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宗教改革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

2018-03-24张天骄姚颖

文学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莎士比亚

张天骄 姚颖

内容摘要:《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于英国宗教改革时期创作的一部历史剧,讲述了英国国教在国王的直接领导下,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独立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莎翁对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女王这都铎二君治下的英国持肯定态度,该剧对不列颠人民亦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

关键词:宗教改革 莎士比亚 《亨利八世》

一.都铎二君与莎士比亚

对欧洲而言,十六世纪是个石破天惊的时代,当马丁路德四处奔走宣扬其《九十五条论纲》的时候。一个长年静居于大陆偏远一隅的国家——不列颠,也在酝酿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与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不一样的是,英国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因为其发起者正是当时的国王亨利八世。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是发端于1485年的都铎王朝最著名的两位君主,在这对英雄父女的统治下,英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快速崛起,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

亨利八世是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有学者质疑其冷酷无情、专横暴虐。诚然,亨利八世为求得大刀阔斧的改革效果,对反对派毫不留情、残酷镇压,以至于社会秩序动荡不安。但是却彻底打破了罗马教廷对英国的控制,确立了国家和教会的关系,并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民族意识,间接推动了不列颠民族国家的形成。故而莎士比亚在创作《亨利八世》时,淡化了其统治中的阴暗面,抱着称颂都铎王朝的观点完成了剧本的写作。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迄今为止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豪,无人能出其右。他被公认为英国文艺复兴的顶峰,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这一切也与都铎二君的治国之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亨利八世的宫廷支持国内著名学者以各种手段传播人文主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学术、组织、学生及参与政治等方面產生显著变化,成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兴起的重要推手。而紧随其后的伊丽莎白时代,可谓是英国文艺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女王继承了父亲的文艺基因,在写作和翻译方面颇有建树,加之得到了古典、历史、数学、诗歌和语言的良好教育,故在其治下,英格兰文化达到了一个顶锋。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化伟人会在那时候出现,是决非偶然。

莎士比亚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期间度过的,他本人也得到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女王的赏识和青睐。然而英国的国内外形势危机重重:在内,宗教改革期间暗流涌动,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其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有撕裂国家的可能;在外罗马教廷虎视眈眈,西班牙国王一直苦心经营“无敌舰队”。在这风雨飘摇的敏感时期,莎士比亚借助戏剧创作揭露人性弱点,强调人无完人,致力于保守的旧派和激进的新派之间的和解与共生。他的戏剧如同一针冷却剂,催人反思并在潜移默化中对百姓施以教化。

二.宗教改革时期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创作

莎士比亚共有37部戏剧流传至今,其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早期、成熟期、繁荣期和后期四个阶段。《亨利八世》作于1612年,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封笔之作,隶属于第四个时期——浪漫戏剧时期。较之第三个时期的暴风雨和阴沉主题,第四个时期凸显了和平与光明,人与天地之间达成了和谐共生的态势。人性的阴暗面固然存在,诸如背叛与忘恩负义、家庭破裂、邪恶势力与真相扭曲等。厄运如同疾风骤雨,使人妻离子散;因为自己的错误和缺陷,人们惨遭放逐;纯洁而美丽的人被冤枉,而邪恶力量一度占领制高点甚至手握重权。好在,时间能将所有的创伤抚平:不幸的人,受冤枉的人,在历经风雨后终见彩虹,恢复了其荣誉和地位,迎来一个好的终局。有别于以往的剧情套路,此时期剧作中的胜利并非通过斗争获得,而是由暴君或篡位者的悔悟结合受害者对敌人的大度和宽恕,共同作用的结果。宛若天际的乌云被温柔的清风吹散,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青年一代,给他们指引新的幸福生活所在。莎士比亚在剧中所描绘的情景正与英国宗教改革之后,国家在伊丽莎白女王治下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相呼应,他这一剧作风格的转变也迎合了当时英国百姓的呼声和诉求。莎翁将个人的希望和追求与英国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把戏剧创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莎士比亚一共创作了十部历史剧,始于理查德二世终于亨利八世,纵跨两个世纪的英国历史以戏剧的形式重新进行了演绎。这些历史剧,有些反映了残酷的内战,有些刻画了肩负重大职责的统治者,还有些记述了王位的继承和更迭。但所有的剧情都暗中表达了同一主题思想:不列颠所面临的最大灾难,是缺乏一个以明智的领导人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唯有既人性化又坚实的中央集权,才不会屈从于国内外贵族和罗马教廷,才能防止冲突乃至政治灾难的发生。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人认为一个国王统治下的民族统一有巨大的必要性,并对此有着莫大的渴望。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大多数同时期人文主义者,都曾不遗余力地颂扬某位尽心竭力为国家服务的明智且仁慈的君主。然而与众不同的是,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对其所描绘的历届英国国王却百般挑剔。理查德二世被塑造成政治幼稚,其自大又无法使麾下贵族臣服。理查德三世刚愎自用且恶行不断,其借助恐怖手段登上王位,让英格兰大地脱变为一座地牢。亨利四世毁誉参半,其镇压了贵族叛乱受到好评,但却卷入了谋杀理查德二世的阴谋且在停战后背信弃义地抓捕叛乱者。亨利五世是唯一的一位广受褒奖的国王,他因英国在百年战争中的军事胜利而威名远扬,在彼时的英国人眼中象征着独断乾纲的王者荣耀。

三.英国宗教改革与《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旧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经济秩序正在瓦解,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即将新生。在这破旧立新的时期,新思想通过戏剧演出得到宣传。剧作家虽然描绘外国或者其他历史时期,实际上是隐喻了当时的英国,这也是伊丽莎白时期戏剧的特色。《亨利八世》的创作史料来自于贺林希德的《编年史》和福克斯的《殉道者之书》,十九世纪后半叶,多数外国学者借助“诗体检验”的手段,倾向于认定该剧为莎士比亚和同时代青年剧作家弗莱彻合作的剧本。全剧共五幕十七场,讲述了白金汉公爵被诛,凯瑟琳王后因无子被废,大主教乌尔西被黜以及安·波琳的加冕等情节,尤其还使用浓重的笔墨渲染了英国国教在国王的直接领导下,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独立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与莎翁的其他历史剧情节连贯、结构完整不同,《亨利八世》采用了一种“插曲式的结构”,并未从君王的登基开始叙述,而是选择了其统治时期的一组事件插曲。当然,在英国宗教改革这一特别敏感的时期,这些事件都很具有代表性,其间亦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系。

本剧的前三幕以红衣主教乌尔西的起落沉浮为中心,描写他如何博得亨利八世的信任并成为亲信大臣,继而横行霸道、陷害他人,导致另一位大臣白金汉公爵蒙冤被处死。同时也写到凯瑟琳王后被离弃,亨利八世另结新欢的桥段。后两幕描述凯瑟琳王后之死与安·波琳的得宠与上位,以及另一位肱骨之臣克兰默大主教在贵族之间的明争暗斗中脱颖而出,得到亨利八世的保护和信任。全剧的最后设置了一个高潮情节:亨利与安·波琳所生的伊丽莎白公主的宏大洗礼,作为教父的克兰默寓言,公主将成为女王并带领英国走向光辉万丈的未来。透过这一情节,莎士比亚对伊丽莎白女王的未来统治进行了预言性的颂扬,对当时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这都铎二君治下的英国之国势雄涨持肯定态度,该剧对不列颠人民亦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

此外,该部历史剧的主要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刻画了宫廷中一批性格突出的人物:飞扬跋扈的红衣主教乌尔西、王者风度不改的凯瑟琳王后、性格耿直的白金汉公爵以及见风使舵的群臣。在众多人物中,主人公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重点刻画的对象,其性格特征也最复杂和丰满。其一开始受权臣蛊惑,听信谗言以至于误杀忠臣,但他能正视错误和困难,并积极地寻求对策。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其治国手段也愈加显得老练,最终成就了一位天威莫测的一方霸主。此后还将其的智慧和品德遗传给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不列颠终得以在这位超群绝伦的女王统领下于18世纪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参考文献

[1]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JC莱尔(英)著,维真译.旧日光辉——英国宗教改革人物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3]李韦.宗教改革与英国民族国家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赵红英.英国文学简史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介绍:张天骄,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姚颖,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莎士比亚
有魔力的莎士比亚
AStudyofKineticImagesinShakespeare’sSonnets
现状与展望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莎士比亚时钟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莎士比亚”出逃记
小语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