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澄泥石砚钩沉

2018-03-25单存德

关键词:石砚砚石二娘

单存德

图1、汉代砖石渠砚正面及背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藏书人采石、从事石砚石刻的历史十分久。相传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在灵岩山为其母营造陵墓,并封山禁止采石。从业者为图生计,便转至藏书镇附近的善人桥西部马岗山一带开采青紫色水域页岩,重操旧业。江苏省第四地质大队于1980年代编写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也做出分析:“早在1700多年前,人们就在善人桥一带发现了龙潭组海相段泥岩,于是因材施艺,采石作砚。”《中国歙砚研究》对此也有类似叙述,“漱石产于江苏省吴县善人桥一带,藏书乡附近,早在唐宋时即被开采过。用漱石生产的砚台称‘漱石砚’或‘漱砚’……此石砚颜色深沉似墨益毫,深受书画家喜爱。”另外,从晚唐苏州刺史皮日休和吴县诗人陆龟蒙的以“笔墨相娱乐”诗文亦可见吴县地域制砚品位之一斑。陆龟蒙《咏太湖砚》中写道:“谁截小秋滩,闲窥四绪宽……坐久云应出,诗成墨未干。”而皮日休在《太湖砚》则写道:“求于花石间,怪状仍天然。中莹五寸剑,外差千叠莲。月融还似洗,云湿便堪研。”他们都从心底里发出了对吴地砚台既发墨又保湿的赞叹。

宋代崇尚书画之风使文人对文房用具的审美要求愈益提高,将收藏和鉴赏砚台作为一大乐事。随之,关于名砚的评价和记述也更加完整,从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到李之彦的《砚谱》等林林总总。米芾《砚史》记述,灵岩山下有蠖村,世代以挖石刻砚为业,山南有砚石土地庙,由刻砚业供奉香火。他对蠖村所制精品砚台也大加赞美,认为“其质坚丽,哈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

宋以后的有关历史记述中多有对蠖村石砚的评判。《吴邑志》卷十四记述,“蠖村砚,出邑西二十里砚石山,其下蠖村石可为砚。其色深紫,发墨宜笔,佳者殆不减歙溪所产。《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糝。’”清顾震涛《吴门表隐》记载:“蠖村在灵岩山西,即砚石山,又名石城山(《吴越春秋》)。有石城(《越绝书》)。汉高获寓居,卒于此(章怀太子注)。石城人思之,共为立祠(《后汉书》)。本名获村,后讹为蠖,挖石琢砚,文有金星,不减歙端,有青黄两种。”民国时期的《木渎小志》亦载:“灵岩山旧名砚石山,土人蠖瓦为业,故其下有蠖村”。

图2、唐代澄泥六螭石渠砚正面及背面

图3、宋代澄泥璧水砚正面及背面

图4、宋代艧村石凤池砚正面及背面

图5、宋代 村石玉堂砚正面及反面

从《西清砚谱》收录的宫中所藏砚台看,宋代蠖村砚的品位就不低。《西清砚谱》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大学士于敏中奉旨纂修,其中卷十四收录“宋代蠖村石泰交砚”“宋代蠖村石听雨砚”“宋代蠖村石凤池砚”;卷二十一又收录“旧蠖村石玉堂砚”“蠖旧村石兰亭砚”,与端、歙、澄泥等名砚并立,且每一方石砚都有清高宗的题诗铭文,一咏再咏。这五方蠖村石砚现分别收藏在北京和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

明代的蠖村石砚受到文人审美时风的影响,更崇尚品位与格调,或简约、或斑驳、或朴拙,可与歙砚、端砚媲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灵岩记》中记述,灵岩山一名砚石山,“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山之得名盖在此。”后来的《香山小志》也有记载,“焦山坐落灵岩山之西……自明嘉靖后复采石,迄今数百年,划凿愈甚,其下即蠖村。”其中明末赵宦光所刻“听雨砚”可为代表,仅闻其名,文意雅韵便扑面而来。《西清砚谱》描述:“砚高四寸七分,上宽二寸八分,下宽三寸四分,厚七分。宋蠖村石,朴素天然,不加雕琢,砚首镌草篆‘听雨’两字,四侧皴剥……砚背镌‘寒山赵宦光为悟石老禅作’行书十一字,左侧有‘凡夫二字印’。考明赵宦光号凡夫,长洲人,善草篆,悟石轩在虎丘云岩寺内生公石侧。”此砚呵气即润,击之如磐,砚刻运刀利落,笔力遒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蠖村石砚更是跃上一个新的高峰,这与苏州专诸巷琢玉业的兴盛不无关系。玉与石本来就同质相近,两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而此时的砚台不仅是实用品,也是艺术欣赏品,文人与士大夫将砚台砚刻视为珍宝,收藏之风盛行,文人意识与审美也引导着砚刻艺人创意创作的方向。上品的砚台砚刻追求造型古朴、雕饰简约,注重构图和章法,常以因材施艺、由色取巧、走刀利落、题材典雅而独具一格。

明末清初,苏州出了诸多斫砚高手,其中顾家三代皆因斫砚技艺高超而享誉朝野。顾家第一代为顾圣之,字德邻(或德麟、德林),号顾道人,家居专诸巷,读书未就,工于琢砚,自然古雅,名重于时。他继承了明代传统特色,制砚风格古朴雅致,他人心摹手追,终莫能及。顾圣之的儿子顾启明,人称小道人,继承父亲技艺,一生以斫砚为业,可惜其寿不长。顾启明之妻便是顾二娘,本姓邹,加入顾家随夫家姓。顾二娘膝下无子,遂收其侄儿顾公望(仲吕)为养子。在顾二娘的教导下,顾公望勤奋钻研,技艺日进,后为皇室内廷供奉,专为皇家斫砚。顾二娘“非端溪老坑佳石不奏刀”,制砚“不拘形式,随意制之”,所制砚台古雅而兼华美,雕饰工整纤丽,凸显“温纯古雅”的特色,最为文人雅士欣赏。顾二娘所制砚台均留铭款,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她的两方砚台,砚上阴刻“吴门顾二娘”五字。

中国的名砚也受到日本文化人的追捧,日本相浦紫瑞编著的《百华砚谱》收录了中国的端溪石、歙州石、蠖村石等砚台上百方,其中蠖村石砚有宋代的太史砚、换鹅砚及两方长方砚;明代回文长方砚、鹦鹉砚、三足门砚。日本的《东京精华砚谱》第八十七卷收录的中国砚台虽没有注明蠖村石砚,但产地却标明“苏州”“灵岩山”,其中有宋代的“虾头红云海砚”“鱼肚白穹天砚”,明代的“蟹壳青方城砚”“绿豆沙太史砚”,明末清初的“绿豆沙壶式砚”“鳝鱼黄长方砚”“玫瑰紫门字砚”“鳝鱼黄凉秋明月砚”,清代的“绿豆沙太史式砚”“蟹壳青云海长方砚”,并认为澄泥砚产于苏州,是中国最美的砚台。

图6、明末清初玫瑰紫门字砚

图7、清乾隆仿唐菱镜砚正面及反面(歙石)

图8、蔡金兴凤型砚

图9、蔡金兴农家米匾砚侧面

图10、蔡金兴舔犊砚

图11、蔡金兴井田砚

图12、蔡金兴慧石竹韵高节壶

猜你喜欢

石砚砚石二娘
狼外婆
松花石砚
金蟾松花石砚
赵朴初的砚石情缘及其诗文考释
二娘的大衣
聂延林藏品
雨中的怀念
清·风字形端石砚
端 砚
吉林松花砚石产状及矿物学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