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富有戏曲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2018-03-25梁建明
梁建明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10007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文艺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戏曲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和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点,深入挖掘戏曲艺术蕴含的德育资源,打造深受学生喜爱、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绽放异彩的“思想盛宴”。
习近平总书记8月30日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勉励艺术院校要“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把学院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因此艺术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还要使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积极主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中国戏曲学院是戏曲教育的引领者、传播者,承担着戏曲人才培养、戏曲理论研究和戏曲文化传播的责任和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艺双馨戏曲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艺观、艺术观的主阵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戏曲艺术精神的主课堂。艺术院校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坚韧的毅力和对戏曲传承的执著追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密切联系戏曲文化,讲授有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人,以“戏”育人,实现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注重顶层设计,形成齐抓共管的良性互动格局
学院党委具有重视思政课建设的良好传统与工作基础,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从顶层设计建设有戏曲特色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计划,通过了一系列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文件,如《中国戏曲学院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方案》《中国戏曲学院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案》等。为增强教学实效提供保障,有效夯实了思政课建设的坚实基础,形成了课堂教学有特色、专家团队领读创品牌和教学实践有实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艺术类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艺术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与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形成呼应,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借助艺术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形成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的良性互动,既提高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为艺术类人才今后如何作为“灵魂工程师”提供思路,帮助当代大学生在当前全球化带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
二、凸显特色,不断创新
中国戏曲学院是为国家培养戏曲专业人才的院校,培养德艺双馨的戏曲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的结合,深入挖掘中国优秀戏曲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努力创新教学特色,把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深深植入思政课课堂,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学科魅力和实效性。戏曲谚语说:“功保戏、德保人,”学院不仅教授传承经典戏曲艺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立世做人,这是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共识,而思政课教学就是实现这一共识的最有效途径。
1. 突出“思政+戏曲”特色,发挥优秀戏曲文化的育人作用
戏曲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凝练、解析富有戏曲特色的德育资源,突出戏曲特点,把思政、美育、艺术、人生之道融入课堂,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运用,增强教学实效。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组成“思政+戏曲”课题组,设计了《戏曲传统教化功能的思政课借鉴》《从认识论视角看近代京剧名家成名与成角》等20个戏曲融入教学的路径研究,挖掘整理了《人品高洁,以德立世——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京剧中的传统法文化及学生法律基础教育浅析》等100个教学案例,所有内容紧扣戏曲思政,借助戏曲丰富资源和新颖形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戏曲知识,参观全国高校思政课大学生艺术作品展,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讨交流艺术专业学生教学方式方法,请专业教师编写教学案例。把戏曲艺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使学生有兴趣,听得进,增强了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创新教学理念,形成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1)创新教学理念。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育人目的的课程定位,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理论基础、思想引领和素质保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教学生“做人”——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结合艺术院校特点,挖掘戏曲德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藉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打造“名家领读经典”和“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市级思政课,形成以文育人的品牌特色。课程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把抽象的价值导向、理想信念融入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
(2)推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设计教学专题,将戏曲融入思政课教学,突显“思政+戏曲”特色;打造精品课程,精心打造“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创新课、精品课;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全员、全课程、全过程的以艺术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教学和艺术实践教学为核心,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力,努力探索和打造富有中国优秀戏曲文化特点的思政课。
(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热情。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学生学术活动平台和校外专业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个体轻合作的问题。实践教学及成果展示由思政部与学校学生处、团委联合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广泛参与其中,吸收有思政课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兼职讲授思政课,形成全员一体、覆盖全部教学对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4)改革考核评价机制,考核对理论的掌握理解同时更注重思想政治表现的实际考核。打破传统“期末一张卷”的考核模式,实行开放式、全过程考核,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将四门思政课原有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体系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加大平时和实践考核的比重,期末考试由考核基本知识的客观试题闭卷上机考试和以小论文或者材料分析的形式考核对理论的掌握和融会贯通情况,再加上针对实践教学、平时成绩的教学过程考核,这四部分总和形成课程最终成绩。
3. 聘请理论学者和艺术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1)邀请专家授课,丰富教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戏曲学院秉承国粹艺术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连续举办五届中国传统文化高峰论坛,邀请思政课专家、学者、艺术家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核心话题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视野和延伸了教学内容,把戏曲道德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师生敬畏传统,尊重戏曲,树立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在戏曲教学实践中扬善弃恶,继承、转化与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努力发挥戏曲艺术在思政课建设和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例如校内外专家结合的创新教学形式,如邀请战略学专家金一南少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纪连海等来院做专题报告;联合高校优势资源互补的教学模式,如邀请北京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孙英、张加才教授来院授课;我们还打破学校界限,组成专题性教学团队讲思政课等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课程魅力。
(2)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组成授课团队,带头宣讲十九大精神、中国梦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复兴,国家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生,以及他们所关注的政治、理论热点和社会实践的诸多疑问,把思想教育与艺术专业、社会热点密切结合,形成思政教学的解读课、谈心课、引导课。领导干部团队授课形成规范化。近两年,学院领导走进课堂讲授了《价值——戏曲故事的演绎》《戏曲艺术与民族精神》《从戏曲人物形象看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课程,把思想教育与艺术专业、社会热点密切结合,形成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课,受到学生欢迎。
(3)主责北京艺术院校“名家领读经典”思政课,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把抽象的价值导向、理想信念融入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2017年春季学期,由中国戏曲学院牵头北京四所艺术院校打造校级选修课,聘请影视导演翟俊杰、音乐作曲家王黎光、著名播音艺术家虹云等为代表的国内优秀艺术家讲授思政课。这些课程的特点是:知名度高、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爱听。不仅得到了教育工委、院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客观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2017年秋季学期,由市委教育工委主办、中国戏曲学院主责、六所艺术院校参加的市级思政课选修课《时代号角: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之路》成功举行,中国记者协会书记处原书记翟惠生主讲了《文艺发展与艺术绽放异彩》思政课,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好评。学生们说:“这样的思政课我们不想下课。”2018年秋季学期“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市级思政课选修课聘请服装设计专家刘元峰、刘瑞璞,舞蹈专家郭磊、王伟,京剧艺术名家孙毓敏、王蓉蓉,音乐表演艺术家宋飞、音乐理论专家黄虎,著名影视演员冯远征等十位艺术名家讲授思政课。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的学生选修了课程。北京邮电大学裴晓军教授观摩了“名家领读经典”课程后评价:“今天国戏的思政课让我耳目一新。特色院校要想把思政课讲好,教师需要付出更大心血。思政课教师任劳任怨,潜心探索,以艺术名家讲思政课形式进行教学实践创新,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和借鉴”。中国戏曲学院主责的“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思政课精品课程。
4. 注重互动,强调参与,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中国戏曲学院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就是紧紧抓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建设全员、全课程、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把教书育人的有效值做到最大化。
图1 “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市级思政课
图2 冯远征讲授《坚持是梦想的捷径》
图3 北京市市级思政课教学成果展示汇报活动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强调实践的全员参与、全课程实施、全过程指导。全员参与,就是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实践教学;全课程实施,就是拿出四分之一的学分、学时,四门课程同一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全过程指导实践教学,就是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实践小组,以多种形式参加四周的实践教学,任课教师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在每学期末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综合评比和成果展示,逐渐形成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品牌特色,产生更大范围的积极影响。
(2)注重与热点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关心时事问题,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年度政治主题和学生特点举办各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纪念建党95周年书法展览”“北京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绘画展览”等,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体验理想、信念、价值、奋斗、成功的快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与艺术专业相结合,进行自主实践。2018年5月4日,中国戏曲学院受邀参加由中宣部文艺局、教育部思政司指导,中国教育电视台承办的“牢记时代使命,唱响青春旋律”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推广活动和五四青年节“放飞梦想——校园歌曲快闪”接力活动。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到圆明园录制京歌《走向复兴》,当晚中国教育电视台进行了新闻报道。2017年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举办的“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最美中国梦”——北京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中国戏曲学院学生组成的团队荣获优秀奖。思政部选送的中国戏曲学院学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政课大学生“赤子初心”首届艺术作品巡展,荣获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用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讲授思政课,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突出了艺术院校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
三、坚持思政课教学改革,收获丰硕成果
近年来,中国戏曲学院始终坚持思政教学特色,收获了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
(1)由中国戏曲学院倡议成立并担任会长单位的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已经连续召开了九届教学研讨会,并在国内艺术院校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戏曲学院联合三所艺术院校申报并获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2016年中国戏曲学院协同中央民族大学获批“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2)中国戏曲学院思政课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经验列入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案例和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经验案例。2017年10月24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在“北京教育信息”第13期刊登《中国戏曲学院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精心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想盛宴”》。
(3)中国戏曲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北京部分艺术院校得到推广。2017年6月20日学院联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进行了实践教学展示汇报。
(4)首都各大主流新闻媒体报道中国戏曲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人民网等众多新闻媒体均对中国戏曲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报道。
(5)2018年1月6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北京高校思政课市级课教学成果展示汇报”反响热烈,来自全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京津冀高校90名思政课教师代表以及33所高校的500余名大学生参加。这是一次思政课与艺术相结合的展示,包括思政课学生艺术作品展和舞台展示两部分。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作词,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谱曲、学生演唱的戏歌《新时代中国梦绽放光芒》得到一致好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努力探索和实践高等院校思政课的新路程,努力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的戏曲专业人才,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