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高中学生管理工作
2018-03-23阿布都克热穆江·阿布拉
阿布都克热穆江·阿布拉
.
摘 要:学生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中阶段是对学生意志力磨练、性格塑造以及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因此做好这一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论述与分析了新时期环境下高中学生管理工作展开的现实情况、新时期环境下进一步加强高中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两个主要方面,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格品质,从而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大批训练有素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中生 教育管理工作 存在问题 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高中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高中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新时期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在速度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教学在教育方式及教育目标没有得到及时明确[1]。我国高中教学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教学方式上具有极大单一性,老师与家长过分追求学生分数,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已经与社会发展相脱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之感,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家庭及社会相脱离,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忽视。
一、新时期环境下高中学生管理工作展开的现实情况
1.学生需要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
目前高中生因为不具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学校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组织老师们积极加入到教育改革的行列中,及时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准相应措施予以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与学习兴趣。老师在学生教学管理中必须全面发挥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因为老师的言行之间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直接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老师必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2]。
2.将学校教育管理与家庭教育管理相结合
想要实现新时期高中生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就必须积极将学校教育管理与家庭教育管理进行有机结合。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综合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社会组成中家庭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整体的基本单位。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导致家长过于溺愛孩子的现象出现,学生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养成了鲜明的个性,自身具有较强优越感,并且不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除此之外学生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能力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的个性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受到了极大挑战,在很大程度上还增加了教育管理者工作展开的难度。
二、新时期环境下进一步加强高中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新时期环境下想要实现高中生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学校就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树立正确、先进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提高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及人性化[3]。管理者需要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全面科学的分析,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给予深入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特征解决好影像学生的多种因素,让学生能够拥有认真学习的良好环境。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及时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实现教学思路的进一步开拓。
2.国家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救助系统
国家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建立良好的经济救助系统,帮助学生解决求学道路上的经济困难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与自身发展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有效解除学生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积极引导他们的生活与行为,使其养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与世界观,鼓励学生能够勤工俭学,从而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4]。学校需要及时美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学习营造出 和谐、愉悦的氛围,这对于实现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老师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关怀与适当的关心,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克服困难产生了现实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人们对高中生的管理工作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与重视。文章首先细致论述了新时期环境下高中学生管理工作展开的现实情况,主要分析了学生需要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将学校教育管理与家庭教育管理相结合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又从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国家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救助系统两个方面阐述了进一步加强高中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施旭东.做职业高中学生的良师益友——浅谈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2):106.
[2]贺恩格,王雅倩,李文治.愿景管理对高中学生社团管理影响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29(11):77-78.
[3]陈小芳.普通高中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浙江省电子学籍系统管理办法的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64-66.
[4]顾敏会.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成长、成才——职业高中学生自主管理方式思考与实践[J].职业,2010,(1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