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当年名贤治学风采
—— 文史专家王尧礼谈《贵州苗夷社会研究》整理
2018-03-26陆青剑赵相康
文/陆青剑 赵相康
著作简介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
吴泽霖、陈国钧等(著)
王尧礼(整理)
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由大夏大学教授吴泽霖、陈国钧主编的论文集,收入吴泽霖、陈国钧、李植人、杨汉先等学者,从1938年到1942年间,深入贵州毕节、安顺、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展开田野调查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多篇。全书20余万字,内容涵盖贵州少数民族地理分布、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语言等,真实地记录了70多年前贵州省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尚,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术研究。
1938年到1942年,国难当头,大批东部高校迁址西部,大夏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在贵阳办学期间,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的教师深入毕节、安顺、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展开田野调查工作,写出一批反映当时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文章,汇成《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一书。2004年,民族出版社(北京)重版这部书。《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主任、《贵州文库》总纂办公室编纂王尧礼说,重版本是嘉惠学界的好事,但校勘欠精,因为事关贵州文献,故《贵州文库》将之列为重点文献书目,由他整理出版面世。
在位于贵阳市中华北路西侧的《贵州文库》总纂办公室,王尧礼每天扎进各种典籍中,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整理和研究,并对文本结构进行规划和调整。在整理《贵州苗夷社会研究》的过程中,王尧礼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1983年编印的《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贵阳市档案馆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黔境民风》、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吴泽霖民族研究文集》为参考,认真校订。
王尧礼在研究中发现,最早用现代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的是西方传教士,国内学界则迟至抗日战争时期才开始。当时大批学者随大学或其他科研机构内迁贵州,在贵州作实地调查,除《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各篇目所列的作者外,还有岑家梧、李方桂、芮逸夫等著名学者,而成就最大的是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
私立大夏大学原在上海,1937年西迁来黔,很快就进行少数民族调查研究。许多学者都立刻敏锐地觉察到,贵州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为长期处于闭塞状态,存留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术研究资源,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由于西南诸省一向闭塞落后,少数民族一向被视为‘化外之民’,要稳定西南,就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交通等,加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重新认识、研究少数民族,成了一切开发、建设的前提。大夏大学的调查研究经费由内政部提供,就是明证。”王尧礼说。
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的前身是大夏大学迁到贵阳后于1938年春设置的“社会经济调查室”,隶属于文学院,次年更名为“社会研究部”。社会研究部的核心任务就是对贵州少数民族“从事进行有系统之研究,以冀促成贵州社会建设之事业”,吴泽霖和陈国钧负责社会研究部的日常工作。
经过精心梳理、研究,《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两位重要作者吴泽霖和陈国钧的人生轨迹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吴泽霖是留美博士,回国后初到上海大夏大学任教,先后担任社会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抗战爆发后随大夏大学内迁贵州省贵阳市。1941年因贵阳遭日军空袭时住宅被毁,夫人病亡,他遂辞去大夏大学职务,应邀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贵州期间,曾在各地广泛征集文物,在大夏大学建立苗夷文物陈列室,并在贵阳举办民族文物展览,是中国早期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开创者之一。王尧礼介绍说,吴泽霖同一时期还写了《炉山黑苗的生活》,7万字,单独印行。1956年吴泽霖作为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组长在黔东南进行试点调查,撰写了长达10万字的《贵州省清水江流域部分地区苗族的婚姻》,1958年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办公室付印。
陈国钧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后留学荷兰社会研究院,回国后在大夏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内迁,其间在社会研究部协助吴泽霖开展日常工作,深得吴泽霖的赏识,为《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一书的出版做出巨大贡献。后转而从政,再后来到台湾继续当老师。
王尧礼说,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成立之后,立即组织“西南边区考察团”,积极开展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吴泽霖、陈国钧与社会系诸生一道,“不惜心力与时间,餐风露宿,博采周咨,阅时四年”,分赴各地调查,其中包括贵州苗夷概况调查、贵州苗夷民俗资料搜集、黔东南苗夷生活调查、北盘江流域苗夷状况调查、贵州各种苗夷语言调查等田野工作,足迹遍及贵州今天的毕节、安顺、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取得丰硕的成果,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先后出版《民族学论文集(第一辑)》《炉山黑苗的生活》《贞丰仲家语字汇》《威宁大花苗语字汇》《安顺苗夷的生活》《苗胞影荟》《贵州苗夷社会研究》等学术著作。还编辑出版了《社会旬刊》、大夏研究部乙种丛刊等刊物。其中《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一书中的许多论文,可以说是社会研究部田野调查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学术价值的成果之一。此外,征集贵州少数民族文物也是社会研究部的工作重点之一,他们一共征集到各类文物2000余件,并举办了3次展览,社会反响良好。
1942年8月,《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作为大夏大学“苗夷研究丛刊”之一,由贵阳文通书局印行。2011年王尧礼编辑《民国贵州文献大系》时,将之列入第一辑出版。王尧礼认为,整理民国文献要比整理明清文献更为急迫,因为民国文献纸张很差,保存期短,而且未经系统整理。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这本书,王尧礼付出极大的心血,他一字一句地做了三次校订。虽然是白话文,但初版是抗战期间印制的,纸张粗劣,错讹脱衍很多,校订难度很大。为了校勘,他还找了当年的报刊和学者们的文集作参校本。在家里,他跟夫人对读,一个人看另一个人读,然后交换读、看,至少3遍。此外,王尧礼还请同事看一遍。“在点校时发现有些地方明明知道错了,但是你不能随便去改,这就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进行佐证。如果你没有把握订正,那就宁可保持原貌。自己做了这件事后,才觉得有多难。”
◎ 王尧礼
名家推荐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是民国时期国内学界第一次利用西方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知识的科学方法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的著作,是一本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论文集。该书对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所描述的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其中的许多内容,时至今日发生巨大变化乃至消失,要了解半个多世纪前贵州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土民情,对比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该书却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因为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