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共青团农场的创建与发展(1958—1966)*
2018-03-26谷景英
姚 勇,谷景英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1958年是我国“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社会主义阵营”赶超浪潮的影响下,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在大漠戈壁创建了7 个共青团农场,为国家的粮食和棉花生产作出了贡献。直到今天,这些农场依然在兵团乃至新疆发挥着作用。长期以来,学界对此无专门研究,本文就兵团共青团农场的创建与发展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
一、共青团农场创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然而,由于底子薄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困难重重。为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党和政府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对商品粮的需求急剧扩大,而中国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的产量不仅难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工业原材料的需求。“一五”期间,就出现了1953年和1955年两次粮食危机。落后的农业拖住了工业化的后腿。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只有扩大垦荒面积一条路可行。1949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46 822 万亩,1952年增加到了161 878万亩[1]。1955年7月正式通过的“一五”计划将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作为一项长远规划来进行布署,提出“五年内,将扩大耕地面积3 868万亩,到1957年达到165 745 万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应该积极地进行荒地的调查和勘察,完成1 亿亩荒地的勘察工作,完成4 000 万亩到5 000万亩荒地开垦的规划设计工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的开垦荒地做好准备。”[2]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明确规定:从一九五六年起,在十二年内,要求国营农场的耕地面积由一九五五年的一千三百多万亩增加到一亿亩左右。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组织移民和鼓励合作社组织分社或者派出生产队,进行垦荒[3]。要求到1967年,粮食总产量将比1955年的产量增加一倍半以上,棉花增加两倍。
1957年11月,毛泽东受邀参加苏联庆祝十月革命40 周年庆典。在庆祝大会上,赫鲁晓夫宣布苏联要在今后的15年内赶超美国。回国后,毛泽东再次启动了中国赶超型发展道路的按钮,很快在全国掀起了“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的“大跃进”运动。
我国的荒地大都分布在边疆地区。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素以地广人稀著称,是中国最大的省区,占全国领土面积的1/6。新疆的土地资源为中国之冠,在24.9亿亩土地面积中,农林牧可利用土地为10.28 亿亩。其中,宜农地占15.7%,约1.6 亿多亩[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新疆的耕地面积仅为1 800 万亩,人均耕地4.2 亩。新疆后备宜农土地资源有1亿多亩,居全国首位,主要分布在库尔勒—阿克苏地区、乌苏—昌吉和阿勒泰等地区。因此,新疆理所应当地成为新中国垦荒和农业开发的重点。
二、共青团农场的创建
新疆和平解放后,驻疆部队为减轻国家的负担而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随着朝鲜战争即将结束和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1953年,根据中央军委整编军队的指示,新疆军区将驻疆部队分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为了使生产部队扎根边疆屯垦戍边,并将其生产建设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4年10月7 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下辖10个农业建设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1个运输处。总人口17.55万人,其中职工10.55万人。有农牧团场43个,耕地面积为88.7万亩。其基本任务是:“统一领导全新疆农业部队加速完成国营农场的建设”,“适应兰新铁路修通后的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一方面能供应新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粮食、棉花和其他工业原料,一方面能逐年增加支援内地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工业原料。”[5]7-8
因此,兵团从诞生之日起,开荒、发展粮棉生产的任务就相当艰巨。针对当时新疆地多人少,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1956年夏季,4.5 万多名河南青壮年垦荒队员在国家的动员下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全国“大跃进”浪潮的鼓舞下,新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兵团进行生产“大跃进”运动。1958年2月24 日,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在兵团工会会员、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为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生产大发展,组织1958年生产大跃进而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兵团“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开荒一千万亩,争取更多一些。到1962年播种面积要达到1 100万亩以上,棉花面积预计将达到300 万亩以上,棉花的比重将由1957年的18%左右,上升到1962年的30%以上。”[5]155
1958年3月20日,共青团兵团第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决定,团的各级组织在保证完成本单位生产任务的前提下,选派优秀青年创建共青团农场,发动全体青年支援捐献,投资建场,不要国家一分一文①共青团兵团第二次全体委员会(扩大).跨过孔雀河,进军塔里木,创建共青团农场——关于义务劳动捐献资金,创建共青团农场的决议(1958年3月20日)[B].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006-02-0511(长)。。当日,在向全国国营农场青年发出的倡议书中规定:“全兵团每个共青团支部,派出自己最优秀的共青团员或青年一名,志愿组成一千名的青年垦荒队,创建六万亩面积共青团农场……保证当年建场,当年播种,来年大丰收。”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兵团全体青年.劈开梧桐林,开发塔里木,创建共青团农场——新疆生产兵团全体青年向全国国营农场青年的倡议(1958年3月20日)[B].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006-02-0511(长)。3月25日,兵团党委同意了团委的倡议,并要求“各级党委给予重视,动手办好这件事,确于‘五四'破土”[5]165。
倡议发出后,立即引起兵团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响应,在很短时期内,兵团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挖潜力、捐资金、献劳力的群众性运动。农一师副师长莫我若毅然捐款1 000元,胜利二场场长李朝弼捐款800 元,农工徐克捐款600 元[6]。农八师莫索湾五场的油漆工申克全拿出几年的全部积蓄800元,捐给共青团农场。安集海一场五队的马福招表示每月除要30元伙食费外,20年不要工资捐给共青团农场③农八师团委.关于筹建共青团农场的简要总结(1958年8月1日)[B].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004-08-0108(长)。。仅两个月的时间捐助建场资金达300余万元,献出青年劳力有5 000余名④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关于开展创建共青团农场活动的总结(1958年12月31日)[B].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004-07-0124(永)。。
按照兵团团委的倡议,在兵团70 000 名青年中抽调1 000名青年,开赴塔里木建设一个共青团农场。但由于青年们踊跃报名,农七师、农八师很快宣布不要国家投资亦不向兵团上交捐款和劳力,自建青年农场一个,增加开荒土地面积分别为20万亩和15万亩。受此影响,其它各师也准备仿效。兵团党委随之决定“能发动群众挖掘劳力潜力,建立青年农场的单位,可以不上交捐款和人力,除七师、八师已确定建立外,要求一师、二师、四师亦须各建一个,其它单位根据实际条件或建立青年农场或增加开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凡不建青年农场亦不增开荒地的单位,捐款和人力必须上交兵团,由兵团统一转调①兵团机运处政治部.关于捐款支援共青团农场的补充通知(1958年4月26日)[B].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006-01-0288(永)。。
在兵团全体职工的拥护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兵团先后创建了7个共青团农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新创建的共青团农场具有以下特点:
1.共青团农场的创建时间大都选在“大跃进”开始后的“五四”青年节,以“五四”精神激发青年建设祖国的热情和积极性。
2.从地域分布来看,除了一师、二师的共青团农场分布在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以外,其余5个共青团农场分布在北疆,这与当时重点发展北疆的需要相适应,也与新疆宜农土地资源的分布契合。
3.从人员组成来看,大都是从各团场选派的优秀青年,党团员比例较高,男青年明显多于女青年。如农一师选派的1 022人中,男职工825人,女职工197 人,25 岁以下青年672 人,党员64 人,团员362人②共青团农一师委员会.创建共青团农场简结(1958年7月23日)[B].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004-08-0108长)。。1956年,进入新疆的河南垦荒队员在兵团共青团农场创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农二师共青团农场五中队,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河南垦荒队员,团支部7个支委中,5个是河南的③农二师共青团农场团委会整理.农二师共青团农场五中队先进团支部材料介绍(1959年2月4日)[B].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004-07-0107(长)。。
4.从建场条件来看,共青团农场大都创建在荒芜人烟的戈壁大漠和苇湖荒滩上,自然条件恶劣,缺水、缺农具、缺种子,没有任何生活设施,没有房子住就露营,没有菜吃就拔野菜,其条件之艰苦堪比解放军进疆之初的大生产运动。
表1 共青团农场创建情况一览表④资料来源:李福生主编,方英楷撰:《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上卷)以及各团志。
尽管如此,共青团农场仍然创造了农业生产奇迹。据1958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共青团农场已开荒8.7万多亩,播种3.5万多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65万方⑤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关于开展创建共青团农场活动的总结(1958年12月31日)[B].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004-07-0124(永)。。
三、共青团农场的发展
1958年到1966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发展时期,也是共青团农场的创建和大发展时期。从兵团抽调出来的5 000 余名青年和陆续加入的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复转军人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共青团农场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1.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双提高
共青团农场成立后,立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竞赛运动。几乎所有的共青团农场都是白天开荒、修水渠,夜晚建房、栽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到1966年,7 个共青团农场的耕地面积达到66.11万亩,粮食产量达3.58万吨①该数据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历史资料汇编1950—2005》统计而得。。
表2 1958年、1966年共青团农场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增长表②资料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历史资料汇编1950—2005》。
从表2 可看出,一〇八团的耕地面积从1 305亩增加到109 500 亩,增长了84 倍;粮食总产量从最初的5吨增加到2 884吨,增长了576倍。
共青团农场在开荒造田、发展粮食生产中组织丰产攻关小组,探索高产经验,涌现出不少农业技术人才。1962年,农一师十二团一连副连长郭文斌带领丰产组种植960亩玉米,亩产347.5公斤,其中400 亩达到400 公斤,被誉为“玉米大王”。1965年,上海青年朱新珍、李世亭、顾玲玲、张新娣、杨月琴等,精心管理106亩长绒棉,平均亩产皮棉52.5 公斤,总产值30 051 元,人均产值6 332.75元,被场党委树为青年标兵[7]。
2.职工队伍不断壮大
兵团成立之初,劳动力的不足成为制约兵团发展的瓶颈。恰在兵团创建共青团农场之际,1958年8月的中央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中央决定自1958年到1963年五年内,从内地动员570 万青年到这些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其中从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动员去新疆200万人,占动员青年总数的35%。
从1959年到1966年,先后有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支边青壮年及家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知识青年,全国各地的复转军人及家属,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等来到新疆,其中一部分被分到兵团各师团,壮大了兵团的职工队伍,提高了团场的人口素质,为兵团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从表3 来看,农一师十二团人口增长最快,增长了5倍。1959年6月至1960年9月,农一师十二团接受安置了湖北支边青壮年197 人;1963年至1965年安置了上海知青1 986人;1966年接受南京军区转业军官及家属807 人[8]31-32。其它各师的共青团农场人口增长的方式也基本如此。
表3 1958年、1966年共青团农场的人口增长表③资料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历史资料汇编1950—2005》。
3.水利建设获得大发展
新疆是典型的沙漠绿洲灌溉农业,水利建设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部队从大生产运动开始就十分重视发展水利建设,1958—1960年,兵团更是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因此共青团农场成立后就投入到水利建设热潮中。
农二师三十一团一成立,就将全部人力投入到卡拉总干渠的修建工程中去④农建二师共青团农场党委会.共青团农场建场以来工作简报(1958年5月28日)[B].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004-08-0108(长)。。两个半月完成师分配的3.6公里、11.52万立方米土方的任务;当年修成支干渠3条,长10.86公里,结合开荒造田又修好支渠、斗渠、农渠和条田内的毛渠[9]。1958年—1959年修建了卡拉水库一库,库容2 9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9 000公顷,年产鱼10吨[10]591。
农一师十二团的女共青团员王士卿、王华玲、赵爱莲、郭桂荣、赵桂荣5人组成的突击小组,在挖南干大渠劳动中,与24 个男青年突击队展开对抗赛,用苦干、实干加巧干,打赢了对抗赛,创人均搬运土方72 立方米的最高工效,完成定额的907.85%,被誉为“塔河五姑娘”[8]5。
农六师一〇八团为了不与地方争水,积极探索打井技术开发地下水,取得了旱涝增产的可喜成绩。1965年是奇台旱情最为严重的一年,一〇八团的农作物却并没有因为缺水而受旱①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开发地下水情况简介(1965年6月)[B].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004-06-0306(短)。,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与1964年持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比1964年增加了471吨[11]。
农四师六十九团1958年引伊犁河的水修建了察布查尔大渠;农七师一三〇团1958年开挖西岸大渠,引玛纳斯河水进行灌溉,1959年引奎屯河水修建黄沟一库、泄水渠黄沟干渠[10]599;农八师一五〇团当年就开挖完成团场输水大动脉——三支干土渠工程11.7 公里,接着又开挖一、二、三支渠和斗渠。至1960年,修成各类渠道总长766.4 公里,基本形成灌溉网络[12]72。
所有共青团农场的水利建设,都是按照兵团的统一部署,从小规模、分散、单一的渠道建设发展成有计划的、较大规模的永久性工程建设,由局部兴建走向流域治理,由单一灌溉走向综合利用。
4.林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兵团成立之初就把林带同条田、道路、渠道、居民点一起列为建设正规化农场的五大内容之一。
1958年兵团副政委张仲翰提出:“开荒到哪里,种树到哪里……要三年成林,四年成荫,达到农场的园林化。”[10]629
20 世纪五十年代,兵团农场主要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分布,而各师的共青团农场更是建在条件艰苦的戈壁荒滩和沙漠边缘,气候干旱,风沙肆虐,因此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尤为重要。
表4 1960、1966年共青团农场的林业面积和果园面积增长表②资料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历史资料汇编1950—2005》及各团志。
从表4可以看出,农八师一五〇团的林果业发展最为突出。1958年7月1日建场时,农场党委就作出“先建居民点、主干道路,后造条田、渠道林”的计划,提出“一年育苗、三年绿化”的号召。当年秋季,在开荒造田、修渠、生产、建房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职工利用夜间加班突击造林646 亩,育苗18.2 亩,定植果园13 亩[12]103。1959年掀起了第一次植树造林的热潮,大造“青年林”,当年共造林4 127.4 亩。1966年掀起第二次植树造林高潮,当年全场造林5 088亩[12]104。
一五〇团在防风固沙、保护生态平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963年,国家科委工作组、自治区三干会、农垦部农田防护林现场会的与会人员先后到一五〇团考察。1964年10月,西北陕甘宁青四省代表团及新疆地州级干部代表50多人来一五〇团参观绿化,一五〇团植树造林的经验通过《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建设报》等在全国推广。1978年9月,联合国治沙考察讲习班的7个国家的17 名专家来团场参观,对该团一致好评。1980—1995年,一五〇团获国家级奖励14 次,获兵团、自治区奖励14次。
共青团农场的果园业大都从1960年开始起步,团场建大果园,连队建小果园。果园以种植苹果为主,此外还有梨、桃、葡萄、杏、李子、核桃、枣、樱桃、无花果等。由于新疆果树产量较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引进优良品种。
5.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疆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由于起步早、发展快,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早在1950年1月,新疆军区就“向苏联订购半机械化农具1.25万架,拖拉机26台,联合收割机6台,机力农具75 架”[13]17。由新疆军区生产部队发展而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957年末,新疆共建机耕农场46 个,耕地面积340 万亩,有拖拉机1 028 台,联合收割机235台。其中,兵团机耕农场40 个,耕地面积337 万亩,有拖拉机899台,占全疆总数的87.4%,联合收割机226 台,占全疆总数的96%,机耕、机播、机收小麦程度分别为55%、65%、70%以上[13]4,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共青团农场建立初期主要以人力、畜力为主,只有少量的拖拉机、收割机及其它农业机具,此后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增长,农业机械化程度逐年稳步提高。
表5 共青团农场的机械化程度增长表①资料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历史资料汇编1950—2005》。
从表5来看,虽然共青团农场的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一三〇团建场时只有2台拖拉机,机械总动力仅为65 千瓦,到了1966年拖拉机台数增加了4.5 倍,机械总动力提高了16 倍。1965年,六十九团的机械化程度达到84%。一五〇团按犁地、平地、播种、中耕、开沟、追肥、喷药、收获8项作业平均计算,机械化程度达到95.3%[12]14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兵团农业的发展,也为新疆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共青团农场成立的初衷是开荒造田、发展经济,为兵团支援国家粮棉需要、救济灾区作出贡献,如1963年12月29 日兵团支援河南救灾粮400万斤(其中玉米300万斤、高粱100万斤)②兵团物质供应处.证明(1963年12月29日)[B].乌鲁木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馆,008-01-0241(永)。。共青团农场在稳定边疆、保卫国防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2年,新疆兵团遵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新疆军区的指示,在新疆西北、东北和西南边境地区先后建立了58个边境农场。“边境农场的实质是以劳养武、劳武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国防组织。”[10]730因为形势发展的需要,7个共青团农场中的六十九团、一〇八团和一一〇团成为了边境农场。从此他们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平时生产,战时参战,在祖国的西北边陲用血肉之躯筑成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共青团农场是在大跃进形势下,由兵团共青团委倡导组建的国营农垦企业,从组建之日起,就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兵团的发展农业、屯垦戍边的使命,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兵团各团场调整经营思路,因地制宜,多业并举,已由单纯的生产型向优化整体环境的方向发展,不仅促进了兵团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对新疆的政治稳定、民族和谐、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