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说“知止而后有定”

2018-03-26重庆市綦江区镇紫学校王洪梅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修己孝顺父母治国

□文/重庆市綦江区镇紫学校 王洪梅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说的正是我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的真实写照。一场场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盛宴,不知不觉间将我带入了历史的河流而不得自拔,也让我深感自己传统文化底蕴的薄弱,进而燃起了我潜心研读古文经典的欲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反思、总结。接下来,我就谈谈在聆听了重庆大学教授敖依昌先生的“《大学》的古代人文教育思想”一课后的感受。

通过学习,我知道《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中第二十四篇,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大学》提出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触最深的一句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本意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意志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我着重谈一谈对“知止而后有定”的理解。

敖教授讲到“止”是一个人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我谨以为这一系列的规划背后,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做支撑,即“正”。从字形上看,正比止多了一横,这一横,即是“底线”。每个人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都不尽相同,无论你要为自己描绘一个怎样的目标,在践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一旦触及底线,要立马止步,即为“正”。这条底线,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伦理关系中要担当的基本责任,即修身克己的“德”。

教育亦然,我一直推崇“底线”教育。教育是一个去恶存善的过程,如何让这个过程张扬个性又行之有效,是我们教育者该深思熟虑的问题。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面对着一群懵懂稚嫩的小学生和青春叛逆的中学生,我们该如何设定德育目标?为人师者,或为人父母者,总是希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甚者则期望他们能像道德楷模般拥有各种优秀、高尚的品质。然而,时间告诉我们,这样的德育理想是不实际的。孩子自小我们便在教育他要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爱护环境卫生,尊重老师,孝顺父母……这些要求不对么?显然不是。可是若干年下来,孩子的心里装着那些至高的要求,言行中却做着违背它的事情。由此,底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只需要在恰当的时候,明确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热爱祖国,就要珍爱国旗,不能弄脏它,升国旗时要端正站好,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孝顺父母,就不能大声且态度恶劣地和父母说话,吃饭时要等着父母一起动筷;爱护环境卫生,就一定不乱扔垃圾,最好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当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在底线面前止步,那么,他的人生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因此,我们不妨从道德高标准的神坛上走下来,返归本真,回归最真实的教育,可触摸到温度的教育。

回到“知止”,就是要知道自己最终的目标,即“至善”。“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知止”正是知道“至善”不在外,而在自己的内心,知道了这一点的人才会有坚定的心志。吾以为,这并非要求我们去做多么高大上的事,而是“在其位,谋其政”。若为师,则“传道受业解惑”;若为匠,则心怀匠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均可以达到“至善”。

故,常怀感恩心,真诚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从小事做起,我们亦能在平凡尘世中修得己身,安身达人!◇

猜你喜欢

修己孝顺父母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孝顺父母的正确打开方式
“修己”与“安人”——“中庸”内涵辨正及其伦理原则探析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