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才培养 融合艺术审美 实现德艺双馨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思考
2018-03-25巴图
巴 图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100073)
在中国2000多所高校当中,中国的艺术教育是以文化为底色的特殊教育体系,思政课教师是这个体系中承担立德树人重任的主要群体。在2018年将要过去的时候,在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背景下,全国艺术院校各位同道带着推进事业的强烈责任心,怀着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极大的热忱,齐聚一堂,分享经验,谋划发展。
2018年教育部制订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8—2022年)》,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教师队伍的五年规划。教育部2018年加强全国高校思政课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构建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示范引领基地。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为了响应教育部规划,中国戏曲学院京剧基地建设通过教育部评审,全方位营造育人文化环境。2017年教育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制定《审核评估方案》,近期有一部分艺术高校接受了审核评估。
当前我们国家的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于2016年11月30日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两篇讲话以及一系列重要讲话,都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文艺发展的一个纲领性的系统理论,深刻地回答了当今中国文艺工作者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思想的创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它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还体现在这个民族真正矗立在精神文化的高峰之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呼唤每一个社会公民精神世界的充盈、丰满和多姿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院校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2018年9月10日,党中央召开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的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培养杜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独立的意识体系,教学要强调个性化、差异化,要打通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壁垒,挖掘艺术中的德育资源,结合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
一、坚持内涵发展,强化价值引领,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
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在全国组织一大批专家深入一线课堂听课,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从专家反馈来看,课程设置是当前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问题所在。针对这一短板,艺术院校教师要寻找对策,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人际矛盾关系更多出现在专业领域,教师应该深入这个思想最活跃的领域,接触实际,获得第一手的思想动态,讲课有的放矢,“谈心”对症下药,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把学生的成才视为自己的教育成果,视为自己的骄傲。讲好思政课还要挖掘本专业的道德资料,翻开每个专业史,都有很多闪光的道德精神,令人可叹可敬。就以艺术而言,论敬业——多少人为艺术献身,视祖传“玩艺儿”如同生命,整理出来就是一大笔精神财富,用自身的资源孕育学生,用前辈的光辉,启迪后辈的心灵,实施光前裕后的自身教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道德的示范者。前两者“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是大多数教师自觉遵循的,后两者“人格的影响者、道德的示范者”却被很多教师忽视。艺术院校有其特殊的教学方式,多数是“小课堂”“近距离”等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法,教师在手把手教授之时,教师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信息就像放大镜一样,传导至学生的心灵,这叫做“口传心授”,古代讲“师徒同体”(《吕氏春秋》),戏曲讲“师徒如父子”,教师成就了学生,名学生也成就了名教师。学生需要师者“掏心窝子”的传授,需要师者既“保熟”又“保甜”的传授。这种以心传心、以心换心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师的“人格影响”和“道德示范”。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则行。”教师要以身教示人、以情感化人,用自己的美好心灵,塑造后学者的心灵,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图1 “莲开有声”微信公众号推送“一画一课”模式 西安美术学院
近两年各地培养了一批示范课,建设一批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优秀教师,如清华大学副教授李蕉,复旦大学教授陈果成为突出者,评选成为“最美思政课教师”。艺术院校的责任应该是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今年教育部结合2018版新教材的使用,组织全国教师培训会,陈宝生部长提出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艺术院校和综合性高校相比较,教师数量总体偏少。近年来各学校都在想方设法扩大教师队伍编制数量,招收博士生,引进高端人才,教师数量才有了明显提升。2018年2月北京市专门出台《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明确了三到五年解决教师缺少的问题,原有的缺编缺岗状况也有了好转。艺术高校教师绝大多数是在一线教学岗位兢兢业业工作,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教师,如新疆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雪静教授近几年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个奖项,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撰写三部著作,发表三篇重要文章。我们艺术院校也有一批讲实效、干实事的教师。
二、坚持特色教学,教学内容实现学科专业与思政课教学的紧密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增强实效性?要消灭“水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金课”,就是要有高阶性,能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即创新性教育。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课程内容要富有挑战性,课程具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同时对教师备课质量有较高要求。到2022年,教育部将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即建设一万门国家级和一万门省部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艺术院校要建设有激情、有温度的“金课”,就是思政课与学校艺术学科紧密结合形成的“金课”。
艺术院校教学如何提高针对性?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全国艺术院校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基本确立了艺术院校“金课”建设的思路。如新疆艺术学院紧密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开展民族理论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设“新疆历史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西安美术学院以沈宝莲院长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团队自2017年通过“莲开有声”微信公众号推出“一画一课”至今已经有120多期(图1),通过与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的紧密结合,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新颖独特的美学特征在全国艺术院校教师中产生深刻的影响,赢得了广泛赞誉,回答了教师普遍关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问题;广西艺术学院利用广西红色老区数量优势特色,把红色的元素引进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微电影创作、红色小故事的编写等;广州美术学院挖掘杰出校友的美术作品,如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艰苦岁月》、著名国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成功的做法充分把思政课话语结合专业知识讲述,把艺术隐含的教育内容加以提炼深化,使我们的思政课脱虚就实,教师教学有高度、有温度、有热情;学生听得懂、坐得住、有兴趣。艺术院校学生徜徉在艺术与思政融合的海洋中,既有艺术的赏析解读,又有理论的阐释和分析,艺术与思政课碰撞擦出了理论之光,点燃了大学生的激情与热情,诠释了在艺术创作中正确导向和人文情怀的重要意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
三、融合艺术审美,借助艺术魅力,推动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针对艺术院校特点坚持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找准定位,把区域特点、行业需求及学生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思政课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
十九大召开以后,吉林日报曾在头版头条对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联、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喜迎十九大展现光辉历程——吉林省美术作品展”进行了详细报道,展览以歌颂伟大的党的光辉历程为核心,集中展示了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时代、展现爱国情怀的优秀作品,指出学校举办的主流价值观创作“展出的是作品、传承的是文化、宣传的是大学使命、培养的是未来人才。对学校培育有骨骼、有品格、有人格、有风格的育人方向”。他们把思政课教学与艺术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尤其吉剧《山魂》是吉林艺术学院教师指导本校学生采用本地剧种演绎当地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事迹,这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连接的重要探索,也是课程思政的生动案例。
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同打造的“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选修课,形成以文育人的品牌特色。聘请影视导演翟俊杰、音乐作曲家王黎光、著名播音艺术家虹云等为代表的国内优秀艺术家结合艺术经典作品讲授思政课。2018年12月5日,影视演员冯远征将以《坚持是梦想的捷径》课程题目为四所艺术院校讲授课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影响的思政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如武汉音乐学院胡艺华教授潜心研究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推出冼星海心路历程的系列讲座,在音乐艺术类高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由胡艺华教授作词、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戴乐谱曲共同创作的歌曲《一带一路 我心飞翔》,表达了师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深情歌颂,像他这样把学校的专业同思政课教育内容紧密结合的做法应该成为我们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的常态。再如星海音乐学院陈平院长被大家称为“思政音乐人”,由他作词、纪念广东人民英勇抗战的歌曲《木棉花》,至今被师生、市民传唱。推动思政课教学与艺术(音乐)相结合,实施双向教学法,比如从音乐出发理解哲学、从哲学出发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产生、发展、流行的社会基础。以北京服装学院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成果艺术作品展为例,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把思政课教学实践与绘画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各个学校都应该挖掘本校的艺术思政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精准发力、固优固强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2019年将是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我们应该在教学方面形成看得见、立得住的实实在在的一批成果,打造与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相结合的示范课堂,培养一批热心教学研究的、专家型的好教师。回顾研究会十年走过的历程,做出实践总结,可通过教学展示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艺术+思政”的融合。还要组建由艺术院校艺术大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以巡回讲座的形式到艺术院校讲授“思政+艺术”课程,积极探索艺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一定经验基础上编写具有艺术特色的教学参考辅助教材,供教师教学使用,为我们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思政智慧。相信在艺术院校思政课群体的共同努力下,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一定会不断成长,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