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节背后的记者

2018-03-25韦星

记者观察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理想

韦星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记者最大的成功。

每一家报刊的关停整合,总能在人们错愕、不舍,甚至是幸灾乐祸中,催生一波又一波的刷屏潮。

因为关停的报刊,不只和记者的饭碗有关,也和公共的“饭碗”有关——至少,里面也曾装着读者的精神食粮。

今天,再有报刊关停或知名媒体人出走,刷屏依旧。只是,不再有当初的错愕,更多人则在默默转发中,强化一种心理认同:行业已变,大势不可逆,回天已乏力。

一些记者选择了出走、改行,比如做公关,做他们曾批评、如今反过来专门公关媒体的经理。

必须承认,到了今天,互联网大势不可逆,因为互联网冲破高成本的发行边界,便捷通达任何一个有信号的角落,实现了顺畅沟通和阅读。

应该承认,任何新事物从出现到迅速占领市场,并成为一股不可逆的大势,和其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滿足公众的需要有关。

互联网在技术和平台上的重大突破,确实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社交和阅读的需要。这是技术更迭带来的发展和进步,这势不能“逆”,只能“顺”。否则,伤痕累累。这是当下已然的大势和现实,毋须讳言。

但无论势如何变,记者的职责和性质,一直没变。本质上,记者就是“做人心”的工作,就是做“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但现在,纵观传媒行业,最可怕的其实不是行业变了,而是记者变了。11月8日是记者节。我们聊聊记者,聊聊自己。

01 不要让形势左右了你的努力

我们知道,农民的玉米,在地头卖,一根只能卖到5毛钱。同样的玉米,在肯德基,小半截就卖到5块钱。

这是平台和场域不同的结果。

记者就像种地的农民,他们也需要看“天”吃饭。天气好坏可以影响到农民玉米的收成,但不意味着,天气恶劣时,农民就颗粒无收。不意味着,农民在恶劣天气中,只能做无所作为的挣扎和等待,而且还冠冕堂皇地给自己一个“坚守”的美名,但这不是坚守,这只是留守。

真正合格的农民,不会被动地看天吃饭,他们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在恶劣天气的年份,也把优质的玉米培育出来。

互联网的便捷通达和海量信息,无疑对传统媒体采编、发行和广告“三轮驱动”的传统运营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对媒体人和媒体行业而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这些变化,就是最大的“天”。

变“天”伊始,很多人争着抢占互联网的风口,或逃离了传统媒体的行业,而我们依旧在坚守。但不是在等死,而是在坚守中努力,在坚守中观察事态发展,以更好地精准发力,目的是打一场逆市飘红的翻身仗。

事实证明,上帝未曾亏待过任何一个努力的孩子,我们活得好好的,没有见到传说中的“风声鹤唳”。

当然,我们坚守还因为我们深信,真正的理想,从来都不是挂在口头上说说而已。我们深信,真正的理想,从来不是唾手可得,在通往理想的征程中,从来都布满了荆棘,充满了艰辛。也因此,理想弥足珍贵。也因此,理想才是那样的闪光和诱人!

记者应该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所以,我们从未执拗和纠结于用什么形式呈现我们的作品,因为我们知道,媒体人最大的价值应该是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然后寻找到更有影响力的传播渠道,实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成为成风化人、温暖社会前行的一股力量。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彩,也都会存在着时代的幽暗和不足,但不怨天尤人,并在现有的条件和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这才是媒体人应有的生命底色和从业风采,媒体人不应该在怨天尤人中,不断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寻找借口,而应该在逆境中挖掘和探寻到前行的动力。

否则,在不断的抱怨和焦躁中,主动放弃武器,丢盔弃甲,这将是记者最大的失败。

02 “做最好的自己”仍是不变的趋势

记者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处变不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记者最大的成功。

我至今认为,记者是一份很诱人的职业,采访的旅途尽管充满孤独和寂寞,充斥着一些人的恶意阻挠,甚至还会遭到受助者的怀疑和排斥,但采访过程充满挑战和趣味,所以这15年来,我一直在一线,未曾离开,因为我的理想就是“有理想地生活”。我相信,很多坚守者亦是这样认为。

要知道,为了生活,很多人不得不屈从于残酷的现实,他们只好把理想和初心深深隐藏,嚼烂在肚子里,深埋起来。

做记者尽管不会富有,但生活之余,还可以关心家国命运、关心社会不公,在乎陌生人的生死安危,这是一份足以涵养理想和生活的职业,这是一片可以安放灵魂、舍弃焦躁的净土,那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很多不满足,始于内心不断诱发出的错误导向,并使得这种导向背离理想,越走越远,忘了初衷,迷了归途。

过去,很多记者在“发行量多大”“利润多高”“平台多大”等氛围中成长起来。似乎在“发行量大,利润高,平台大”的单位上班,就说明这个记者能力很强,说明这个记者功劳很高。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大多数传统媒体正处在当下普遍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不如以前的情况下,这是否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在报刊的领导者和记者的水准,都大不如从前?如果是,那还是同一拨记者和领导在坚守的单位,又该如何解释?

其实,记者对一个单位的认知应该是拿“稿”说事,看这个平台在内容的建设上,有怎样的作为,而不是她赚了多少钱、有多大的发行量,或她的平台是哪个级别的。因为这些因素都不能成为记者足以傲娇的资本。背靠大树的记者,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大树。

经过一场场喧嚣的论争过后,“内容为王”这一底线和常识,才再次成为纸媒和网媒的共识。因为没有出色的内容,再好的平台都是零。有了出色的内容,再差的平台,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亮光。

真的,媒体完全可以依靠她的专业性,就可以获得她该有的体面生活和读者给予她的足够多的职业尊荣感。

遗憾的是,很多媒体和媒体人却在一场场浮躁的喧嚣追逐中,缺乏定力,随波逐流。

其结果是,从传统纸媒到传统网站、从PC端到移动端,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当下的微信公号……在科技和平台的不断迭代中,从业者的传播载体和精神领域,也一次次随波逐流、随风飘零,最终“居无定所”。

但一些传统媒体手艺人,他们没有在“狼来了”的喊叫声中仓惶逃离,他们坚守,从字词句子到标点符号,他们努力做好每一件作品,走好每一步路子,一年又一年,冬去春又来……

是的,四季更替,世事变幻。但,君不见,喊“狼来了”的人,还在流浪的路上颠沛流离。传统手艺人中,却有不少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坐看风云起落。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理想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传统媒体仍是一座富矿(焦点话题)
龙龙的理想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理想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