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报大楼百岁生日记

2018-03-25

记者观察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报馆报业大楼

编者按:《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深远的一份報纸。它自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共出版27000余期。它秉承着“以史自役”的办报方略,尽力全面、详尽、真实地记载每天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1918年落成的申报大楼屹立至今,见证了我国报业的百年发展史,也是新闻行业的标志性建筑。

1918年10月10日,在上海中心三马路上,一幢富有现代感的新式大楼的落成仪式吸引了众多社会名流和市民。大门门楣上“申报馆”三个字耀眼夺目。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望平街(今山东路)街面房舍大多是低矮简陋的两层小屋。唯有位于望平街与汉口路拐角的这幢申报大楼傲然屹立在中国最早的报业大街上,成为一座丰碑,到现在它已傲立了整整一百年。

望平街一一中国报馆街

上海的山东路在19世纪中叶是一片农田。1840年后,来上海淘金的欧美人尤其英国人络绎不绝。1850年前后,英国传教士麦都司在此陆续开设墨海书馆、基督教堂和仁济医院,并在医院前面修了条马路,名庙街。1865年,由英租界工部局定名,街南段名“麦家圈”,北段称“望平街”。这条长不过200米、宽约10米、短小又狭窄的碎石铺就的小街,显得寂寞冷落。其右边有块地成了“外国坟山”,即“洋人公墓”(今黄浦体育馆所在地)。望平街自大马路(今南京路)起,四马路(今福州路)止,中间横穿二马路(今九江路)、三马路(今汉口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网。

1945年,望平街易名为山东中路至今。虽然它的大名戛然而止,但这条街的历史就是中国近现代报业史,这里的报人们为自己是望平街一员感到无比自豪骄傲。开启这条报街的第一人,当数来沪的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

1872年,他与其兄腓尔特力克·美查在沪经营茶叶、丝绸,亏了本。他见沪上仅有的一家《上海新报》行情不错,便决意改行开报馆。他们选择了地价合宜的山东路197号(今已不存)小屋作馆址,报名《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意为在上海办的报纸(在民间“申”字代表上海)。

由于美查办报方针本着中西结合的理念,秉持“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着想”,大胆启用华人担任主笔编务——这在当时外国人办的诸多报刊中,《申报》是第一家;又将一般百姓设定为读者对象,内容通俗易懂,因此创刊后深受大众欢迎,当年就打败比它早创刊10年的《上海新报》,独步上海滩整整20年。

随着1893年位于望平街汉口路的《新闻报》、1904年位于望平街福州路的《时报》创刊,它们与《申报》形成报业三足鼎立势态。之后大小不等的报馆接踵而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晶报》、各种“外报”“晚报”……走马灯般此起彼伏的党派报、革命报、娱乐报、消闲报、白话报、女报等,各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蔚为大观。望平街遂成了中国报业发祥地,有了“报馆街”的名声。那些开设在周边的由北方南下的报馆,挤占不到这里的寸金地,也兀自标榜是望平街的一员。这条毫不起眼的小街,竟然成了万众瞩目的新闻消息吞吐站,报纸、报商、报贩集散地,创造了我国报业鼎盛的首个黄金时代。它的地位在上海乃至中国新闻百年史上举足轻重。

浴火重生,艰难缔造

在近代中国报业史上有句俗话,谈及报业不得不提《申报》,而谈及《申报》则不得不提史量才。《申报》由洋人创刊后,到1889年发行量已达6000份之多。1909年美查回国,将该报卖给席裕福,主办权回到华人手中。然而之后《申报》营业不振,几经易手,直至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才迎来新的转机。

史量才原名史家修,生于1880年,江苏江宁县人。1899年考中秀才,1901年考入杭州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1908年起,史量才开始担任《时报》主笔。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积极参加革命,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又在上海海关等处担任过一些公职。然而他亲眼目睹辛亥革命失败的过程和政权的嬗变,对尔虞我诈的政治生活感到十分失望,便渐渐远离政治,全力转向新闻事业。

1912年,《申报》在市场竞争中一败涂地,发行量萎靡不振,老板席子佩欲将其抛售,而它正是史量才心仪已久的载体。1912年9月23日,史量才与张謇、应德闳、赵凤昌等人合资,以12万元买下《申报》的所有权。1912年10月20日,史量才正式接手《申报》移交事宜,又约请张謇、赵竹君、应季中等名流以期票方式参加报纸经营,史亲自担任总经理、张竹平任经理、陈景韩为总主笔,“三驾马车”合力向前,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报人生涯。

经史量才大刀阔斧的改革,申报馆出现一派蒸蒸日上的兴旺景象。然而好景不长,原老板席子佩留任报馆,因经济纠纷将史量才告到会审公堂。这场官司导致史量才被罚赔24.5万两银子,而且必须将报馆作抵押。申报馆无奈只得搬到天津路,每天黎明将印刷好的《申报》用车送到望平街销售,大费周折。雪上加霜的是,此时参股者要抽走资金,全部退出。生死存亡时刻,全馆同人劝慰、激励史量才,愿上下一心、共渡难关。望平街上的热心人士也给予同情,出手相助。这样,史量才最终脱困,又以低廉优惠的价格,建造了一幢世界一流的中西式办报大楼。1916年,史量才收购了合资人的股权,开始独家经营《申报》。同年望平街汉口路拐角,申报大楼工地的第一根桩打下,两年后,一幢五层大楼拔地而起。

气象万千的申报大楼

1918年10月10日,申报馆举行隆重盛大的新大楼落成典礼。鞭炮响彻云霄,锣鼓齐鸣,大楼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前来庆贺的各界名流、慕名而来的读者、过路的市民无不驻足仰视。望平街因这幢气派的新大楼,几乎被包围得水泄不通。

申报大楼是由国人设计、建造的首幢近代新型报业大楼,占地736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外墙檐口下部、壁柱上都有花纹,东北两面墙上在每层开有10扇长方形大窗,共计100多个房间。它的造型仿佛一艘待搏击惊涛骇浪的战舰,两条马路拐角交集的尖角头部被削平了,成为方形船头。船头墙面虽不开阔,却是迎接八方来客的正大门。在大门门楣上横挑着坚硬的花岗岩,“申报馆”三个大字凿镂其中。

从大门或汉口路309号边门进入大楼,每級楼梯都置放着盆花。营业大厅拱弧形厅顶宛如倒置的盆景盘,营业厅的望平街墙面装有取报窗。309号边门内的右墙开了一扇门,作通往隔壁电梯和楼梯间的进出通道,方便人员进出。

二层“总经理室”门墙齐腰高的墙面两边嵌有可插旗杆的钢圈,正前阳台独立外挑,可作露天演讲台。身后门内便是史量才的总经理室。二楼是大楼中枢神经区,总经理办公室的东边紧贴编辑部,北边汉口路则是稽核室、总主笔室、翻译室。后面大面积是活版室和浇字室等。三层四层设有适用不同业务的众多房间,三楼还设有大餐厅。

五楼的大会议室套着小办公室——这里有史量才处理他任日报公会会长相关事宜的办公室。五楼最重要的地方是《申报》保存收藏专室。史量才倾毕生心血珍藏的一部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的《申报》,就珍藏于此。

在接手《申报》之初,史量才发现《申报》自创刊以来整整40年间竞未留存一份完整的历年资料,他上任伊始就决定收购全部旧《申报》。为此他曾花9年时间,多达117次刊登“征收全份旧申报”的广告,并屡次登门拜访藏家,高价求征,仍不得全份旧《申报》。史量才在1928年的《申报》二万号庆祝会上表达了百般搜求之目的:“慨自17年中,兵争扰,而国家之文献荡然无存。一旦政治清明,朝失而求之于野,此戋戋报纸,或将为修史者所取材乎。”后来,他向一位收藏者张仲照(字笙香)坦陈:收藏旧报是为了给社会立一个较有权威的言论机关,为后人修史取材之便服务。张仲照被感动了,终于将其收藏的自《申报》问世起1万多号旧《申报》(仅缺7张)无偿捐赠给申报大楼。史量才为此欣喜若狂,捧着亲自题写的“申报之友”的赠幅到张府答谢,并与张仲照合影留念。这些旧报被安放进特辟的申报收藏专室,并在室内两面墙上分别悬挂申报创刊人美查与张仲照的照片。

六层是“屋顶花园”。大楼底层则是生产场地,包括报纸杂志的印刷间、机器设备房等工场。仅1918年、1919年、1921年,申报馆先后就添购4部从美国进口的最新式印报机。10万份报纸,用两小时就能印毕,推动报纸销量成倍增长。

整幢楼耗资超过70万两银子,拥有当时的各种一流设备房:照相铜锌版部、排字房、浇字房等;设有藏书室、会议室、会客室、餐厅、弹子房、浴室、修容室、卧室等;上下楼还设有直达地下室的运载货物的升降机,可谓集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食宿于一身。随着业务发展,人员与日俱增,办公场地又觉狭小。1929年7月,申报馆又在屋南添建新屋,与旧屋合成一口字形大楼。自此,申报大楼宛如皇冠上的明珠,照亮了整条报馆街。

辉煌的报业巅峰

为了纪念新大楼的落成,申报馆印发《申报馆纪念册》和两大张套红的“增刊”,特别报道了这次中国报业史上的盛况,刊登了各方的赞颂之词与祝贺信。

现代化的新大楼为《申报》拉开阔步前进和走向世界的序幕。史量才邀请国内外同行领袖、专家学者来新大楼参观聚会、互相切磋,带领《申报》在与国内外交流中走向报业巅峰。

1921年,做了大半辈子新闻记者的美国总统哈定发来贺电:“《申报》乃中国报纸之最新新闻学进行者”,“能发扬共和之光明于全国”。同年11月21日,申报馆迎来世界报业泰斗、英国《每日邮报》创办人、《泰晤士报》主人北岩勋爵,他参观了全馆每层各部室,看到整幢大楼布置安排得井然有序,不禁惊叹世界上唯有《申报》及《泰晤士报》有此现代化的规模与气势。他给予的高度评价,使《申报》声名远播,成为与当时的世界第一报《泰晤士报》并驾齐驱的国际名牌大报。此后,史量才被推举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申报大楼将史量才推上了世界报业的耀眼地位,同时申报馆的文化事业也逐渐攀上巅峰。

到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申报》的发行量已从7000份跃升到15万份。申报馆还出版了百科全书式的《最近之五十年》和大型刊物《申报年鉴》《申报月刊》《申报丛书》《申报地图》《申报文库》《上海名人辞典》等众多文化史册,又创办了“申报三校一馆”文化教育机构等。

世事沧桑变幻,如今汉口路报馆街上曾经繁华一时的报馆或闭封、或撤退消失,唯独申报大楼历经百年风雨不倒,始终守望在原地。1949年5月27日,上海正式宣布解放。《申报》宣布停刊,申报馆转为解放日报社使用。5月28日,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解放日报》的创刊号就出现在了上海的大街小巷。新时代的媒体人在这幢申报大楼里继续书写着新中国的新闻史,继续为人们提供着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报馆报业大楼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报馆在中国新闻教育缘起与演进中的双重角色(1912—1949)
近代重庆地方政府的报刊出版活动
未来已来8
增强资本运作促进报业经济发展
报上花花世界报下戚戚小人
大楼
数字报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省电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