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8-03-25刘松涛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2期
关键词:灰斑小种分生孢子

刘松涛

大豆灰斑病又称斑点病,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7~8月遇高温多雨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长满病斑,造成叶片过早脱落,大豆品质降低。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个别可达50%。同时,灰斑病还严重影响大豆品质,灰斑病粒脂肪含量降低2.9%,蛋白质降低1.2%,百粒重降低2 g左右。

1.大豆灰斑病的发生

1.1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及种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和子叶片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气候干燥时,病斑扩展缓慢。当气候适宜、低温多雨时,病斑可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后,初现褪绿色小圆斑,逐渐发展成为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状斑,大小1~5 mm,有的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叶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发病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脱落。茎部染病后产生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或黑色,中部稍凹陷,后又变成淡灰色,从皮孔中又长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使病斑处密布小黑点荚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豆粒上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也有的呈现不规则形,邊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轻病粒上仅产生褐色小点。

1.2病原

大豆灰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大豆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分生孢子为棍棒状或圆柱形,具隔膜 1~11个,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具0~3个隔膜病菌的寄主范围窄,只能侵染栽培大豆、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美国已鉴定出 11个生理小种,巴西已鉴别出20多个,目前我国生理小种有 14个以上,生理小种的改变易引起病害的大流行。

1.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大豆灰斑病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高温高湿条件下,子叶上病斑处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分生孢子2 d后侵染力下降26%,6 d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该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等很易大发生。

1.4栽培因素

大豆种植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导致局部温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增大发病几率。在田间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大豆灰斑病发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因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围窄,若连年种植大豆会使病原菌积累,感病品种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灰斑病的大发生。

2.防治要点

2.1选种

大豆灰斑病的抗原材料非常丰富,合理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灰斑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但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不稳定,持续时间短,要注意大豆产区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品种种植不要单一,且经常更换。由于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变化快,易使大豆品种抗病性丧失,应密切注意其抗病性的变化,不断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对其抗病指标进行检测。

2.2农业防治

选用未感染田块生产的大豆种子,采用无病种子,播种前挑选并进行种子消毒或药剂拌种。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有条件可以进行2年以上轮作,减少灰斑病危害,如轮作有困难,应在秋后翻耕豆田,减少越冬菌量。田间发病时及时清除病苗,铲除再侵染源,可有效地控制后期发病程度。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

2.3化学防治

一般在大流行年,可在叶部发病初期喷药1次,花荚期再喷1次,喷洒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多菌灵胶悬剂5 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田间第1次施药的关键时期是始荚期至盛荚期。

(作者单位:156335建三江管局浓江农场第九作业区)

猜你喜欢

灰斑小种分生孢子
安徽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钢轨闪光焊灰斑缺陷的形成过程
GAAS80/580焊机工艺参数设置对U71Mn钢轨焊接质量的影响
钢轨闪光焊灰斑缺陷形成原因及预防方法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年际间干旱对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复杂性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黄淮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调查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