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性和QT间期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
2018-03-26桑城郝恒剑许骥史力生
桑城,郝恒剑,许骥,史力生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的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据文献报道,美国猝死患者中将近80%是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所致,其中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占20%左右[1]。电生理检查因其属有创操作而在临床应用中受限,心电图(EGG)检查为无创检查手段,虽然T波电交替、T波波峰至T波终点间期(Tp-Te)、心室晚电位等指标的阴性预测值较高,但敏感度不尽理想[2],所以寻找更多的无创性指标来预测VA的发生是临床医生十分关心的课题。AMI伴发VA时可出现明显的心电图QT间期变化,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与电不稳定性。目前对QT间期离散度的研究较多,而缺乏对QT间期变异性(QTV)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对QTV和心率变异性(HRV)与AMI患者发生VA的关系作了探讨,以期对心肌梗死后VA的预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AMI组:选择2015年3月~2017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住院的75例心电图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依据美国心脏学会(AHA)与世界心脏联盟(WHF)2007年心肌梗死标准,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龄47~76岁,平均65.1±7.9岁。对检查出的VA按Lown's标准分级[3]分为亚组:Lown's 1~2级组21例与Lown's 3~5级组54例。本组均行临床生化、EGG、Holter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肺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等其它疾病、先天性长QT综合症、心律型室性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及近期内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者;依从性差或者拒绝参加研究者。正常对照组: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2~68岁,平均59.7±8.4岁,心脏查体、心电图检查、透视均正常,无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使用美国GPHolter监测HRV和VA,HRV包括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index)、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index)、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VA采用Lown标准[3]进行分级,无室性早搏为0级,室性早搏每小时<30次为1级,室性早搏每小时>30次为2级,多源性室性早搏为3级,室性早搏成对连发或3个及以上连发为4级,RonT型室性早搏为5级。以三通道中QT间期最长通道为测量通道,以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与等电位线的交点为QT间期,24 h每小时整点取7.8 s心电图,测量每个QT间期,并取其均值,QTV即为24 h QT间期的标准差。昼夜段时间划分:日间8:00~22:00,夜间22:00~08:00。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HRV比较 AMI组SDNN、SDNNindex、SDANNindex、rMSS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表1)。
2.2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QTV比较 AMI组24 h QTV、DayQTV、NightQTV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表2)。
2.3 Lown's 1~2级组与Lown's 3~5级组比较 Lown's 3~5级组除rMSSD外,其它SDNN、SDNNindex、SDANNindex均明显低于Lown's 1~2级组(P<0.05),Lown's 3~5级组24h-QTV、Day-QTV明显低于Lown's 1~2级组(P<0.05),Night-QTV无明显差异(P>0.05)(表3)。
3 讨论
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可触发致命性VA[4]。当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活性与迷走神经活性的协调失衡时,心血管系统功能将出现明显紊乱,从而引发严重心律失常。
表1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HRV比较
表2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QTV比较
表3 Lown's 1~2级组与Lown's 3~5级组比较
HRV是评估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量化指标,可随着交感神经活动的减弱或迷走神经活动的增强而增高[5]。AMI合并VA患者的HRV减小,说明处于支配心脏自主活动的迷走神经活性减弱,而交感神经兴奋增强的病理状态,这种病理状态表现了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发生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与电不稳定性,从而容易促发VA的发生[6]。
存在争议的是,虽然目前多数学者赞同HRV是定量评估自主神经的有效指标,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HRV反映的是窦房结水平的自主神经调节,一些指标的减小并不能反映瞬时恶性VA的发生[7]。本研究结果显示,AMI患者中反映总体自主神经张力的SDNN明显减小,反映交感神经活性的SDANNindex明显减小,反映迷走神经活性的rMSSD亦明显减小,与既往研究相符;不同Lown's标准分级比较,Lown's 3~5级组的SDNN、SDNNindex、SDANNindex均明显低于Lown's 1~2级组,提示HRV变化与VA的发生有关,其减低幅度与VA严重程度一致。rMSSD无明显差异,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为室性期前收缩程度主要与交感神经活性的强弱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为本研究样本数较少的缘故。
心室复极表现不一致或不稳定被认为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一个原因,而通过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能够反映心室复极的情况。研究发现,猝死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相邻的心室复极时间有差异[8]。动物实验亦发现,动作电位不均可导致心室颤动的阈值减小,标测技术往往很繁琐,而通过EGG测量QT间期则方便得多[9]。有关QT间期离散度的研究较多,但限于其在理论及方法上有失严谨,对其的争议较多[10]。为此本研究通过QTV反映QT间期的变化,结果显示,AMI患者的QTV明显减小,且Lown's 3~5级明显低于Lown's 1~2级,白天QTV长于夜间,提示AMI患者VA的发生与QTV变化有关,QTV缩短将会增加VA的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目前对其中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为梗死时部分心室肌细胞变性或坏死,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心室肌细胞兴奋程度减弱,动作电位第3相位延长,从而造成心室肌的相对不应期延长,而这极易引发VA发生。
本研究也存在样本量小、入组患者药物治疗不是完全充分等问题,如能给与更强干预,随访患者心电活动改善则能更好的推进研究。综上,AMI患者的HRV和QTV随着VA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明显减低,相关性明显,有可能在今后成为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1] 郭晓玲,李广平,许纲,等. 心肌梗死后心率变异性、心功能、早期复极、碎裂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2,01(23):70-3.
[2] 常阳. 吸烟对心率变异性和QT间期、QT离散度的影响[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2,05(18):4-6.
[3] 邹雪,廖易,唐黎,等. 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分析[J]. 重庆医学,2010,02(30):164-5.
[4] 陈惠平,肖峰,李小荣,等.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性[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04):70-2.
[5] Patel RB,Ng J,Reddy V,et al. Early repolarization associated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irc Arrhythm Electro physiol,2010,3(5):489.
[6] 庄建军,宁新宝,都思丹,等. 过速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短时非线性心率变异性预测[J]. 科学通报,2012,05(14):520-7.
[7] 王玲,马相乾,晁景丽. 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08(14):712-3.
[8] Smith ML,Hamden MH,Wasmund SL,et al. High-frequency ventricular ectopy can increase sympathetic neuronal activity in humans[J]. Heart Rhythm,2010,7(4):497.
[9] 李叶青,邓松柏,佘强. 凌晨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01(24):90-2.
[10] Huikuri HV,Makikallio TH,Raatikainen MJ,et al. Predic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ppraisal of the studies and methods assessing the risk of sudden arrhythmic death[J]. Circulation,2013,1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