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文化安全及其实现对策初步思考
2018-03-23刘芳
刘芳
摘 要: 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层主题,是国家大战略的根本价值取向系统。我们必须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坚持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建设,激发文化创新,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实施必要、有效的文化保护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保障国家总体安全。
关键词: 文化安全 现状 对策
一、文化安全的概念及意义
1.“文化安全”的概念
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是国家安全问题并未得到缓解。近现代以来,逐渐凸显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某些程度上甚至比传统安全问题(如军事、领土问题)更加突出。这些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共同构成了全球性的有机国家安全系统。
所谓“安全”,是指主体处于没有危险、威胁和损害的状态或环境当中。“文化安全”应该界定为: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处于没有危险、威胁和被损害的状态下,保持着自由、自主的精神状态和完好的物质形象。
胡惠林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关于一个国家以文化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集合,一种由这种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际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它既包括客观的存在,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和危险的状态,又包括主观的心理感受,反映着主体对这种状态是否存在的一种价值判断。
2.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国家的基因谱系,没有文化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区别说到底是文化及其价值体系的差异。
文化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不同,它能够重塑别国人民的价值观,改变别国意识形态,以溫和的文化影响力摧毁国家安全的核心。因此,维护文化安全就是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安全,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质和功能活力,保障本国文化利益。
在当代国家的有机安全体系中,文化安全既是总体国家安全的一个子系统,又是一个核心系统。文化安全能够为国家提供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强大精神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政治、军事、经济等传统安全无法替代的作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提出要切实维护政治安全、国务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及核安全,并且特别强调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文化安全是国家大战略的根本价值取向系统。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我国文化安全的整体现状
1.关于传统文化影响力。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绵生发、未曾中断的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更迭不但没有中断其生长命脉,反而使传统文化愈发深厚绚烂。但是我国文化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开发工作仍有不到位现象,一些人在思想观念上对这类问题忽视,缺乏文化安全意识。在西方价值观的冲袭下,传统民族价值观体系受到侵蚀,不仅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反而威胁到我国社会、政治、法律及国家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的文化安全是一个威胁。
2.关于文化创新精神和文化生产力。
自20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更高的GDP一度成为考察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一些人对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漠视,在唯功利的错误导向下,机械地打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导致文化动能受损。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文化力”是重要资源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作为文化生产力的具体表现,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国家产业。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创新力不足,文化生产力水平偏低,在文化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当下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与国外优秀的众多文化产品相比,我国的文化产品的总量不多,质量不高。
三、我国文化安全的实现策略
1.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国家和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和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决定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关乎国家的政治、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文化安全的核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就是核心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凝练汇聚而成的,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体现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深层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实践之果、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全球化进程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体系,树立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切实践行。我国在5000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者共同组成了当代中国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当前全民阅读的文化大潮下,积极推进基础文化建设,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强化文化安全意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建立健全的文化安全体系和文化预警机制,实施文化管控。
为了有效防止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渗透和侵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保障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文化安全体系,积极构筑国家文化预警机制,对来自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文化挑战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与鉴别,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持必要的警惕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对于文化安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文化市场也向全球市场开放,在当下情况下,要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必须依据相关条款制定相应的符合我们国情的文化管制及文化保护政策。这是当前我们进行国家文化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机制,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世界上不存在无限制的自由,文化也不例外。维护文化安全必须进行必要的文化管制。我们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从制度、规范及思想等各个方面对文化活动进行调控,确保文化活动在管控红线内进行,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维护文化安全的有效手段。
在文化产业发展当中,文化预警机制可以甄别外国输入我国市场的文化产品,认同符合我国文化利益和有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优秀他国文化产品,有害我国国家文化利益、威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则拒之门外,有效维护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出“防火墙”效用。
4.鼓励文化创新,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安全实际上是一种维护特定文明运行、发展的稳定状态。作为非传统的国家安全,它融合了社會发展、文化认同等多个要素,实质上体现着国家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水平。
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缺乏创新能力的文化必定是不具有生命力的没落文化,终将衰竭而亡。我国当代的文化创新的目标,就是要继承革命文化,不断扬弃、超越以往的经验制约,以建设前瞻性、指导性、未定型的文化价值系统为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要一方面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用外来文化的优秀因素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更好地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新活力,解放文化生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内外兼修,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是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
[2]林凇.文化安全视阈下文化产业的价值选择与融合[J].江汉论坛,2017(2):139-144.
[3]颜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安全[J].前线,2017(3):23-28.
[4]童萍.当代中国文化安全的现状和对策[J].中共山西省党校学报,2007(2):63-65.
[5]张晓,武茜.文化安全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8):64-66.
[6]樊建新.国家安全视域下的社会思潮观潮[J].红旗文稿,2017(7):7-8.
[7]李金齐.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与对策[J].天府新论,2005(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