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戏剧教学中“剧场感”的营造策略探究

2018-03-24覃薇薇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戏剧教学哈姆莱特

覃薇薇

[摘 要]“剧场感”是戏剧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戏剧教学区别于其他文体教学的重要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剧场感”的营造在硬件上需要布置舞台及配置道具,在软件上则是师生的“研”与“演”。教师组织文本的解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想象人物、还原剧场,再在此基础上观摩对比视频范例,对自己的想象还原进行补充修正,制作创造性道具,并亲身体验“演戏”或“看戏”,构建“想象—观摩对比—构想—实践”学习链。

[关键词]剧场感;戏剧教学;哈姆莱特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6-0091-03

一、戏剧教学的现状:脱离戏剧学戏剧,将戏剧扁平化为纯文学文本

戏剧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不同,有其独特性。李海林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思路》中指出,戏剧文学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将剧本还原为“剧场”的“表演”的知识与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戏剧教学经验,也有教师对戏剧教学认识不到位,戏剧教学往往被处理成纯文学教学,脱离戏剧分析人物形象,脱离戏剧分析人物情感,脱离戏剧进行情节讲解、段落划分,脱离戏剧讲冲突。

以《哈姆莱特(节选)》为例,笔者收集的13个教学案例教学点各有侧重,大部分是以了解人物性格和把握剧中矛盾冲突为教学目的,教学环节以分析人物对话、赏析关键语句、分享读后感为主。实际上,这些教学内容都处理了文本理解问题,但总的来看,戏剧性特点在教学中普遍体现得不明显,有的甚至一点没有体现。在教学《哈姆莱特(节选)》一文前,笔者对所教高一班级41人进行了调查,他们都接触过戏剧,但学习方式和其他课文学习无异,对戏剧表演知之甚少,有三成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过对话朗读,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上播放戏剧相关视频,没有学生有过课堂表演经历。这是中学戏剧教学的一个缩影:学生接触了戏剧,却没有真正“学习”过戏剧。

究其缘由,教师对戏剧认识不足,缺乏戏剧的理论素养及对戏剧教学方法的研究,有时候也受囿于“教学进度”而“牺牲”戏剧,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意或无意采取最省力的教学模式,直接把戏剧处理成其他文学样式。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抹杀了戏剧的特性。

二、戏剧教学的要素:“还原”与“剧场感”

戏剧的体式体现了“看”与“被看”的关系。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戏剧以剧本的形式出现,虽然呈现的形式是文字,但并不改变戏剧的性质。按李海林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思路》里所说的,剧本阅读的基本方式,就是所谓的“场面思维”。一方面,我们要像演员那样读剧本,将剧本还原成舞台上的表演;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把自己想象成观众,切身体验剧场的气氛。因此,“剧场感”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剧场感,学生在阅读剧本时,就不是在读散文、诗歌或小说,而是在读的时候用想象把剧本中的台词、旁白、独白、背景、道具还原成舞台具体场景,既想象自己是剧中人,体验人物内心情绪,又想象自己是场外人,体验剧场气氛,通过这样的立体还原,更深刻地理解剧中人物,掌握戏剧冲突,从而理解戏剧主题。

三、戏剧教学中剧场感的营造途径

剧场感的营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戏剧的表演性特点。营造剧场感,代入角色,评价表演是戏剧课堂应该具备的元素。当然,戏剧教学不是专业的戏剧表演,表演只是作为学生进入角色与剧场的媒介。课堂上,我们是运用戏剧的一些元素与方法,鼓励和带动学生根据个人理解参与体验,从亲身体验中深入人物,触碰主题。

1.前提条件:对剧本的深入研读

营造剧场感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表演是形式,核心是学生的个体感悟。以高教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的《哈姆莱特(节选)》一文为例,所选内容为《哈姆莱特》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城堡中一室》,讲述了哈姆莱特得知父亲被新王克劳迪斯毒死,开始装疯寻求报复,而新王克劳迪斯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试探其真假,哈姆莱特强忍内心的复杂情感,在奥菲利娅面前装疯卖傻,讲了一堆看似癫狂其实暗有所指的话。这部分包含了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独白和哈姆莱特借由装疯与奥菲利娅的大量对白。要塑造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就必须对他装疯的言语有深刻的理解,要认识到在“生存还是毁灭”独白中,他是站在“人”“人类”的立场,以“我们”大众的身份在说话。他深刻的人生思辨已经超越了个人,俨然是人类面对生存的意义、生的痛苦、死的疑惧、思与行的矛盾等人生问题的诘问和喟叹。而在与奥菲利娅的对白里关键的三个问话“你美丽吗?”“你贞洁吗?”“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里,他所质问的其实是一个他认为既不美丽也不贞洁还生了一群罪人的人,那个人就是他的母亲!他不是在问奥菲利娅,而是在控诉他母亲,乃至包括奥菲利娅的所有女性。在人性善与恶、爱与恨的冲突较量中,哈姆莱特用“疯癫”话语,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这样的认识,是戏剧教学的起点。

2.仪式感的建立:剧场与道具

(1)一分钟教室变身剧场

剧场感的营造,在硬件上需要有剧场的布置。教室只要稍加改变,就可以变成一个小剧场。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一二组学生座位合并,三四组学生座位合并,空出中间位置作为舞台。这样的方式耗时短,消耗小,舞台空间大,观众也可清楚观看到舞台表演。如教室有多媒体设备,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剧场背景。

(2)剧场礼仪

演员上下场鞠躬,观众鼓掌致意。戏剧表演强调仪式感,作为戏剧学习这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可增强剧场感,促进学生对戏剧学习的认识。

(3)常规道具与创造性道具

常规道具指体现人物身份、性格、关系的服饰及物品。在《哈姆莱特(节选)》一课,教师提供了花环、王冠、披风,供演员选用。道具虽小,却是学生进入角色的重要媒介,也是打造舞台效果的重要物体。

所谓创造性道具,这里指在戏剧教学中提供的具体物品,其实际所指、功用由学生自定义。在课例中笔者发给学生每人一张A4白纸,告诉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道具,可以直接在纸上写这是什么物品,也可以折叠造型。在课例实际操作中,有学生制作实体道具,如宝剑、定情信物、折扇等;也有学生增设舞台说明,如天气、场景摆设等;还有学生增加舞台人物旁白,充分体现了學生对人物的理解与创造;甚至还有些学生开始尝试涉及编导及舞美。这种创造性道具的设计,有增强舞台效果、检验学生的理解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之效,是很有价值的一处设计,也可以成为戏剧类学习的通用手段。

3.舞台表演:构建“想象—观摩对比—构想—实践”学习链

(1)代入角色,想象形象

在教学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台词,体会人物心理活动,想象舞台场景。从学生角度看,应形成一条由想象、观摩对比、构想到实践的学习链。

下面以《哈姆莱特(节选)》的实际教学为例,展示教师的引导功用及学生戏剧学习链的构建。

【剧本内容】

你贞洁吗?

你美丽吗?

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

【教学实录】

师:这个“你”是谁?

生:奥菲利娅……不对。

师:奥菲利娅贞洁与美丽与否,是不需要质疑的对吗?而且她也没有生育。哈姆莱特问的应该是一个他认为既不贞洁也不美丽还生了罪人的人……

生:他的母亲!

师:如果你是哈姆莱特,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发问?

生:愤怒、质问。

师:那你的眼神呢?

生:应该是失望……愤怒,难过,很复杂的一种眼神。

师:你的眼神是会有失望、愤怒、难过的变化的,是吗?

生:是的。

师:那请你带着这样的眼神,再发问一次。

在实际教学中,师生通过寻找这三问的“你”是谁,把握住哈姆莱特“疯言疯语”的真实旨意。

教师的不断追问,为学生“入戏”做准备,强调学生代入角色,关注戏剧表演的要素,并实际体验。这时学生的学习已从静态的文本学习转为有意识的角色代入,并从想象中构建人物形象。

(2)观摩视频,发现要素

教师播放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对话视频片段,至“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

【剧本内容】

奥菲利娅: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贵体安好吗?

哈姆莱特: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奥菲利娅: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

哈姆莱特: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

【教学实录】

师:请思考,课本上的几句对话,变成表演后,增加了课文里看不到的哪些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文本到戏剧的变化)

生(笑):两个人拥抱,定情信物。

师:同学们眼光很敏锐,发现从剧本变成表演需要有人物的动作、道具。我们可以观察得更仔细一点,刚才影片里他们是在哪里相会?

生:宫殿。

师:这个宫殿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生:有很多墙,很多镜子。

师:莎士比亚在剧本里是这样描述宫殿的吗?

生:没有看到……

师:那这样的宫殿设计有没有道理,是谁想出的?

生:有道理,营造一种处处有人窥视的感觉,影片导演想出来的。

师:对,虽然对话只有几句,但在舞台上,我们需要补充很多内容。我还注意到奥菲利娅要给哈姆莱特东西,是什么东西呢?

生(七嘴八舌):首饰、信、书……

师:这些设定都有道理,因为是你们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哈姆莱特说“不,我不要”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呢?

生(纷纷抢答):使劲一丢,后退几步,转头,撕碎……

师:为什么是这样的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以演员表演实例对比,引导学生关注戏剧表演的细节,观察演员动作、神情,舞台布置及道具等。同时激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舞台场面。

(3)实践体验,看戏评戏

在实践环节,学生需要模拟演员、导演、观众等角色,这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也是学习链构建的最后一环。

课例中,教师布置任务:选择一组对话,设计道具、神情、动作进行表演。可以用白纸自定义道具。

以其中一组学生表演为例,学生选择“还礼物”和“质问”环节进行表演,一生演哈姆莱特,一生演奥菲利娅。

哈姆莱特时而低头深思,时而怒发冲冠,面对奥菲利娅递上的往日信物,他先是下意识接过贴近心脏,紧接着面色痛苦地盯着奥菲利娅,扔掉信物,咆哮地质问奥菲利娅……

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选择把自定义道具设置为舞台说明,在展开两个质问时配上电闪雷鸣,并在对白之间增添了推、拉、后退、紧逼前进等动作。

学生“入戏”了,把他们的理解还原成舞台演出,神态、动作是学生对台词背后的人物情绪、潜台词的外在呈现,这种立体呈现又加深了他们的代入感。这样的体验是纯粹的文本分析所不能带给他们的。

此外,还需要从观众的角度进行评析,把个体理解升华为个体习得理论。

戏剧教学的评戏不作表演专业测评,关注的是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对戏剧冲突和主题的理解,因此,可设计贴合学生表演与文本解读的评价问题。

如问演员:为什么选择这一部分表演,你感觉表演过程中你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为什么设计这个动作?你设计的道具有什么用?

问观众:刚才的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与你想象中的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是否一致,是否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觉得他们哪里表演得比较到位,哪里需要调整?你可以示范一下吗?

演员、观众自由发问、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分享彼此对戏剧的理解与创作,学生实际建立了一种“戏剧性契约”意识,实现了“精神共享”。

四、戏剧教学“剧场感”的营造效果

从以上理论分析与课例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得出以下“剧场感”营造效果:

1.舞台情境打造立体学习场

戏剧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戏剧的“剧场感”,课例中通过教室场所的改造、道具的布置,从空间上改变了原有场所,赋予学生真实情境的“剧场感”,构建学生的舞台意识。在这样的场所学习,学生面对的是文本学习、角色扮演、场景调度、观察评析,立体学习场扩大了学习空间,增加了学习厚度与深度。

2.“演”“研”结合,相互促进,学习更深入、立体

“剧场感”的营造是为了凸显戏剧的文体特征,学生在“剧场”里获得对“剧场感”“演员感”“观众感”的认知,从不断变换的角度更深入地接近人物、理解剧情、感知主题。“演”是学习戏剧必不可少的方法,同时“演”也是“研”,而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研”。在课例中,学生对哈姆莱特的认识就在“演”“研”中不断深化。

3.学习模式转变,构建动态立体学习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模式发生了转变,从静态的文本分析变为动态循环学习,从初读,到经过代入想象、观看对比视频、实践表演、看戏评戏的“剧场”学习,构成动态立体学习链,在“演”中学,在学中“演”,原认识不断被修正、丰富。

4.教学模式

在营造“剧场感”的教学中,教学模式实际上发生了转变,下面以表格说明。

五、反思与结语

“剧场感”是戏剧教学的重要元素,也是戏剧教学区别于其他文体教学的重要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在实际操作中,“剧场感”的营造在硬件上需要布置舞台及配置道具,在软件上则是师生的“研”与“演”。教师组织文本的解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想象人物、还原剧场,再在此基础上观摩对比视频范例,对自己的想象还原进行补充修正,制作创造性道具,并亲身体验“演戏”或“看戏”,构建“想象—观摩对比—构想—实践”学习链。至此,戏剧学习由静态的文本分析变为动态的研演结合,由扁平化对话到构建包含道具、台词、旁白、独白、背景、动作、神态的立体剧场,由一元的读者立场变为“演员”“观众”“导演”“舞美”“评论家”“记者”等多元角色代入,戲剧的特征得以彰显,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最终以“剧场感”的营造实现戏剧教学的“多赢”。

[ 参 考 文 献 ]

李海林.戏剧单元样章[J].语文学习,2007(2).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戏剧教学哈姆莱特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角下的《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浅谈语文课堂传统戏剧艺术的教学理念
高中英语戏剧教学的课堂实效性研究
入乎剧境 精于体悟
浅谈高中语文戏剧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