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2018-03-24邱海萍
邱海萍
(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 消化内科,浙江 宁波 315200)
胃息肉为常见消化道黏膜疾病,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等。近年来,内镜息肉摘除术已经成为治疗胃息肉的主流方法,该手术方式除了要求术者具有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外,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也是术式顺利开展以及手术疗效的重要保证。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以时间为纵轴,以护理内容为横轴,通过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理效率,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1]。本研究在内镜下息肉摘除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治疗胃息肉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2016年12月—2017年5月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的患者86例,纳入标准:(1)经胃镜检查、临床表现,X线钡餐检确诊;(2)同意治疗方案;(3)Ⅲ(隆起根部缩窄形成亚蒂)~Ⅳ型(有明显的蒂形成)者;(4)文化程度小学以上,能够配合治疗、护理;无精神疾病、严重的心理疾病。排除标准:(1)心、肺、脑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2)消化道恶性肿瘤者;(3)合并消化道出血者;(4)出血性或者有出血倾向性疾病;(5)内镜手术史者;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5~675岁,平均58.51±10.76岁;病程15d~5年,平均1.82±0.72年;单发性息肉35例,多发性息肉8例;息肉直径 0.5~1.0cm 23例,1.1~2.0cm14例,2.1~5.0cm 6例;Ⅲ型15例,Ⅳ型28例;文化程度:初中29例,高中及以上14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44~78岁,平均56.3±15.1岁;病程5d~6年,平均1.75±0.56年;文化程度:初中27例,高中及以上16例;单发性33例,多发性10例;息肉直径 0.5~1.0cm 25例,1.1~2.0cm11例,2.1~5.0cm7例;Ⅲ型18例,Ⅳ型25例。2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 所有患者均在同一组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实施内镜下高频电圈套摘除术,行心电监护并备好抢救药品,按照常规手术步骤进行,手术后负压吸引,观察无出血异常情况后退出胃镜。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
1.3 临床护理路径
1.3.1 人员配置 由经过临床护理路径培训的科室护师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在科室第一负责人、护士长、医生及护士的共同商议下制定临床护理路径。
1.3.2 护理路径内容 (1)住院第1d:①首先进行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的路径安排和目标;③介绍住院须知、主治医师、同室病友等;④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确定患者是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阿司匹林5d以上[2];⑤宣教进行各种化验、检查的内容、注意事项等,进行饮食指导。(2)住院第2d:①结合宣传资料讲解内镜下息肉中摘除术的治疗方法、手术过程、指征与风险,交代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②告知内镜检查的时间、落实术前检查、静脉采血;③与患者及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④进行心理护理和基本的生活护理。(3)手术日:①落实术前准备工作,护送患者入手术室,安慰疏导不良情绪及恐惧心理;②术后基本生活护理、术后禁食时间及目的宣教;③密切观察胃肠减压管引流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观察有无感染、呕血以及穿孔等发生[3]。(4)术后1~2d:①继续进行饮食指导、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②饮食指导;③观察患者的体征、大便性状、胃肠减压管情况、腹部症状和生命体征等;④复查大便常规、血常规;⑤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下床活动。(5)术后3~4d:①观察患者的腹部症状及体征,预防并发症;②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饮食、生活作息、运动、定期复查等;③告知患者复诊的时间,有不适症状时及时就诊;④若息肉较大、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再留院观察1d。
1.3.3 实施方法 责任护士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每完成一项护理内容在相关位置打“√”,未完成打“×”,记录未完成的原因并签名。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每日一起查房,监督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路径小组共同商议制定改进对策。
1.4 观察指标 (1)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采用自评分表,内容包括对胃息肉的认识,内镜下息肉摘除术手术的了解(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手术创伤性、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住院期间使用的药物、住院期间的饮食、临床护理路径和出院指导[4]。根据患者的掌握情况分为掌握、部分掌握和未掌握。(2)术前准备时间。(3)住院时间:出院的判定标准为无穿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4)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发生出血和穿孔的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90.70%)高于对照组(69.77%),并发症(0)少于对照组(13.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8、4.48,P<0.05)。观察组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某种疾病或某种手术所建立的一套标准化的治疗和程序模式,能够使护理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5]。本研究比较临床护理路径和常规护理路径在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的效果,结果发现,临床护理路径组的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高、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并发症少,与以往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6-7]。
临床护理路径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过程中均由护士贴身指导,不仅有利于病情观察,而且通过护士的讲解显著提高了患者对胃息肉及内镜治疗方式的认知。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发放,患者了解自己住院期间每天需要做什么,会接受怎样的护理,如何配合护理工作,以及认识到如何饮食、自我护理,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身的健康知识。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有计划性、有预见性的护理模式,能从时间上规定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的护理内容,使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避免了护理人员个人能力水平不同而造成的护理缺陷以及护理工作的繁忙与琐碎而造成的遗漏或疏忽现象,确保了护理质量和护理的完整性;同时临床护理路径从时间上预测内镜摘除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1] 马薇薇,郭雪芳,赵旭玲,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无腹腔镜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143-146.
[2] 王海兵.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杂志,2016,11(16):243-244.
[3] 李敏,刘红.健康教育路径在胃息肉内镜治疗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02):185-186.
[4] 盛粉云,许燕玲,胡三莲,等.临床路径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5,15 (02):54-56.
[5] 梁权,陈凤珍.临床护理路径在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3,11(01):215-216.
[6] 蒋瑜,唐建光,廖日斌.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 (10):3255-3256.
[7] 张静.临床路径在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