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贤良,百家讲坛品仙醪育英才,知行合一传慧根
2018-03-26重庆市綦江区文龙小学
□文/重庆市綦江区文龙小学 傅 裕
4月23日至27日,綦江区教育委员会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我幸列其间。聆听来自重庆的几位巨擘大家的黄钟大吕,跟随他们穿梭于中华文明五千年时空隧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既感受到中华文化厚重的历史,又倍受激励和鼓舞,深感责无旁贷,自觉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征程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培养更多华夏元素浓郁的高素质国民!
23日上午,首先由重庆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重庆中华传统研究会会长叶贵本教授做“传统文化与人格修养”的讲座。他不用课件也不用稿纸,全程脱稿,侃侃而谈。为我们梳理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根脉,从中华文化的源头、内容和思想内涵等三方面,概说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诸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先忧后乐,民贵君轻,兼济天下,独善其身,贵和尚中”等等。同时也厘清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各阶段的艺术特点及代表人物的序列。我深感中国之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的历史巧合与历史必然。
当天下午是西南大学教授邹顺康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师德建设》的讲座。自此我才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和“道德”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原来伦理强调关系,道德强调个体。伦理的义务是双向的,道德的义务是单向的。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高尚情操,不愧为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最终实现对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塑造。“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良好师德师风的影响和带动下,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24日上午,江津中学原校长,重庆市特级教师石怀湘做题为《<资治通鉴>的识人用人艺术》的讲座。《通鉴》通过对爱人喜施,宽容大度的刘邦识人用人的论述,我一下明白了言而无信的项羽,权欲与市井心态并重的韩信,处世不稳的商鞅以及王莽失败的原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资治通鉴>的识人用人艺术》让我感悟到立德修身,为人处世重要。无论是一名教师还是别的“行业人”,都应该读这部巨著。用古人的识人用人之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蹲下身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遵循儿童发展的需求,建设学风正,后劲足的优良班级。
当天下午,聆听重庆大学敖依昌教授的讲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大学》的人文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以《大学》为代表的儒家智慧,培育师道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25日上午,西南大学教授胥洪泉为我们做了题为《道家的教育思想》讲座,为我们阐释了道、道家、道教的含义,以及道家对教育的认识和教育方法。听了胥老师的讲座后,我不仅对“道”“道家”以及“道教”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还从老师的讲座中了解了许多的文化常识。比如“我国的线装书是明代中期以后才有的”,“我国最早的蒸馏酒出现于南宋”等。整个讲座过程中胥老师还不停地告诫我们: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细节,要善于思考。他让我感知到:做人,应该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下午,由拥有重庆易中天之称的重庆师范大学鲜于煌教授给大家带来《<史记>:史家之绝唱》的讲座。他围绕“《史记》精要提要”,讲了《史记》的记载;《史记》的五种体例;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史记》的内容和特色;《史记》的影响等八个方面,学员们都甘之如饴,豁然开朗,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自己还算是喜欢阅读的人,可听了鲜于教授的课,才知道我读的书专业性、深广度明显不足,知识面狭窄。鲜于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的我们中华古典文化的经典篇目:《离骚》《长歌行》《逍遥游》……到现在,我是一篇甚至一句也不会背。更不用说鲜于教授主讲的《史记》,更是未曾翻看过,“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看到了自身阅读的明显差距,为自己的积淀得太少而汗颜。习近平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从古代典籍当中去寻找师德修炼的途径与方法,我们应当从其中汲取充分而无穷的精神养料。
26日上午沙坪坝区教师进修校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代文主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从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怎么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明了参加这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7日,上午谢真元教授带我们品味了《红楼梦》,下午重庆华夏国学院黄明超院长为我们做《<礼记>与语文教学思想》的讲座。之后请来重庆民族乐团的六位艺术家现场为我们表演了《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几首民族经典音乐。
大师们渊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出彩的讲授,生动的课堂,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众多的历史典故,浩瀚的历史人物,漫长的历史天空,是我国宝贵地传统文化资源,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永远的心灵家园。古人贵“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次培训,使我感受到我们应该多读国学、史学类书籍来充实自己,让国学成为吃饭的筷子,信手拈来,随机生成教育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少年强则国强,时移世易,但不变的是,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依然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质量的提高靠什么?归根结底靠教育。教育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也有特殊性和时代性。
四书中的《大学》,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德行”的追求,中国古人孜孜不倦、景行行止。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身”。比如“爱国”,怎样才是爱国?这首先就需要对传统历史、革命史、党史有正确的、扎实的认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从了解家乡,了解祖国开始。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在书中和在旅行中、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体悟是完全不同的,也是缺一不可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兜里,另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脑袋里。这就是“知易行难”。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
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努力使自己成为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人民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严谨务实、苦干实干,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学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吸收、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把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不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者,也不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来日方长,时不我待,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