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专业“遇冷”,医生还是“香饽饽”吗?

2018-03-25杨文滢

记者观察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医患医师医学生

杨文滢

按照时间和薪酬推算,医生在医院一待就是大半辈子,照顾家人、陪孩子的时间都少之又少,有的收入甚至养家都较为困难,过去异常火热的医学专业似乎遇冷。在年轻人眼里,从医还算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吗?

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很多医学生是怀着对职业的神圣向往选择医学,但经过多年苦读走入社会后才发现,现实中的一些医院奉行市场化理念,以盈利最大化为追求,医生的待遇往往与营业额紧密相联,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等现象愈演愈烈,加上个别医闹的肆意讹诈,医患之间互相猜忌、设防,纠纷冲突时有发生。“救死扶伤”,这个曾经美好的人生理想开始从一些有志青年的职业规划中消失。医学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

60万医学生,仅10万人穿上“白大褂”

一部以上海医院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人间世》里,有一句直击人心的话:“医生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恐怕是医生最好的注脚了。从医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选择,但我国的医学专业正面临遇冷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医学生的吸引力有所降低,即使考取了医学专业,之后穿上白大褂者也明显减少。“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告诉记者。今年1月份,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45%的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

年轻人的望而止步,直接导致这个行业“老龄化”程度日益增高。在近10年中,中国毕业的五年制医学生是431万名,7年制硕士是41万人。但在这一期间,中国注册的医生仅增加了75.2万人,增幅15.9%。中国疾病防控中心公布的数据中,10年里25~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而60歲以上的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11.6%。

不仅如此,七成住院医生甚至面临“职业耗竭”,医生群体中焦虑症及抑郁症的患病率均超过了25%。

不愿意穿“白大褂”成因复杂

录取分数高

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几所重点医学院校在各省的招生录取线,除了个别省份以外都在600分以上。综合实力靠前的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普通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不低,医学学科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导致医学必然要招收基础好、分数较高的学生。

学习周期长

在我国,医学本科培养时长为5年,硕博研究生还需要3~5年,培养一个优秀的医学人才需要至少十年时间。医学院校学生通常面临学成之后已经人到中年,却依然要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的尴尬。

学费投入高

除了学习周期长,让部分考生对医学犹豫不决的还有随之而来的成本投入。与医学专业本身不尽优化合理的“先天设计属性”有关,其学费通常高出其他理工科专业20%左右。医学专业实践环节多、设备需求大,是所有专业中花销最大的。试想一下,当同龄人都已工作数年,而自己尚未毕业,当独立的心已经炽热,却还要家里提供高额的学费,光这一条就导致许多学子放弃了从医之路。

执业强度高

2018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小时以上;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13小时,都大大超过40小时的法定工作时间。”然而,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可能并不能换来患者的理解,反而容易引发医疗事故。

收入不理想

很多人想象医生每天这么累,挣钱肯定多,搞不好还有各种暗箱操作和灰色收入。然而,相关媒体分区域分级别对国内医生薪酬做了相关调查,发现尽管在一线城市医生收入略高于其他地区,但是依然面临着薪酬跟投入不能成正比的窘境:2015年医生的人均年收入为7.7万元,人均年终奖为3179元。然而,大部分医生是“被年终奖了”,约有56%的参与调查医生并没有收获年终奖……付出与收入不对等,74%的医生对薪酬不满意。

人间所有的情态,全都挤到了医院里

医患矛盾,已不是新热搜词汇了,却隔三差五地进入人们的视线。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许是压垮很多人从医梦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期的一次医闹新闻出现在9月22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一名高龄二胎产妇,要求剖宫产但不符合剖宫产指征被医生拒绝。于是,产妇的丈夫及其19岁女儿,在医生值班期间袭医。整个过程非常简单粗暴,二人对准医生头部、腹部等拳打脚踢。被殴打的三名医生中,伤势最重的赫英东医生被打到下颌骨骨裂、眼眶骨折,至今仍在调养。

在为产妇家属泼辣无德的行为感到震惊之余,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它只是医患矛盾的冰山一角。可以想象,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医院里,在一座座相对封闭的建筑里,每天都发生着世间最牵动人情绪的事情:生老病死。而很多人,恰恰难以理解“生老病死、循环往复”。基于中国传统的观念,医生救死扶伤,就像神一样可以“起死回生”。病患要做手术,无论病情轻重急缓,家属都将全部期待压在医生身上——患者得救,医生就是“华佗再世”;患者出现状况,医生就是“罪魁祸首”。

医学从业人员常常自嘲“一只脚进了医院,就等于另一只脚进了法院”,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工作,还要面临晋升评职称等生活压力,有时还要忍受无理的暴力医闹……医患纠纷威胁着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人性与制度的底线。

在最早的关于医患关系的争论中,“势单力薄”的患者往往能够取得公众的同情心,医护人员和医院则成为万众的箭靶子,被贴上唯利是图的标签。当然,不能排除的确有一些医生或者医院进行违规操作,但是这种潜意识一旦固化,就会让很多走进医院的患者都包裹在一层巨大的不信任中。哪怕医院的规范再透明,不少人还是相信“里头有鬼”。原本医疗是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这种潜意识的不信任导致患者对医生处处生疑,加剧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也导致医学专业被许多成绩优异的学子从专业备选清单中勾除。

莫让医学理想被现实湮灭

医生是神圣、崇高的职业,有着永恒的职业光辉。医生的成长,绝不是轻轻松松、简简单单。从医意味着终身学习,这期间需要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辛苦付出。莘莘学子要找准自身的价值目标,对医学事业的热情、对医生神圣工作的向往不应被多种现实原因所湮灭。然而,做好医疗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让更多学子选择学医,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与奋进。

首先,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及尊严。医学专业期待更多的认可,最直接的就是要转变大众对医学的观念,进一步改革医疗制度,真正破除以药养医的发展困境,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为医学发展奠定基础,让医务工作者看到未来。

其次,通過完善相关法规来保障医生和患者的权益。之所以有医闹,还是因为确实存在少数缺乏医德的医生,造成百姓对医生的不信任和偏见。如果遭遇这种问题的时候,患者及家属无法通过正规的渠道来表达诉求,就会造成医患矛盾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只有通过完善法规,才能促进双方的和解。

再次,提高医务人员的经济收入。救死扶伤靠的不仅仅是情怀,想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还是要靠经济导向,让医生能给家人体面得生活。

最后,媒体应多传播正能量。医患关系的紧张,映射着整个社会的浮躁。驱散黑暗最好的方法,就是点起一盏灯。这盏灯,就是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的维护和对良善的认知。媒体不能只热衷于报道医闹,更多时候应该实事求是地宣传那些爱岗敬业的好医生。关于医生正能量的报道越多,也越能提升这个群体的社会形象,温暖医者的心。

诚然,在医疗政策环境、医生职业地位和收入方面,国内的医生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相比,会有一些不同或差距。但无论哪个行业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走些弯路。面对医疗行业的各种问题,关键在于理性、积极地分析与解决。

名医裘法祖说:“医学要有人的温度。”医者仁心,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是医生的首要品质。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疗事业要赢得人心,吸引人才,就要从恢复人的温度做起。此外,我们还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崇医尊医”氛围,让医生成为社会公众认可和期待的职业,让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正如冯骥才先生的《知更鸟》里的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于医患双方关系也很适用。期待在未来,当下一代年轻人成为医生的那天,我们能够共同经历这样的信赖,医学事业能够折射出更多人性的光辉。

猜你喜欢

医患医师医学生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障碍之医方因素分析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临床实习医师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
纾困医患关系
三缺一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医师节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中医执业医师全真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