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结构主义”语境下《山海经》等古文献 研究的机遇和价值

2018-03-23陈美

文教资料 2018年31期
关键词:民俗学山海经

陈美

摘 要: 自五四时期西学東渐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无意识地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现当代文学领域。19世纪以来,西方理论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过程。在目前反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语境和意识形态下,中国古文献研究具有极佳的机遇。《山海经》为我们还原了中国文化起源的历史语境,丰富了文学理论中的人伦一维,在国家强调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山海经》等古文献的研究对在世界上建构真实的 “东方”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民俗学 《山海经》 后结构主义 嫦娥奔月

一、中国古文献的价值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开始,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年,在从黑暗到逐渐璀璨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并不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奇怪。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会长存下去。”①歌德在这里提到的成书于明清时期的《风月好逑传》,距离本文欲探讨的先秦古籍《山海经》还晚了几千年,对于欧洲大陆的哲学家而言,先秦古籍应该更会惊为天书。

中国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在密不透光的历史长廊中,很多个区域仍然是迷,从洪荒时代走来的中华民族一路筚路蓝缕。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沧海桑田,百年的时光亦如静止的潭水般,听不到时间的针脚发出的滴答的声音。因此,在东方,在那一片天与地接壤海陆一体的远古,人类对自身和周遭世界的认识是混沌的,生命的概念是宽泛的,亦可说整个世界每一块石每一株草皆充满神秘的生命力。

研究《山海经》的学者无不认为,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献古籍中,晦涩难懂的虽也有之,但从未出现过像《山海经》那样令人费解、不知所云的著作。《山海经》也许是中国古籍研究中观点分歧最大的一部。几千年前的这部古籍《山海经》的性质,至今仍然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基本上有两种说法,一为:《山海经》不是写给大众阅读的书,因为其中的《五藏三经》部分脱胎于巫师专用的祭词,是在现实的地理基础上加以想象,是现实与荒诞的结合。《海经》是一本与分野有关的书,供占星人使用。因为上古时期禁止民间习用天文,《海经》部分采用了十分隐晦的写作手法,是为故意不让普通人读懂。二为:我们失去了这部书的叙事语境。一个文本的成书总有特殊语境,语境对文本的影响程度有大有小,大的甚至能直接影响文本的构成,《山海经》的语境对《山海经》的文本构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山海经》而言,失去了“社稷”和“分野”这两个叙事语境,我们便无从理解其内容。但语境往往会在文本中留下蛛丝马迹,细读文本,研究者可以窥探出它们产生时的语境,从而得以重构。这应当是古籍研究要解决的基础问题,那么在当今语境下,是不是有什么新的方向和道路可以追寻呢?

二、当代学术研究理论现状

当今大学学科间壁垒森严,各自为营,做学问得钻和深,得掘地三尺,这是做学问的精神本无可厚非,学术研究精细和深入固然是好事,但世上的学问之间本来是互通的,分割得太细反而会束缚手脚,打破学科壁垒,借鉴本学科外的好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现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在进行的实践。特别是西方理论语境走到了今天“后结构主义”这一刻的时候,学术界对于强烈反对“西方中心”的要求,以及对“东方”持续不减的热情,都给中国的古文献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契机。

20世纪以后的文学研究,西方理论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法。启蒙运动以后,理性和进步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从远古时代到今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进步,不断地适应新的时空,所以这个世界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但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这种理性的美好,战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使得“后结构主义”应运而生。随着理论迈入到“后结构主义”这一阶段,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东方”或许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关注热点。

“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重点放在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后结构主义”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关于这整个世界的观点都是建构出来的②。“后结构主义”否定历史的进步性,认为所谓进步只是由人为知识建构起来的话语权力。在这种理论语境下,“后殖民主义”应声而出,“中心”被瓦解,“边缘”被关注,不失为文化崛起的时机。

古文献学,除了“考古性”的阐释与还原外,如果能立足当下的社会语境,将历史引入现实,提出当代问题便有现实意义,况且,古籍在不同的语境下,总是能化学反应般地被挖掘出新的价值。“后结构主义”语境下,西方对“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法”的兴趣,不失为古文献学研究的一个良好时机。

三、“嫦娥奔月”的文化价值

“嫦娥奔月”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关后羿和嫦娥,古文献里的“后羿”不止一位, “尧”时射日的是一位“后羿”,在夏启儿子太康当政期间并与嫦娥结婚的是另一位“后羿”。太康即位后理政不力,有穷氏首领后羿带兵在洛水北岸拦住了打猎回来的太康一行,太康不敢过河于是过起了流浪的生活,此时后羿还不敢称王,立了太康的兄弟仲康为夏王。仲康死后又立仲康的儿子相为帝,两年后,后羿罢黜了相,夺了夏朝的王位,为夏王朝第六任君王。

后羿夺了夏王朝的宝座,可谓是个传奇人物,不过他妻子更传奇,是民间大名鼎鼎的嫦娥。据《淮南子》记载,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老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但嫦娥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时,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宫去了。奔月后,嫦娥想起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宫的冷清倍觉凄凉。

以上为传说,而实际情况则是,由北风一族演变成的女和月母国,其中“女常”族善于编制,以蚕蛾为图腾,因为部落中的首领成为“常娥”,演变成“嫦娥”。尧帝的女儿娥皇应该也属于“女常”一族的首领,但嫁给舜后,就自动失去了部落首领的权力。西方部族为了夏朝的统治,必须对东夷部落中的实力派表示友好,所以西王母赠给后羿以“不死药”,这是当初昆仑山上的“玉帝”才能享有的神药,实际是一种能延年益寿的保健药品。而女和月母国也把部落中最美丽优秀的女子嫦娥嫁给后羿为妻子,嫦娥就顺理成章地替后羿保管了“不死药”。在后羿夺取了夏朝的王位后,这种政治联姻就破裂了。嫦娥带着“不死药”回到了女和月母国,即传说中的月亮之国。

“嫦娥本月”的故事在古文献里经历着不同版本的演变和嬗递。比对自古至汉代的所有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中不同的阐述方式和结局,会有很多有价值的发现。譬如可以发现上古时期的部落关系和实力强弱,以及每个不同地域的人文风貌。“嫦娥奔月”传说中的每一个部落事实上都代表着华夏大地上的某个文化的雏形,比如擅编织还是耕种,是居住在山川还是平原,这些后来发展成了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这个故事中的月亮、后羿、嫦娥、吴刚、蟾蜍、桂树、玉兔在中国民俗中也有各自的隐喻,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对于我们考察民间习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见,中国的古文献,跟历史考古发掘中的古文物一样,不仅仅是供欣赏和研究的无生命之物,每一部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非常珍贵的基因。

四、结语

中国的先秦古籍就像散落在海滩上的珍珠,换句话说,就像闪烁在天鹅绒般的浩瀚宇宙中的星星,如何用我们的研究将其连成星座,让其成体系,每一个星座代表一个系统诠释着一种意义,我们的研究怎么在“后结构主义”语境下重新构筑中国的远古历史和展现当代的中国形象?如何运用中国的理论话语、研究中国的文学,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这是几代人在做着,我们仍然在继续的一个事业,也是古文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之一。

注释:

①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324.

② 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197028-5428695.html

參考文献:

[1]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余伟.《山海经》真相[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吴晓东.山海经语境重建与神话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民俗学山海经
民俗学视域下的四川康巴乡土小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山海经夫诸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民俗学研究的多元维度——“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