识的气质教师。

当前,部分教师学识亟待提高。某校在期末之际,校长用中考试题对全校教师进行学科知识测试,其中一名“代转公”数学教师只考了70分,而满分为150分。该教师当时任教初一数学,处于边学边教状态。此现象不是个例,还有大量的乡镇中小学转岗教师与此类似。因此,教师只要在讲台上站一天,学习的脚步就不能停止,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学什么?教师在工作之余的学习,关键是要抓住能用到刀刃上的知识,如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课程标准、传统文化等均是增加教师内能的火候。学科知识是根,乃课堂之根;教育知识是本,乃教法之本;课程标准是绳,乃施教之绳;传统文化是魂,乃中华之魂,习近平甚至提出:要把传统文化当作独特的战略资源。另外,新时代教师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与运用。未来教师或许成为智能网络空间终端配置,从课前备课到课中上课、课后辅导均在“智能网”下进行,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情况均由大数据统计分析,眨眼之间出结果,因材施教将不是神话,进而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教学”。如果教师不能做好这个终端配置,智能机器人教师会弥补上,他直接连入“智能网”,反应更快,实效更高。

教师怎么学?一要积极主动自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泛在学习”的今天,除了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外,海量的信息在云端,可以随时随地借助互联网终端自主学习,实现“我的学习我做主”;二要乐于同行互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出了同行间借力成长的真谛。教师要以“独行快,众行远”的海阔胸襟参与到学校教研组或年级组活动中,共同推进专业发展;三要定期参培求学。“断织劝学”勉励外出求学者不可半途而废。近年来,在开展的众多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不少学员没有抓住学习机会,要么推迟参培,要么提前离班,也有不少学员学后没有积极跟进实践,这些均属于求学中半途而废。广大教师要抓住每一次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并深入实践运用,让专业水平阶段性提升。

三、“教人求新”记使命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每天的学习,既是求真理,也是求新知。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智能”时代,教师在教学生求真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求“新”,以适应未来“智慧社会”。因此“教人求新”是新时代教师的又一使命。

然而,一些教师鼠目寸光,看不到世界发展形势,看不到国家发展前景,紧盯着眼前的考试分数,让学生购买大量资料,大打题海战术,一个公式定理一类的题型让学生做上千百遍,重复习作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某小学每当开学后要求学生“自愿”购买两套习题资料,中期后又要求学生购买一套《期末集结号》,寒暑假还要求学生购买两套习题集。况且,地方教委同期免费配有一套《同步练习》,教研机构并行发放一套单元测验试卷,而且教科书上本身配有练习题。因此,一学期多达7套习题,弄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挤压了学生课余时间,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学生无法享受课外阅读,学生的见识被老师的见识压制,怎么做到教人求新?

教人求新要做到一求新知,二求创新,三求新法。具体地讲:求新知就是要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高品质施教,学生高品质学习。其间,教师不仅要博得学生的耳朵、眼球,还要博得学生的心灵,更要博得学生的手脚,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个燃点,让学生自发地动起来的目的,从而达成高品质教学;求创新就是要高瞻远瞩,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广大教师要从僵化的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摈弃仅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紧随时代节拍,针对未来智慧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求新法就是要引导学生领悟灵活的、快速的、新的学习方法。如今,信息大爆炸催生大数据时代,据统计:人类产生的数据每隔一年半就会翻一番。因此,在众多信息中,需要学生要用管用的学习方法快速获取有用的信息。

四、“研出路子”增智慧

《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国家要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教育家型教师。”不管是卓越教师还是教育家型教师,都是智慧型教师。只教书不研道的教师,教学教法数十年如一日,工作会变得枯燥乏味。此类教师凭经验施教,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迟早会被智能机器人教师代替。仅凭经验施教早就过时了,教学中的经验点滴是零星的、单一的,很难实质性提高教学水平。有的老师说:“我可以借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借鉴固然能改变自己,但不能彻底改变,就像印度今天能够买到多国先进军事武器,但不能全面制造武器,很难做大做强。在新时代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召唤下,教师只有通过学中教、教中研、研中学来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走出适合教师个体的新路子,进而拓宽教育视野,猛增施教智慧。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不一定有智慧,智慧不是靠机械地积累知识做得到的。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不可或缺。

当前,在评职晋级的吸引下,有少部分教师做课题,大部分教师写论文,但存在严重的教研乱象:教学与教研两张皮。如某些教师在课题研究结题中,常把与课题研究内容不相关的材料装进结题材料中,其材料内容与主题不沾边。在某县组织教研论文评奖中,征集的论文奇葩别样,诸如文不对题,空谈无实,整段剽窃,文献陈旧等问题屡见不鲜。

那么广大一线教师怎样才能“研出路子”,做真研究。一要围绕个人教学问题,做针对性的本体研究。虽然市面上有太多的教法学法书籍,有海量的教育科研论文,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完全照搬套用。各地师生受时空、地域、背景等种种因素限制,导致教育现状与问题千差万别。所以教师要结合自身新实践和时代要求,围绕个人教学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求同存异,走个性化教学之路,充分实现教师个人价值;二要发挥个人教学优势,做渐进式的提升研究。人的成功在于发扬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如一位语文教师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善于朗读。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其优势,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朗读句、段、篇、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启发学生写作,这说明优势和特长具有发散功能。因此,一线教师做教育科研应发挥个人优势,从擅长做起,触类旁通,渐进式补齐短板;三要构建个人教学体系,做中观层面的系统研究。做教育科研不要见子打子,满足于解决零星问题。教师要拥有自己的系统道法,应从问题的中观层面进行系统研究,如以小课题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系统性研究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课题研究,会造就教师具有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增强教师研判意识,提升教师对前人的、他人的教育教法的鉴别、舍弃、传承、创新能力,探索出切合实地且适合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规律,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北斗”,精准导航每一个学生前行。

总之,发展教育不能像发展经济那样搞“弯道超车”,教育是经济的基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教育大国推向教育强国需要卓越教育,卓越教育需要卓越教师,造就卓越教师需要走高质量教师发展之路。教师通过“德学教研”四柱并举,修炼为人师表厚德,增强文化知识底蕴,拓宽教育教学路子,探寻教书育人道法,螺旋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朝着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方向发展。这样,我国教育就会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稳步推进,逐渐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

猜你喜欢

师德教研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