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8-03-23金鑫潘振师小达

学理论·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评价指标

金鑫 潘振 师小达

摘 要: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研究,首先应从对其含义的正确理解入手。通过分析整理近年来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统计数据,笔者尝试通过三个层次九项指标构建高校毕业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阐述,提出建议如下:协调“质”与“量”的共同发展;国家增强政策力度,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专业设置紧扣市场生活,加强大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高校开设相关教育平台,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2-0206-03

在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就业质量问题可谓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大部分人只关注“就业率”与“失业率”,就业质量则被部分人视为考察高校毕业生工作优劣程度的一种指标而被忽视。针对就业问题追其根源,即社会需求与高校毕业生本身之间的矛盾,故在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就业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一、就业质量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一)就业质量的内涵

对于就业质量内涵的界定国内学者各执己见。基于不同视角、维度、性质等对就业质量的诠释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关键,从宏观上来看,就业质量是劳动者与岗位间的需求关系特性,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关的综合性概念。即社会因素对就业状况的评价与影响,如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企业需求、学校培养方式等。从微观上来看,是指劳动者即高校毕业生本人对工作情况综合要素的反映与评价。如薪资待遇、毕业生职业认同程度、就业前景以及就业的自我效能感等。

(二)就业质量内涵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就業质量问题的研究大部分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阐释,如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报酬是衡量就业质量的关键,而幸福经济学理论则更关注劳动者的体验以及主观能动性,认为收入只是作为衡量的基础,但不是绝对的,还包括劳动者的社会就业保障、职业理念等。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首次提出的“体面的劳动”,让人们对就业质量又有了新的认识。欧洲的一些研究者则将就业质量与社会收益相关联,将就业质量与工作质量的关系进行区分,并从社会、团体、个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比较认同刘素华总结提炼的概念,认为就业质量是就业过程中生产资料以及获得的薪资等具体情况的优劣程度的综合反映。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可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就业质量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对于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就业观、就业能力等)、就业质量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就业质量评价(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就业质量评价标准等),从而得出当前我国就业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二、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查阅吉林大学就业质量报告以及线下调研总结整理出图表数据,并在相关专家讨论建议之下概括出影响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所示,可以直观地看出近三年来吉林大学本科学生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使得本科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吉林大学毕业生的总就业率不低于91%,201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相比较而言是最低的一年,2015—2016年的本科生就业率呈现回升状态,并且2015以及2016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要高于研究生毕业的就业率。同时近三年来本科生选择升学的人数也有所增加。

(一)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的主体即为高校毕业生,体现在对就业质量上的影响即为个人能力与在校成绩,根据调查超过95%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认为个人能力是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同时学历与学习成绩息息相关。高校毕业生的学历是进入企业的“敲门砖”,这也是吉大以及全国高校中本科毕业选择升学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就业观作为影响其就业的主观内在因素也应被考虑在内。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毕业生往往敢于挑战各类工作,不受专业的局限,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二)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国家政策、所在学校、市场需求以及家庭因素等,具有不可选择性的特征。国家政策是关乎社会总体发展的大计,对就业质量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将家庭因素考虑到影响就业结构的外在因素之一是因为家长及亲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在高校中也不乏通过家长及亲属劝导而选择升学或考公务员的高校毕业生,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家庭因素列入考察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高校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体系不单涵盖范围广,更应该具有科学的体系,密切掌握市场需求及资源配置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确保评价指标具有可行性和可信度。综合相关优秀理论结果,笔者尝试通过个九个指标三个层面来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社会层面分析

1.就业率

谈到就业问题,“就业率”就不能避之不谈,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的扩招以及相互之间的竞争,使得许多高校的就业率可能存在“注水”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简而言之是反映整个年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数量情况。就业率作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之一,具有直观性的特征。

2.就业结构

本文所提及的就业结构主要是就业区域以及职业分布问题,当前社会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人才分布不均,就业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职业薪资、职业发展前景等多种因素,是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业结构作为社会层面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之一,跟国家政策具有紧密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特征。

3.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在就业质量指标体系中不容忽视。人身健康作为工作就业的前提条件,社会保障能为这个前提条件保驾护航,只有劳动者得到了基本的保障才能为公司发挥其个人价值,从而为公司创造利益。故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基础性特征。

(二)职业本身分析

1.薪水情况

大部分毕业生以及社会人员评价就业质量的优劣程度第一想到的就是薪资待遇,就业期间的薪水可以分为“试用期的薪水”以及“正式入职的薪水”,高校毕业生的“试用期薪水”一般多指实习期薪水,“正式入职的薪水”又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金等等,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薪资水平也不同。

2.工作时间及工作强度

之所以将这点列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是因为当下企业职员“加班”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工作时间的长短及假期的多少是关乎高校毕业生身心健康及对职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就业质量评价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3.就业前景

当下的高校毕业生大多是心怀梦想的一代人,勇于尝试与奋斗,故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会对其就业前景进行考量,这也是向往北上广的高校毕业生有增无减的原因之一。就业前景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当然,从职业本身层面的三个指标中也涵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标。

(三)高校毕业生本身分析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主体若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则表现为就业效能感,高校毕业生脱离学校进入社会时,很多学生会产生一种迷茫或恐惧心理,当面对就业问题时自我效能感便很重要,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毕业生认为自身能否胜任某种职业的推测与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以及认可程度,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

2.职业满意程度

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充满期待,一旦就业便会在心理将现实与期待进行比较,这时便产生高校毕业生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职业满意度高的高校毕業生其职业带来的幸福感也较高,工作往往较稳定,反之,则可能会出现频繁换工作等情况。

3.专业符合度

大学时期的专业是否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到现实工作实践中去,应作为考察就业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来看待。大学生毕业就业若与其在校学习专业符合可能会使其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查阅相关理论资料也可发现,各指标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结的,缺一不可,只有多样化的指标评价体系才可以对就业结构进行更加全面科学的分析。

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

1.片面追求数字表象,而忽视“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为了营造自身的良好形象,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增加,但实际上就业率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众多指标中的一个,是具有表象性的,要提高就业质量首先要明确重点是在“质”还是“量”上,这也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颇高却与实际就业质量不成正比的原因之一。

2.就业结构失衡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左右着人才的流向,势必造成就业结构的不平衡,北上广为首的一线城市以及一些沿海发达城市仍是高校毕业生争相涌入的地区。虽然国家出台许多相应政策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但就业结构失衡情况仍然很严峻。

3.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实际需求相矛盾

相关资料显示,许多高校毕业生并未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除去高校毕业生的主观原因,从高校本身的专业设置上分析,便会发现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矛盾,许多专业过于追求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缺少关联性以及可行性,缺少时代活力。

4.创业动力不足

许多高校在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上予以很高的支持力度,部分高校毕业生本身对创业的热情比较高,但是往往浅尝辄止,缺乏持续进行的动力,从而使创业之路以失败而告终。

(二)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建议

1.协调“质”与“量”的共同发展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上,对“质”与“量”的把握起到基础性作用,只有权衡了二者主次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目固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真正要把握的是“质”的发展,即以就业质量中的“质”为主协调二者的共同增长。

2.国家增强政策力度,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调节就业结构的根本之法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应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制度层面上的保证,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中高层次的岗位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同时高校毕业生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攀比,不一味地追求“体面工作”等。

3.专业设置紧扣市场生活,加强大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高校在对招生专业的设置上应立足于当代生活,与现实生活接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理论上的学习高度。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在专业知识与能力上协调发展,在追求学生知识素养的同时更注重其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高校也可以设置相应的专业实践课,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同时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4.高校开设相关教育平台,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中创造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开创自主创业教育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遇到创业的困难时及时答疑解惑,同时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进行奖励性扶持。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也应提高自身的素养,提高竞争意识,不断地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提高。

合理、科学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起到监督、衡量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对就业质量内涵的诠释,客观分析吉林大学就业现状以及影响其就业质量的内外因素,为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提供一定的帮助,为进一步改善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蒋成,马琳.对高校就业报告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1):60-65.

[2]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7):29-31.

[3]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71-74.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评价指标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