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性>及文化转换探析*
——以成都财富论坛宣传语英译本为例
2018-03-23狄曦萍
黄 鸣 狄曦萍
(成都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一、外宣翻译的生态翻译论研究视角
外宣翻译伴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热潮已成为时下中国语言文化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仅万方数据库2000年至2014年所收录涉及外宣翻译的学术论文就超过2000篇,其中超过1000篇发表于2010年以后。对待热点问题,需要冷静分析与理性思考。首先应厘清外宣翻译的概念,广义的外宣翻译指相对于宣传主体地区以外地区的宣传翻译;而狭义的外宣翻译指面向国际的对外宣传翻译,主要以外国人为宣传对象,传播中国文化,在对外开放中发挥先导与桥梁作用的翻译,其主要任务是“服务经济、促进开放、宣传中国、树立形象"[1]。可见,狭义的外宣翻译才属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所指范畴,而在狭义外宣翻译的定义中应突显外宣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特性。事实上在万方数据库所列2000多篇关于外宣翻译的论文中,有超过1000篇涉及外宣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正如孙艺风教授在阐释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时所言,“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遭遇了广泛的不可译问题"[2],外宣翻译中的不可译问题尤显突出,就此很多学者从翻译策略、译者素质与受众效应的角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多数研究都局限于对具体语境下翻译策略的评述,或者束缚于对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为主的西方翻译理论加以具体分析的层面。诚然, 功能主义学派以翻译目的为出发点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可译问题,摆脱了以往的文本中心主义,确实具有开启思维的效应。然而随着认识的深入,在中华文化加快步伐走向世界的语境下,仅以功能主义学派的翻译思想为理据显然不能适应外宣翻译的深层次发展需求。此外,单纯依托西方翻译思想来指导传播中华文化的外宣翻译,在本质上有悖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初衷。生态翻译理论为肇始于中国的现代翻译理论,旨在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3],具备融合语言、文化及功能翻译学派理论的广阔视界。当然,近年来也有少数学者将生态翻译理论运用于外宣翻译研究,但大多局限于对生态翻译论的三维转换原理加以运用的层面,并未将生态翻译论与西方主要翻译理论相结合。因此,本文在理论框架上将西方语言、文化和功能翻译学派的思想融入生态翻译理论,以期进一步解构同样以生物进化论为科学理论支撑的欧洲中心主义,真正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同时也希望有助于融合东西方视界,促进多样化全球文化环境的构建。
二、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性
外宣翻译与跨文化交际联系紧密,而外宣翻译的核心也往往在于突破跨文化交际的不可译僵局。所谓不可译,一些学者认为英汉语言不同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汉语语言的特征如语音、文字和文字组合,导致了语言的绝对不可译。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不同的文化认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可译。[4]依据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翻译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在适应选择的循环过程中需要完成三维转换,译者正是在三维转换过程中化解了不可译难题,因此不可译不仅存在于上述语言和文化层面,而且存在于交际层面。交际层面的不可译问题是语言与文化不可译的叠加,同时也与受众倾向及交际方式相关。化解交际层面的不可译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3]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循环依存关系。只有解决了语言的不可译问题,才有可能突破文化的不可译性,而只有实现了文化的可译,才能达成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目的。相应地,在达成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目的后,翻译又将起到丰富译入语词汇[5]以及对不同文化进行重新定位[6]的作用,从而为进一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奠定基础。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先生基于生态学和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跨学科的翻译理论,即翻译适应选择论,奠定了生态翻译学的基础,强调翻译要以“译者为中心”和“译者有为”,译者通过“展现原语、原文和译语在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度中适应与选择,实现翻译—语言—文化—交际—自然相互关联的整合性译论研究模式”[3]。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了更多更严重的复杂情况,因此针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可译问题,译者在适应选择循环中根据所预期的积极效应阐释原文,进行适当的文化转换,并与翻译生态环境形成积极互动的效应,更加准确而巧妙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因素,实现文化信息向另一文化领域传递。在此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生态正效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财富论坛英译本的文化转换
成都财富全球论坛是中国西部举办的首届全球工商界精英顶级论坛,更是成都代表中国传播中华文化的世界舞台。因此,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宣传语的翻译在外宣翻译领域,尤其对于城市形象宣传语的翻译,具备典型的示范效应。此外,成都财富论坛宣传语——“财富之城,成功之都",用词精妙,意蕴深刻。虽然只有简练的八个字却运用了排比、对偶、顶真及双关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成都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底蕴,精辟地勾勒出成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壮美图景,更传神地描绘出积极向善、自信包容的21世纪中国形象。由此,也为翻译带来巨大挑战,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次形成了突出的不可译困境,更使其成为研究外宣翻译不可译问题的理想素材。以下从语言、文化、交际的层次以及适应和重构外宣翻译生态环境的角度,从四方面对成都财富论坛宣传语的翻译展开分析。
(一)语言层面
语言层面的生态正效应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3]将翻译语言学派“功能对等"的概念融入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强调翻译对等包括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方面,要求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7]换言之,“功能对等"可被视为语言形式适应性选择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中由于不同语言对自身的特点,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某种适应性对等。这样的对等将伴随着语言的演进出现变化,例如英语与汉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所达成的对等弱于当前中英两种语言的对等,因为一个世纪以来中文的欧化已使中英两种语言呈现出更大的趋同性[8];也会因翻译语言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即在两种趋同性较强的语言之间实现的对等将强于两种差异性更大的语言,例如英语与法语相对于英语与汉语间的语言差异更小[9],因此英法翻译相对于英汉翻译所实现的语言对等更强;还会受到译者素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译者对所翻译文本的语言熟练程度,例如莫言英译者葛浩文一直坚持英文写作是其英文译作备受好评的重要原因[10]。对于外宣翻译,尤其是中英外宣翻译,需要考虑汉语与英语在词汇、句法、篇章、文体上的差异。需要译者既尽量将汉语中经典的语汇、修辞、文体异化带到英语世界,又采取恰当的归化策略保证译文的可读性。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宣传语“财富之城,成功之都"的英译本为“Can Do!Chengdu!”①表面看原文与译文的语言无论在词级还是句级都未能形成对等关系,原文的四个核心词汇“财富"与“成功",“都"与“城"全被删除,换之以没有直接对应性的“能成(Can Do)"及“成都(Chengdu)"两个词汇。从句法上看,原文由两个名词短语组成,而译文为一个主谓结构加专有名词。此外,选取四个英语世界城市的宣传语与成都的城市宣传语加以对比:“爱丁堡(Edinburgh):Inspiring Capital",“布里斯班(Brisbane):Australia's New World City",“汉密尔顿(Hamilton):The Waterfall Capital of the World",“悉尼(Sydney):City of Villages"。②五个英语世界城市的宣传语都采用名词短语且均为形容词加名词中心词的结构。相比之下成都的宣传语采用不完整的主谓短语和整体不对称的结构,突显不适当的省略、语义含混、语用失误等“中式英语"的特点。[11]但仔细研读英译本“Can Do,Chengdu!",发现其不仅结构完整而且内涵丰富。之所以说结构完整,是因为从语法上可以将“Can Do!"视为祈使句,为第三人称祈使句,例如:“Anybody don't move!"[12]或“Everybody stand up!",只是此处主语“Chengdu"被后置了,类似于“Stand up,everybody!"。说其内涵丰富,是因为“Can Do!"作为第三人称祈使句却在谓语动词中出现了通常认为不能用于祈使句的情态动词。传统观念认为情态动词不能用于祈使句是出于语义原因,因为情态动词在语义上表示“可能"或“允许",这与表示“命令"的施为性话语语义相冲突。[13]但是在“Can Do,Chengdu!"所营造的语境下却允许这样的近似于“命令"的“可能",因为正是这种近似于必须的可能才更能体现出成都人积极求胜的信念和中国人实干兴邦的豪情。同时专有名词Chengdu作主语使得通常无宾语的第三人称祈使句具备补充宾语的潜在语境。这就为译文的读者留下了很大的阐释空间,这个宾语可以是个人的创富梦想,亦或企业的成功愿景。这里不仅体现了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上的对等,而且体现出汉语的模糊性和朦胧美,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汉语区别于西方印欧语系语言的根本之处在于模糊性……妙就妙在模糊上"[14]。
由此,中文精妙的模糊美就被带到了英文。而译文广受好评说明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英文获得了英语世界的初步接受,它不再是处于边缘化地位的“中式英语",而是融入主流英语代表汉语言精髓的“中国英语"。[15]此外,财富论坛的英译本更突出体现了对修辞不可译问题的创造性解决策略。原文所采用排比、对偶、顶真及双关的修辞方法在译文中并没有直接的体现,但译文“Can Do,Chengdu!"中“Do"与“(Cheng)du"形成了尾韵,而“Can"与“Cheng(du)"又形成了近似头韵的效果,所以整个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成为原文修辞方法在译文中创造性的体现。由此可见,在语言层面译者的积极阐释既体现在对原文词汇和句式创新式的异化,也体现在对原文修辞方法创意性的归化。这种异化与归化并举的策略使“中国英语"成功融入主流英语,也丰富了英语的句式和语境,更有助于多样化语言翻译环境的构建。
(二)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的生态正效应体现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3]关注原语文化及译语文化所属文化系统,强调通过类比阐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同质文化和正向传递不同体系间的异质文化,旨在消除文化偏见,实现文化融合。具体而言,一方面应运用西方世界主义的哲学理念来阐释中国文化中的大同理想[16],突出对真、善、美的追求,着力与英语世界读者形成文化共鸣。另一方面,中文所属东方文化与英文所属西方文化最主要的障碍就是一直以来困扰华语学者的欧洲中心主义。在欧洲中心主义的语境下,一些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认为,虚弱的东方文化是虚构出来用以体现西方文化优越性的陪衬物。环顾当今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已经逐步摆脱了这种虚弱的陪衬物形象,但寻求平等话语权的征程却仍旧漫长。在此征程中需要向西方世界正向传递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的21世纪中国精神,因为这种积极的中国精神也会为处于低迷与萧条之中的欧洲带去灵感与启发。而中国精神的传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因为依据后殖民主义文化翻译理论,翻译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对文化进行重新定位,使处于中心的文化与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化不断循环博弈。[17]外宣翻译中异质文化的生态正效应正是在中国精神与欧洲中心主义不断博弈中得以实现。
成都财富论坛的英文译本“Can Do,Chengdu!"充分体现出成都作为中国西部中心城市的创富豪情与自信乐观。这种豪情与自信不仅体现在字里行间,更体现于文字以外的故事以及故事以外的文化。“Can Do,Chengdu!"最早是英特尔在2003年选择落户成都时用于激励员工的企业口号,因为当时非典肆虐,很多项目停止,很多企业撤出中国,但英特尔坚定地留在了成都,最终成功创富。[18]英特尔的创富故事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效应,带动包括富士康、戴尔、联想在内的50家IT巨头落户成都。[19]因此,“Can Do,Chengdu!"不仅是英特尔的成功创富精神,而且是成都技术产业的积极创富文化,更是中国的实干创富文化。中国的实干创富文化对于英语世界的读者既是熟悉的,因为创业求富不仅符合世界主义的理念,而且体现着西方工业社会的精神动力,正如西方经济学鼻祖Adam Smith所言,企业家投资工商业虽然为了追求利润,但是在过程中往往产生服务人群、贡献社会的效果,促进社会进步;[20]但又是陌生的,因为中国的创富文化对于欧洲中心主义者而言是无法理解的历史现象,例如西方组织理论之父Max Weber就曾宣称所有与理性资本主义有关的种种因素——股票、支票、债券等商业化手段都是西方文明独有的;[21]甚至还是神奇的,因为正当欧美各国徘徊于经济萧条中时,中国的创富文化正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因此,“Can Do,Chengdu!"在文化层面上的成功得益于归化基础上的异化——就像英特尔成都公司的成功创富既体现了美国公司的创业精神更代表着21世纪中国创富文化,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仅完成了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更将21世纪充满正能量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以积极的姿态投入文化到多样性全球生态环境的构建中。
(三)交际层面
交际层面的生态正效应关注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实现,[3]强调明确目标受众,借助网络时代的媒体工具,优化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根据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Hans J.Vermeer的观点,译文必须发挥预期的功能以达到既定的目标。[22]在外宣翻译的实践中,可能达到甚至超出既定的交际目标,例如:汉学家葛浩文和陈安娜成功将莫言作品译介为英文和瑞典文[6],也可能远远低于预期目标,例如1981年开始推出的当代中国文学英文译本“熊猫丛书"在西方遭到冷遇。受众在此起到了决定作用。Vermeer认为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23]要明确受众倾向就需要细分受众,借用美国国际战略传播方案中所用分类类型,将受众分为坚定支持者、一般支持者、中立者、一般反对者和坚定反对者五类。[24]当然,划分上述受众类型的标准不再是对待美国外宣的立场而是对待中国外宣的态度,根据具体的外宣项目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目标受众。在针对细化的目标受众实现交际目的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交际工具的重要作用,正如爱尔兰翻译理论家Michael Cronin所言,“当我们在谈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翻译时代、翻译技术和翻译社会"[24]。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宣翻译的交际层次上主要考虑的是以网络为主的交际媒介及传统媒介在受众反应上的不同特点,而非讨论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机辅翻译或机器翻译的概念。
依据《关于2013成都全球财富论坛成都形象宣传语及定位的建议》,成都财富论坛的交际目标“旨在促进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财富论坛宣传语英译本的受众反应很好,优化实现了交际目标,举例而言,《四川日报》2013年6月8日特稿中表示不止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感慨“Cando,Chengdu!";《华西都市报》则专门推出中英双语特刊《Can do,Chengdu!》;《中国日报》刊发4个整版的“Can Do,Chengdu!"专刊。财富论坛交际正效应的实现是准确细分受众的结果。具体而言,财富论坛受众主要包括中西方政界领袖、商界精英,以及众多中外媒体人士和成都乃至全球范围内关注中国发展的人们。如果依据以上的划分标准,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文化的支持者或对中国文化持中立态度。这样的受众适宜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此外无论是政商界精英、媒体人士还是普通民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数受众为双语人士——具备中文基础的西方人士及掌握英语的华人,因此对译文的语言要求非常高。而任何具备中英双语能力的人士,都能够体会出将“Can Do,Chengdu!"反译回中文时“都成,成都"与原文对应的排比、对偶、顶真及双关的修辞方法以及对成都饱含自信的解读。
此外,以英特尔的故事为背景,令成都乃至全球华人无比自豪,也令已经或即将投资于中国以及所有看好中国的西方人士为之兴奋。立足于目标受众,还采取了全方位立体的宣传方式,英文译本宣传语不仅出现在全国乃至全球各主流报纸[25],而且也出现于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19],更在网络上以视频形式出现于优酷、YouTube等视频网站及中国各大门户网站、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网站和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电子刊物等新媒体。因此“Can Do,Chengdu!"广受赞誉,不仅是文字翻译的成功,而且是文化翻译的成功,更是宣传推广的成功。也可以说,外宣翻译决不能局限于文字与文化视阈,还应关注宣传推广媒介。
(四)适应并重构翻译生态环境
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次上的跨文化交际生态正效应的实现并非三个独立的程序,而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在这三个层次上经过权衡做出选择。依据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物种必须适应所生存的环境,相应地在翻译过程中决定译者最终翻译决策的是翻译生态环境,即由所涉文本、文化语境与“翻译群落",以及由精神和物质所构成的集合体。最后,成功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译文又将反作用于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生态环境的层面上形成翻译生态正效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多样化翻译生态环境的构建。
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外宣翻译面临着国内国际两种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即中国国内善意对待异质文化的多样性翻译环境与国际上以英语国家为主歧视异质文化的霸权主义翻译环境。财富论坛的英文译本却以代表汉语特色的“中国英语"和积极自信的创富文化借助针对目标受众全方位的宣传推广策略受到目标受众的积极接纳,充分实现翻译生态正效应,更将中国国内的多样性文化生态环境带到世界,积极参与世界翻译生态环境的重构。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解构欧洲中心主义,而且有助于让整个世界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为全球化并非“少数人化"[26]而是“全球本土化"[17]。不仅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地位应受到尊重,而且英语世界也应尊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变体,平等接纳其他的语言与文化。毕竟Charles Darwin在阐述进化论时没有用“evolution"而是用“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因为前者含有进步的含义而他并不希望用“高等动物"或“低等动物"这类带优劣含义的术语来描述物种,[27]也正如Wilhelm von Humboldt所言,“任何一门语言……都能表达从崇高到卑贱,从刚强到柔弱的任何事情……并不是说一种语言就比另一种语言优越,或某些语言更伟大"[28]。因此我们并不期望用“中国中心主义"来取代“欧洲中心主义",而是希望建立起更丰富、更平等和更善意的语言、文化和交际翻译生态环境。
四、结语
生态翻译理论是中国21世纪原创性翻译思想,具备融合西方语言、文化和功能翻译学派的视界,对深层次认识外宣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生态翻译理论,当前全球化时代的多样性诉求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了积极的外部环境,外宣翻译需要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面着力克服不可译问题,积极适应多样化的翻译生态环境。成都财富论坛的英译本以代表汉语特色的“中国英语"和积极自信的中国创富文化借助针对目标受众的全方位宣传推广策略充分实现翻译生态正效应,更将中国国内的多样性翻译生态环境带到世界,进一步消减同样以生物进化论为支撑的欧洲中心主义,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多样性世界翻译生态环境的重构。
注释:
①财富论坛的英文译本有“Can Do,Chengdu!",“Can Do! Chengdu!"和“Chengdu,Can Do!"三个版本,本文采用出现频率最高的“Can Do,Chengdu!"为标准版本,而“Can Do! Chengdu!"和“Chengdu,Can Do!"被视为英译本的变体。
②http://thisbigcity.net/eight-city-slogans-and-what-they-might-mean/.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其它文章
- 共享单车与城市及周边休闲旅游探析*
- 宗祠林盘的保护与开发*
——以“陈家桅杆”为例 - 日常生活还原与重构:“民国文学”想象刍议*
- ——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实录">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之“中国榜样"塑造
——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实录 - 吴玉章实践教育理念探析*
- 大数据、慕课与翻转课堂的融合发展*
——构建大数据时代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