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与陈竹隐的别样爱情
2018-03-25信简
◎文/信简
朱自清是出色的文学家,《背影》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他又是一位民主战士,在饥寒交迫时,拒绝了美国的救济粮。陈竹隐则是朱自清的第二任妻子,是民国时期的独立女性,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入艺术学院,师从齐白石,后又拜师溥侗,学习昆曲。本篇展示了朱自清致陈竹隐的书信手迹,讲述了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守的爱情故事。
隐弟:
今日午发一信。不久就接到来信,你的话句句都有意思,论“上帝”的几节,更是透达;你像一颗水晶球,上面栖不住半点星儿尘土。但我究竟也没什么秘密的,我只是在等着一件事,这件事定了,一切计划便也容易定了。我想你猜得出这是一件什么事。你问我怎样度过就要来到的春天,我现在只能说我有很好的期待,好在春天就要来到,咱们总会知道怎么办的。春天可以给人力量,正如它给花草以力量。我知道你是懂得我的,隐弟,我更愿意你能相信我!
我的肠胃还未复原,也许不久要上协和检查身体去。谢谢你的关切!我的身子还觉得倦,不多写,星期五见。祝好!
手边没有像样的信纸和笔,原谅我!
二十八日晚
故事还要从1930年8月说起,有一天,朱自清接到清华教授叶公超和溥侗的邀请,来到陶然亭酒楼。此时,夕阳西下,这里显得格外热闹。在朱自清老友的身边,有一位眉目清秀、面容姣好、气质淡雅的女子引起了朱自清的注意,这位女子就是陈竹隐。这也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此时的朱自清却已是六个孩子的爸爸,他的妻子武钟谦已经过世一年多,而朱自清也并不是一个无情的男子。1916年,19岁的朱自清与武钟谦结合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武钟谦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里舍不得让她操劳一点。婚后,这位从小就受到传统礼教熏陶的女子温柔贤惠。由于朱自清家道衰落,他的父亲变得脾气暴躁,武钟谦不仅要操心家中的大小事情,还要迁就公公的脾气。还好,朱自清是体谅妻子的。1922年9月,朱自清到台州任教,将妻子接到身边,即使生活并不富裕,一家人能够在一起终究是幸福的,只是过度的操劳让武钟谦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1928年,武钟谦生下第六个孩子,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只能带着孩子回扬州养病。谁知,这一次竟成了永别。回到扬州一个多月后,她就带着对朱自清和六个孩子的不舍,永远离开了人世。
朱自清万分悲痛,写下了动人的《给亡妇》,还曾发誓此生不再娶任何女人。然而,现实却让他头痛,不仅要工作,还时不时担忧自己远在老家的六个孩子,甚至连吃饭都要朋友妻帮忙做好送来。朱自清的好友顾颉刚多次劝说他续弦再娶,还不厌其烦地为他当起了媒人。朱自清却一再拒绝,甚至写下了《颉刚兄欲为作伐,赋此报之》,来表达自己坚决不再娶的立场。
一天,叶公超和溥侗突然邀请老朋友朱自清饮酒,朱自清欣然前往,到了那里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被安排”了一场相亲。于是,就有了文章开篇的场景,相亲的对象自然是陈竹隐小姐。
陈竹隐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独立女性。她比朱自清小五岁,家庭开明,8岁就进入私塾念书。不幸的是,母亲在她16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也因为过度伤心,不久后随母亲而去。从此,陈竹隐开始了独立生活,先是考入了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着到青岛报考了电话局的女接线员。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后,她又报考了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在那里,她师从齐白石、寿石工等先生,开始了她的工笔画学习生活。毕业后,她一边做家庭教师,一边在当时的红豆馆馆主溥侗那里学习昆曲。溥侗看到自己的爱徒在北平始终是一个人,便开始关心起她的婚事。这不,他和叶公超一起策划了这顿饭局。
那天见面后,朱自清便对这位面容姣好的女子念念不忘,而陈竹隐早在见面之前便读过朱自清的文章,被他的才华和儒雅气质深深折服。不久之后,他们便开始约会。朱自清的生活寡淡,但在约会的时候,他也会赶时髦,看电影,在湖边散步,钓鱼,书信往来。随着感情的不断升温,信中的称呼也不知变了多少,从“竹隐女士”到“竹隐弟”再到“隐弟”,最后再称“宝妹”和“隐妹”。一封封信见证了他们感情的流淌,周围的朋友也都替他们感到高兴。但是,再美满的恋爱,也总有波折,当陈竹隐得知朱自清在老家还有六个孩子时,心中却生出犹豫。虽然她和朱自清情投意合,但是一个20多岁的青春少女,还未享受过浪漫的二人世界,一结婚就要成为六个孩子的妈妈,想想都让人觉得可怕。这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爱心。每次想到这些,陈竹隐就会感到十分苦恼。有段时间,她甚至开始疏远朱自清。朱自清写这封信的时候,他们正是处于这样的时期。
在信中,朱自清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倾洒自己的思念,告诉自己的恋人相信自己,诉说自己身体的不适。收到这封信的陈竹隐,自然是心神不宁,担心不已,恨不得马上去见他。她的好朋友也劝她:“佩弦是个正派人,文章又写得好,就是交个朋友也是有益的。”陈竹隐到底还是爱朱自清的,她也深知遇到一个自己喜欢和欣赏的人是多么不易。在这样一封封书信的攻势下,在无数次的徘徊和犹豫后,她决定承担起这份重担。在《追忆朱自清》中,陈竹隐写道:“是的,我与他的感情已经很深了。像他这样一个专心做学问又很有才华的人,应该有个人帮助他,和他在一起会和睦与幸福的。而六个孩子又怎么办呢?想到六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多么不幸而又可怜!谁来照顾他们呢?我怎能嫌弃这无辜的孩子们呢?于是我觉得做些牺牲是值得的。”1931年5月16日,他们又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他们决定订婚。之后,在给陈竹隐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十六那晚上是很可纪念的,我们决定了一件大事,谢谢你……想送你一个戒指,下星期六可以一同去看。但关于这种事,我向来没留意过,不知应该到什么地方去看。”就这样,陈竹隐从朱自清的恋人变成了他的未婚妻。
8月,朱自清启程赴欧洲讲学。在游学途中,他不停地写信,有时,一连几天收不到陈竹隐的信,他的内心便会感到不安。朱自清本来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除了正常教学之外,在遇见陈竹隐之前几乎全部空余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学习。然而,正在恋爱的朱自清却和所有陷入爱情的小情侣一样,心心念念的全是自己的恋人。在日记中,朱自清吐露了自己的担忧,“夜不成寐,为隐的事终日心乱如麻。隐信后两段似有所暗示,但行文太含蓄,使人难以捉摸。信中的称谓也不同于往常;没有‘亲爱的’三个字。”对恋人的言行过度解读,甚至小心翼翼,魂不守舍,即便是朱自清这样的大师也依旧逃不过恋爱中的神经过敏。
1932年7月,朱自清提前从欧洲游学归来。没有华丽的花车,也没有繁复的礼节,8月4日,他们在上海举行了简单朴素的结婚典礼。
陈竹隐毕竟不同于武钟谦,她是一位有才情有知识的女性。步入婚姻的她,不仅要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更要去关心六个孩子。自己的才情无处伸展,生活重心发生转移,一时也许还可以忍受,但是长时间不免会生出厌烦。朱自清却有些浑然不知,他已经习惯了武钟谦带给他的生活,却不想这是两位截然不同的女性。有一天,陈竹隐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朱自清忙问她怎么了,她向他哭诉满腔的委屈。朱自清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并不会花言巧语,但是却默默地下定决心改变。从那以后,朱自清有意抽出时间陪伴陈竹隐,即使再忙,也会带她看戏、散步。有时,朱自清也让陈竹隐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来,两人为了选用一个更贴切的词语,一起讨论和琢磨。渐渐地,她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他也适应了身边的这位女人。
她爱他,也愿意理解他、支持他。对待朱自清的六个孩子,她视如己出;在教育孩子方面,她主张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即使和朱自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不同意见,也从不在孩子的面前争执;在生活方面,她尽可能节省开支,家务事也都由她大包大揽,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抗战时期,因为朱自清工作变动,他们夫妇带着孩子随校迁到云南昆明。动荡的时代使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艰难。为了更好地支持丈夫的工作,她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孩子回到自己的老家成都,免去朱自清的后顾之忧,让朱自清能够更加安心地专注事业。而朱自清也每逢暑假,不远万里,去成都和自己的妻儿相会。
朱自清无疑是十分幸运的,他遇见了一个爱他,愿意为他牺牲自己的女人。抗战胜利后,他们一家人也终于回到阔别了八年的北平。本来以为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家人再也不用分开,谁知上天偏偏喜欢开玩笑。1948年8月的一天,朱自清突然胃部剧痛,被送到医院后,立刻做了手术,总算脱离了危险。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时,病情却再次恶化。这次,再高明的医术也无力回天了,带着种种遗憾和不舍,朱自清还是离开了。当时的他只有50岁,而陈竹隐也刚刚45岁。
爱是需要承担责任的。朱自清去世后,陈竹隐独自一人把孩子抚养长大,甚至当朱自清的大儿子朱迈先被杀后,她把自己的一半工资寄给大儿子的妻子和孩子补贴家用,用另外一半工资维持自己和三个孩子的生计。
陈竹隐为朱自清付出得太多太多,也许有人为她的“牺牲”感到惋惜,也许有人认为这并不是“最好”的爱情,可是谁又说得清呢?这毕竟是属于他们俩的别样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