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艺术学校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2018-03-23徐荣光王瑛红孙玉倩
徐荣光 王瑛红 孙玉倩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中等艺术学校美术(绘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着重探索了与社会需求相衔接、与社会进步协同发展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表述为:立足于中等藝术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根据社会需求,培养目标由就业教育转型为升学教育;以艺术类高考为导向,服从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培养过程与普通高中教育相衔接,专业课与文化课相协调,走出一条既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升学教育模式,也不同于其他中职专业就业教育模式的职普融通教育创新之路,这里概括为“A+P[(M1+C2)+1+1]”模式(A代表培养目标,P代表培养过程,M代表专业课,C代表文化课,数字代表课时比例)。
关键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就业教育;升学教育;职普融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等艺术学校美术(绘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1997年以前,全国各地的中等专业学校实施的是就业教育模式,其中的美术(绘画)专业最初是为小学或者初中培养美术师资的,当然专业目录可能有所区别,如在中等师范学校中为“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方向)”。这是其与普通高中培养模式的一个最大区别。以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为例,该专业于1988年开设,培养目标是为威海市培养小学教师。当时在中等教育领域还没有引入市场机制,不仅是计划招生,而且是计划分配。客观而言,在当时中小学师资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这种培养机制为各地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中专层次的美术生成为各地美术教育和社会艺术领域的中坚力量。
2000年前后,探索职普融通教育之路,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相结合,部分学校则完全转型为升学教育。1997年,国家改变招生就业政策,自这一年开始,取消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计划分配的政策,随之而来的是中等专业(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的招生收到很大冲击。面对市场压力,所有的中等专业(职业)学校都开始了突围之战——转型。部分学校停止了该专业方向的招生,如莱阳师范学校。有的学校与高等院校、主要是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实施“3+2”或“3+4”培养模式。有的学校则通过校际整合实现了培养层次的升级,改为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如山东省潍坊艺术学校、天津艺术学校、浙江艺术学校等。有的学校专业设置方向进行了微调,如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于1999年开设实用美术专业,2000年则停止招生,改为中专、高中双重学籍的美术(绘画)专业(2004年取消高中学籍),培养模式由就业教育转型为升学教育,济南艺术学校、青岛艺术学校、山东省烟台艺术学校在不同时间都实行了这种转型调整。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
二、中等艺术学校美术(绘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因
1.为什么要对原有的以就业教育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如前所述,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就业教育模式,美术(绘画)专业也概莫例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招生分配制度的变革,中专层次的美术(绘画)方向的毕业生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学历要求由中专提升到本科;在社会艺术就业领域,学历门槛亦大幅提高;在自主创业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具有高等学历的美术方面毕业生充斥市场,对此,中专学历的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缺乏竞争力,甚至毫无招架之力;作为家庭,也把子女完成高等教育作为首选。也就是讲,市场压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大量本科毕业生充斥市场的压力,二是社会需求层次提升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等艺术学校美术专业的生源质量乃至数量均急剧下降,且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了到其他专业的招生。就业难与招生难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一来,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势在必行。几乎所有的同类甚至同层次学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转型改革的,尽管转型的目标有所区别。
2.为什么要对转型后的学校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升学教育是转型后的一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的定位——这是对职普融通教育的有益探索。在没有提升学校培养层次、把就业教育转为升学教育的学校中,学生的培养过程同样面临很多问题。
一是培养过程如何与高考尤其是艺术类高考相衔接;二是培养过程如何与普通高中教学相衔接;三是怎样处理好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四是国家到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适合使用的专业教材,没有统一科学的专业课时比例设定,没有统一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五是存在学校培养模式转变的自觉性与自发性、盲目性、政府主导的滞后性的矛盾。
中等艺术学校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基本上都是各个学校自觉进行的,是自觉适应市场规律的艰难选择。毕业生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到被迫接受市场法则,其转型过程是被迫的、痛苦的、无奈的。适应市场规律无可厚非,但是如何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是转型后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政府的主导则相对滞后,这导致艺术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类教育资源如何合理地优化配置需要政府主导,顶层设计。
三、中等艺术学校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对策
1.坚定培养目标的定位,处理好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社会需求是培养模式目标定位的客观依据。如果说1997年以前人才培养是以计划为导向的话,那么今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有其共同点,都是向社会提供产品的,不同点只在于企业提供的是商品,学校提供的是人才。对企业而言,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以实现其价值,即实现由商品到货币的跳跃,否则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对学校而言,社会想要的是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如果没有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就决定了美术(绘画)专业升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坚定,培养过程模式要科学合理、可操作。
2.把中等艺术学校的培养模式与普通高中的培养模式相结合
尽管中等艺术学校美术(绘画)专业原有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合学校发展要求,但是其专业教学具有先天的优势,这是普通教育无法替代、难以竞争的。但是,在文化课教学方面则无法与普通高中抗衡。这就需要借鉴普通高中的文化课教学模式。
但是,中等艺术学校实际与普通高中毕竟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和家长的观念的影响,导致生源质量差別很大。选择中等艺术学校的美术(绘画)专业的学生很多并不是有艺术特长或者爱好,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艺术类高考对文化课水平的要求较普通高考低。这样完全照搬普通高中的培养模式是不适合学校的实际的。所以,必须把两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二者取长补短。在文化课教学评价体系中,要降低文化课教学难度。近几年,山东省艺术类高考的本科线基本上是普通高考本科线的65%左右,根据教育部的精神,未来要达到70%,这样就可以确定文化课教学学生的成绩基准线为350分左右为宜。
3.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做到有依有据
缺乏可行的体现艺术教育规律的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教学指导方案,是无法做到有的放矢的。这种方案目前国家没有,山东省没有,威海市没有。江苏省制定了,但其培养模式主要不是升学教育,而是就业教育,专业设置也不同于其他学校。制定适合于艺术类高考的、体现艺术高考特色的《中等艺术学校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指导方案势在必行,尤其是在国家还没有针对艺术类高考的美术(绘画)专业统编教材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指导方案就更为迫切和必要。方案制定的原则是一要符合学生实际,二要体现高考要求。
在专业课方面,要体现省统考要求和部分高校的校考要求。在专业考试中,只有通过专业统考本科线才能选择本科院校就读,也才能参加部分高校的校考,统考成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方案的制定要重点应对统考,同时兼顾校考。在文化课方面,要体现高考对艺术类考生的要求。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文化课教学指导方案必须降低难度、缩小范围,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删、减、降,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控制在350分的基准线即可。
4.与高考要求相衔接,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在中等学校传统的就业教育培养模式中,也存在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处理问题。一般而言,这种关系的处理原则是专业技能课的地位要优于文化课,课时量的分配、评价体系都向专业技能方面倾斜。普通高中教育正好相反,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的背景下也是如此。而参加艺术类高考需要两条腿走路,艺术类考生要参加专业和文化课两种考试,文化课考试与普通高中同步,专业考试方面,以山东省为例,分两次进行——统考和校考,这就给正确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带来很大的难度,二者的课时量的比例多少合适?两种课程在不同学期怎样配置?课程体系如何优化?对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合理确定平时的专业课与文化课的课时比例。实践证明,决定艺术生能否进入本科院校就读的主要因素是文化课成绩。所以前四个学期专业课与文化课的课时比例以1∶2左右为宜,甚至专业课的比例还可以降低,这可以称之为“M1+C2”模式(M代表专业课,C代表文化课,数字代表课比例)。二是不同学期要有所侧重。以山东省为例,专业统考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的十二月下旬左右,校考时间一般安排在来年二月中旬左右,六月份则进行文化课考试,所以在第三学年学生必须兼顾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备考压力很大。合理的做法是:三年课程两年结束,第三学年从暑假开始整个第五学期集中进行专业强化训练,同时安排部分时间进行文化课复习,以缩短文化课知识的遗忘过程,为来年第六学期文化课备考做准备,这可称之为“1+1”模式,结合前者,新的培养模式可以作如下表述:“A+P[(M1+C2)+1+1]”模式(A代表培养目标,P代表培养过程)。
上述做法有的可能与高考改革的某些政策要求相悖,但这也是在升学教育体系中中等艺术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的优势所在。
四、结语
培养模式要体现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过程的科学,课程设置的合理。但模式没有固定的,需要我们根据国家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进行完善和调整。
本文是为抛砖引玉,希冀探索一条职普融通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