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兴苏作砚雕艺术探析
2018-03-25蔡春生
蔡春生
图1、鳝鱼黄太史式
图2、鹅腹抄手正面及背面
蔡金兴出生于1954年,自幼随父亲制砚,十来岁便进入砚台厂工作,从其本人的经历而言,恰恰是一部苏州制砚的现代史,体现着苏作砚雕从彷徨反思到追根溯源、从整理挖掘到创新发展的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学艺期、提升期、成熟期以及贯通期。
1. 学艺期。这是蔡金兴初步掌握雕刻技术的时期。蔡金兴出生在吴中区木渎镇藏书马岗山旁。马岗山亦名砚台山,清代以来一直是苏州砚材的重要产地。山下村子的村民,大多以琢砚为生,蔡金兴的刻砚启蒙来自父亲,但当时主要是制作普通砚台,对造型并不太讲究,只能稍事刻花而已。上世纪60年代末,蔡金兴进入吴县藏书砚台厂,开始了相对系统的边工边学。藏书砚台厂是当时苏州唯一一个砚台工厂,藏书技术水平较高的刻砚者大多进入该厂。在厂子里,年轻的蔡金兴得以向前辈学习,与同事交流,提升了雕刻技术,承继了一息尚存的苏作砚雕传统,当时传承下来的“卷砚边”“探面章”等刻砚术语,目前在国内也是硕果仅存。
2. 提升期。通过观察、临摹和学习分析苏作古砚,基本掌握砚台雕刻的线条语言。在砚台厂期间,刻砚前辈有曹桂福、高云男、李天禄等,蔡金兴在制作中学习,雕刻技术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当时砚台厂学习的主要是近代海派风格,以雕刻写生居多,而苏作砚雕余绪较少,已在漫漫历史间逐渐流失。七十年代末,蔡金兴制作的雕花砚台受到苏州文物商店青睐,商店遂请其修补、仿制古砚。在此过程中,蔡金兴得以广泛接触古砚尤其是苏作古砚标本,并得到当时商店老员工的指点,大幅提升了对砚台形制尤其是苏作砚台线条的认识。此时蔡金兴刻砚在技术上已颇为成熟,尤其对于线条的使用和掌控渐入佳境。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台湾、上海、北京、江浙等地已有众多爱好者收藏蔡金兴制砚。
3. 成熟期。蔡金兴刻砚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从对线条的理解,扩展到对整体造型的理解。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学习材料的增加,蔡金兴旁征博引吸取营养。他不仅研究各种图录上的古砚图片,而且开始有意识收集古砚实物标本,进行一比一的临摹学习,从而全方位领悟古砚造型,对于构成砚台的各元素都有了深入认知及把握。这时期蔡金兴的砚雕作品已经具有宏观视野,视整体砚形的协调为第一要义,线与面的融合、池与堂的比例、弧度与斜线等的运用都十分纯熟,真正承继了苏作砚雕技艺的优秀传统。
4. 贯通期。近十年来,蔡金兴制砚已不再拘泥于古式的临摹,而是根据材料的尺寸及比例,较为随性的设置砚面、砚堂、砚池、砚边、砚背等元素,将各种款式融会贯通,从而无须模仿,自成法度。蔡金兴常说学无止境,这几年他有了新的刻砚感悟:“以前拘泥于池子该有怎样的弧度,砚池和砚堂该是怎样的比例,线条要遵循怎样的规律等等。这些固然有其道理,但也会限制手脚,导致缺少变化。苏作砚雕应该在理解和消化传统的基础上,突破这些规则的束缚,在砚台上建构起一种和谐之美。”他说琢砚就像建筑,虽然有着众多条条框框的结构规范,然而细微间的形体之美自有万千变化。
传统苏作砚雕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艺术富矿,可以满足今天不同制砚者不同的学习需求。蔡金兴的砚雕之路,是由传统的浅表式学习到深入式学习,从临摹到理解再到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在几十年的钻研与琢磨中,蔡金兴的苏作砚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1. 款式丰富,细微处见变化。
中国砚台历史悠久漫长,砚台形制也经历多次重大演变,其中抄手砚是最经典的款式。抄手砚不只在宋元明清皆有制作,时至今日,仍受到制砚者和收藏爱好者的热捧。有意思的是,不仅砚台爱好者喜欢抄手式砚台,众多收藏古玩尤其家具的藏家也以拥有一方经典抄手砚为乐事。可见,虽然历经千百年来审美变迁,但抄手砚完美的韵律和形式却始终能够满足不同观者的视觉喜好。
然而,同样一个抄手题材,在制作中稍有变化,气息便完全不同,品质也有云泥之别。倘若不了解抄手砚的结构,不懂得砚台设计规律,制作的抄手砚往往或笨重,或轻浮,或松散,或拘谨。蔡金兴制作抄手砚有数十种之多,其中2016年在苏州博物馆特展中展示四款,呈不同形态,不同气质。图1是鳝鱼黄太史式,太史是古代官名,太史式抄手以端庄沉稳著称,此砚比例得宜,砚池精致,静默古朴,将太史式的官气体现得淋漓尽致。图2是鹅腹抄手,此砚制式与前一砚大致相同,但底部有一圆形隆起,便于抓握,这便是砚史有名的鹅腹抄手。作者巧妙地利用了一件彩色分层、玉带绕腰的石材进行制作,使得鹅腹绕于彩带之中,更加突出了主题,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图3、大型抄手砚
图4、小型抄手砚
图5、茧池砚
图6、田字砚正面及背面
此外,图3是一方大型抄手砚, 砚台前窄后宽,上侈下敛,是宋代款式与明代款式的有机结合,加之深沉稳重的蟹壳青色彩,形成硕大有力、气度威严的艺术效果。图4则为一方小型抄手砚,相比前三者的大气,此砚文雅简约,墙轻体细,盈盈一握,适合把玩。
从这几件不同的抄手可以看出苏作砚雕于细微处的丰富变化,一款作品看似简单,实则通过其微妙的形体变化,传达出不同的气质和艺术语言。
2. 对于形体和线条的极致追求。
形体和线条是一方素砚最为重要的艺术语言,也是苏作砚雕的核心和精华,蔡金兴对于砚刻的形体和线条有着深入的认知和极致的表达。
以图3为例,此砚形体不似常规抄手砚那样呈长方形,而是上宽下窄,极尽夸张之态势,将整个形体都绷紧,撑出了砚台的力量。此砚的砚面弧度很大,从砚尾到砚池有一个大幅度的起伏,而砚边则锋芒毕露,十分挺拔。尽管这也是一款宋式抄手砚,但在制作中已超越了模仿层面,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改革,从而设计出一种更为强有力的抄手形体,营造出豪壮气质。图4则是一种适合把玩的抄手形制,弧度起伏较为和缓,边缘也没有锋芒感,起线十分柔顺,给人文质彬彬之感。由此可见,一方砚台是有气质、有性格的,而这种气质和性格又是用形体表达的,形体的各个层面都要有力地烘托所需要表达的气质,图中的作品正是达到了形体与气质的有机相融。
线条是形体的一部分,线条有时融入了形体,有时又突出于形体。比如展览中一方茧池砚(图5),整体设计成一个大型的茧形,池子融入其中,也是一个小茧形。这个池子制作精细,坚挺周到,直接用完美的凹线强化了“茧”这一对象。这方砚台虽是蔡金兴原创作品,但也正是承接和发扬了明代苏作砚雕以线造型的艺术风格。
3.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追求形体外的格调。
砚台是文人器物,不仅在形体美上要有一定考量,而且其形体往往有所表达,有所寓意。由于常年接触古砚图片和实物,蔡金兴日积月累从古人造砚中得到启发,其作品也很重视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引入至砚台设计,从而使砚台更有内涵,也更具文人归属感。
在2016年苏州博物馆的特展中,一方田字砚颇有意趣(图6)。古代文士毕生惟砚作田,耕耘不息。此砚便是以此为主题,在砚台背面雕刻一“田”字,寓意砚田,而正面环池一周,恰如水田的沟渠一般。由此,通过正背面的融合,成就了这样一方砚田的巧妙而和谐的设计。
再如弦纹砚(图7),古砚的装饰一般都在正面或背面,而这方砚台别具一格,将形体做厚,在砚台侧面进行装饰,雕刻凸起的几条弦纹线。弦纹在新石器时期就常常运用于各类陶器,在宋代的官窑素瓷上也经常可以看到数圈立体弦纹,而石砚上则从无此类装饰。蔡金兴这方小而厚实的弦纹砚做得很有观赏效果,给沉稳的砚台增添了几分美学上的生动,同时也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正如蔡金兴所言,刻砚是一门终生学问。在几十年的刻砚生涯中,他一直在总结和反思,也在不停地从传统苏作砚雕中吸取灵感。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苏作砚雕,是中国艺术宝库中非常重要且尚待开掘的文化艺术瑰宝,值得今天的砚台从业者学习研究、传承、发扬。
图7、弦纹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