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与临床研究
2018-03-24荣根满
周 洋 荣 阳 荣根满
(1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医务处,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医务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并容易反复发作,且其复发率呈上升趋势,复发性脑梗死的致死率、致残率均高于首次发病者[1]。因此,如何预防脑梗死复发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现将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复发的预防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522例,其中初发378例(初发组),复发144例(复发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初发组男196例,女182例;年龄40~90岁,平均(66.9±12.2)岁。复发组男78例,女66例,年龄35~85岁,平均(69.3±10.7)岁。复发的定义:①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②初发症状、体征加重,且排除进展性卒中;③上述情况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新的缺血性病灶。
1.2 方法:本组将脑梗死是否复发作为因变量,复发赋值1,未复发赋值0。选择脑血管病已知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斑块等9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9个自变量均根据其状态赋值,其中年龄≥60岁赋值1,<60岁赋值0。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斑块均赋值1,无0。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脑梗死复发组与初发组危险因素对比:见表1。
表1 复发组与初发组危险因素对比[n(%)]
结果显示,复发组年龄≥60岁、伴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斑块者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影响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斑块。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近年来,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发病率的上升,复发率也在提高,因此对引起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于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由于观察资料和方法不同,不同文献报道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曹勇军等[2]认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TIA史等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显示,脑梗死复发组年龄≥60岁、伴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斑块者高于初发组,有显著性差异。应用多因素logl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斑块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62、3.108、2.863。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病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3]。临床研究发现,脑梗死一年的随访中高血压比非高血压更易再发脑梗死[4],由于复发脑梗死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脑梗死患者,说明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而长期持续高血压引起血流动力学高切应力,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于内皮下,促进脂质斑块形成[5],使原有的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加重原有的管腔狭窄或产生不稳定斑块,从而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
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与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和主要独立危险因子,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即使在药物的干预下,再发卒中仍为15%~20%。曾桄伦等[6]在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患者,而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动脉一动脉栓塞和分水岭梗死发生的常见病因[7],此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表面的纤维膜易破裂、脱落后栓塞远端形成栓塞病灶,也可在一个大动脉狭窄或(和)另一个大动脉狭窄后产生该动脉供血区的分水岭梗死,也就是说,脑分水岭梗死是脑低灌注和微栓塞共同作用的结果[8]。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各种因素导致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升高是脑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之一[9]。临床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脑梗死主要与其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其机制可能是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促使氧自由基生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并促进动脉平滑肌增生,加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并削弱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保护作用,从而增加泡沫细胞的生成,使血管壁增厚弹性减弱;同时激活凝血因子V的活性,抑制蛋白C的活性,内皮破坏致血小板功能活化聚集增加,PGI2-TXA2失衡促脂质在动脉壁沉着[10],继而引起一系列瀑布现象,导致脑梗死的反复发生。本文资料表明,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常常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斑块尤为重要。其他如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也要加以干预。因此预防脑梗死的复发,特别是对于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系统的治疗方案,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颈动脉斑块、有效控制糖尿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同时积极地戒烟、限酒、适当体育锻炼均有利于降低脑梗死的复发[11-12]。
[1]慕容洋洋,江山,苏畅.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与前瞻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2):99-100.
[2]曹勇军,陈孝东.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6,24(4):325-331.
[3]黄如训.脑卒中与血压[J].内科急危重病杂志,2000,7(6):49-50.
[4]叶辉,邵娇梅,蒋健刚.原发性高血压与再发脑卒中关系的随访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6,32(10):865-866.
[5]季燕,王建平,宋玉丽,等.高血压、细胞因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5):73-74.
[6]曾桃伦,邵燕,章成国.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l):61-62.
[7]孙会成,荣阳,荣根满,等.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54-55.
[8]刘玉,荣阳,荣根满.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45-46.
[9]何龙锦,唐涌,丁树林,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6):362.
[10]林琳,周维智,刘晓红,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MTHFR基因多肽性与中青年脑卒中的相关研究[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4,10(4):218-219.
[11]匡晓明,荣阳,荣根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3):36-38.
[12]杜官林,荣阳,荣根满.脑梗死的二级预防[J].中国当代医生,2009,16(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