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体验中培养
2018-03-23郑雅芳
郑雅芳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拓展情感教育的课程资源、适时点燃情感引起学生共鸣、在求真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又要注重学生自我的感知、感念和感悟,遵循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理性地理解历史;同时应注意让“培养”和“体验”这两个环节并行不悖。
关键词:培养 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尽管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重知识、能力轻情感教育的现象还普遍地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一些:第一是教材的原因,比较缺少情感教育的素材。第二是教师的原因,观念难以转变,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比较困惑,感觉很玄难以捉摸。第三是学生的原因,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记忆学习,而缺少情感上的熏陶,表现为浮燥自大或自卑,感情冷漠麻木等等。[1]
如何才能让历史学科的情感价值回归?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呢?新课标的表述是“体验与培养”。本人认为这两种途径缺一不可、偏废不可,不如称为“于体验中培养”来的更恰当,更具操作性。[2]
从“培養”这个层面讲,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情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的作用。因为从理论上说,人的情绪的产生不可能离开外界因素的干预,因此学生的情感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是情感的营造者、是情感的表现者、是情感的升华者、是整个过程的调控者。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拓展课程资源,推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外,还可以有以下做法:
①可利用多媒体资料。如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博物馆等文字资源和影视、纪录片图像资源以及访谈历史见证人等手段方法进行知情体验,将历史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再现于课堂,形象生动,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②可利用乡土史教材。乡土史讲的就是发生在家乡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在讲教科书内容的同时,补充一定的乡土材料,就能贴近生活,拉近历史和生活的距离,拉近历史人物和我们的距离,特别是对本地有贡献的历史人物和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心怀祖国,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教育,都有积极意义。③可与现实紧密联系。比如,学习西周的宗法制时,可以设问:时至今日,宗法制虽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如祖宗祠堂、祖坟祭奠、城隍庙中的牌位、家族的礼仪,家庭中嫡长子地位的责任、家族大盘聚餐的习俗等,结合上述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些传统习俗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设问和对问题的解决,学生感悟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自觉运用历史解决现实问题,达到感悟历史的目的。
第二、适时点燃情感,不断营造良好氛围引起学生共鸣,用情感来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做法有:①在新课教学中要激情。在这里,我并不是说要把教师当成神圣的“牧师”,把学生当成“羊群”,一味的“说教”、“驯化”,而是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受到了历史情感教育。②在做结束语时要留情。所谓留情,就是结束语要能引起学生的回味。俗话说“编筐织篓,贵在收口”。在教学中,如能设计好课堂的结束语,引起学生的回味,则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历史,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产生共鸣。
第三、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求真、求正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①感情要真。也就是说,老师讲述真实的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喜怒哀乐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地流露。情感丰富真挚而不娇柔做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动人心者,莫先乎情”。②求正,换句话说,就是历史教学中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对历史的评价决不能“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从“体验”这个层面说,就是要注重学生自我的感知、感念和感悟。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主体的完善。
第一、遵循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和规律。遵循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和规律,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从心理学规律方面去考虑,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到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再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并结合社会生活实践,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第二、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情感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指注意其情感体验方式的多样化,进而吸引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过程和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同步的,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交流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欣赏;又能够深化自我经验,培养实事求是和善于探究问题的学习态度;还能从中感动于自己的成就,并通过“做”的体验,使应该落实的目标都真实化。
当然,在运用教师“培养”和学生“体验”这两个环节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尤其注意不能把这两种途径割裂开来,而应并行不悖,拿我自己的话说就是“于体验中培养”。学生在接受教育体验情感的过程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不断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在做好培养者引导者的过程中,自身始终也在不断地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体验,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韩强.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
[2] 陈延军《新课程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探究》之《历史教师调动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